回归语文课程的本原
2014-08-30杨邦俊
杨邦俊
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其实在喧嚣的背后,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问题遭到了忽视,那就是语文课程的本原到底是什么?说其简单,因为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问题,说到语文课程大家都知道它是母语教育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说其重要,因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涉及到语文教学的方向、路径、方式和方法。以往,人们正是由于对这个问题的忽视,导致整个语文课程在教材编写、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学科教育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语文课程要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当前,语文课程建设亟需认清本原,回归本体,进行深层变革。
一、关于语文课程本原
语文课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工具课程,也不能普泛化地定义为人文课程,从根本上看是母语课程。语文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应是引导学生学习本国规范的语言,学习本民族的核心文化,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母语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母语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文化,是凝聚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力量。因此,无论是母语,还是母语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学习母语及其文化的语文课程,应该坚守这一特征,维护和传承一国之本。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母语特征关注不够,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产生偏差。如工具论者局限于一般的语言教学,忽视了母语课程是引导学生学习自己民族语言的课程,应该采取母语固有的学习方法来进行。一旦套用西方的模式,语言教学脱离国情,少慢差费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人文论者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大力加强人文教育,但忽视了母语课程是塑造国民精神的课程,应该以学习中华核心文化为主这一根本点,从而使人文教育的目标泛化,收效甚微。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注意到语文课程首先是母语课程,语文教育首要的任务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教育。
放眼世界,发达国家的母语课程都十分重视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民族的文化教育,他们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通过母语教育,引导学生亲近并融入祖国文化。例如,在法国,就把学习法语视为“打开通向法语文化和欧洲文化的道路”,学生借此可以“构建一种历史的视角,明确自己所处的文化空间”①。日本的各级学习“指导书”,“无一例外地要求弘扬国语文化”②。韩国的课程标准,更是特别强调通过国语课程“培养学生未来的民族意识和良好的国民情绪”,最终“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③。纵观我国的古代教育,大都也以国民精神的塑造为大任,用传统文化经典来教民化俗、立德树人、培贤养能,以扶正国本。现代语文课程也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自己国家的核心文化,通过语文教育来“正人心以立国本”( 宋·陈亮语),回归真正的母语课程。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守“国本”。语文课程教学要采用母语固有的方式来教学。汉语的阅读解文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语文课程的文本解读,应围绕汉语文象形写意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多采用直觉的方式,以诗解诗,以文解文。应尽量减少枯燥的讲解,避免重复的做题考试。课程评价更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标准化考试的方法,应继承和发扬传统评价“以文立品,以品论人,以质取胜”的传统,引导语文教学追求缓慢而又优雅的过程,避免急功近利、浮躁浅薄、违背规律的荒唐行径。
二是要重视“国学”。语文课程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经典名篇,诸如,“经”“史”“子”典籍中的重要文章,历代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代表作品,培养学生最基础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课文要具有经典型和代表性,能反映中华核心文化的价值倾向,代表不同的风格流派。要特别强化文化经典的教育价值,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强化实践运用,引导学生去亲近、学习并践行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接受并发扬自己国家的精神,成为民族的优秀分子。
三是要维护“国统”。语文课程不能固步自封,闭关锁国,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通过语文教学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但对外族文化的引进、学习仍然要坚持国本化的原则和方法,做到外为中用。要根据我国教育的需要,把世界上真正先进的思想文化引入我们的教材,体现以“我”为本的原则;外国的先进文化要与本民族的教育方式接轨,最终将其融入我国文化的内核之中,而不是被取代,体现以“我”为宗的原则。
二、 关于语文教材的本原回归
语文课程的母语教育特征,决定了该课程应以民族的语言教学、国家的精神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教材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编写。站在母语课程的高度观照,语文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材,现行教材有哪些缺失,是当前教材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语文课程实现本原回归的根本。
1.传统文化内容的缺乏与归真。20世纪以来,传统文化普遍受到冲击,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优秀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大都被打成封建糟粕,屡遭清肃。几十年间,语文教材不敢对其作正面系统介绍,只能从外围方面作一些描述性的反映。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人伦的根基的传统文化,基本上被排斥在教材之外。学生学习这样的语文,不可能接触到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可能学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更不用说得其精髓。乍一看,教材中古文的比例并不小,但细细考究真正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篇目却很少,教材的选目和编辑宗旨,也并不是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国民精神的塑造服务的。从选文方面看,并没有选取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如“礼义廉耻”“忠恕仁孝”等核心文化内容的篇目;从资源运用看,并没有安排传统文化精神研讨学习的环节。
与此不同,在我国台湾地区,他们的“课程纲要”明确要求,高中每册教材必选一课文化经典,并规定六册内容必须依次出自《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庄子》,所选课文要能代表各家文化的精髓。以董金裕教授主编的高中《国文》第四册为例,所选的文化经典篇目就是《韩非子·外储说》,课文节选了“楚王谓田鸠”“晋文公攻原”“公仪休相鲁”三个故事。《韩非子·外储说》原本是法家用以阐述明君贤臣之道的代表著作,所选部分又可视为君主治国御臣的准则或参考。编者把教学的重点定位于认识韩非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大要,明白守信、守法的重要,并能身体力行。学习这样的课文,对学生今后任事做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这样的课文编排,体现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旨。
中学语文教材不重视民族的核心文化教育,对于绝大多数不选择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就终身错失了学习自己国家核心文化的机会,造成国人严重的文化缺失,民族精神的失落。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要把教育改革提到重要位置,要大力加强对外文化宣传,要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的学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母语课程的回归必将成为现实。
2.做人教育内容的缺失与归本。现代语文教学对人的教育曾一度陷入误区,一段时间,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追求一种假大空的教育理想,一步一步磨灭学生美好的人性。后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又缺乏最基本的做人教育,很少关心人性问题。语文教材的编写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没有考虑学生基础人格教育和思想性格形成的因素,未能科学合理地配置课程资源,缺乏引导学生做人教育的经典课文。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基础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对终身发展具有奠基作用。语文课程又是全民最重要的基础教育课程,因此,教材编著应特别重视做人教育的需要。
仍以台湾为例,他们的母语课程非常重视国民的基础人格教育,这从李瑞腾先生领衔主编的《国文》高中教材可以看出来。这部教材在第一册就编选了清人顾炎武论述廉耻和国运兴衰关系的名篇《廉耻》。编者认为廉是修身的大节,耻是立心的大德,廉耻一旦沦丧,世风衰败,国族将随之覆亡,行廉知耻是做人之大端。台湾学校在学生初入高中的时候,就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教育学生“行己有耻”,可见对基础人格教育的高度重视。
当我们痛感现代国人缺乏礼义廉耻的时候,不禁要问,学校不行教化,国人何知廉耻,国民哪来礼仪?所以,语文教材一定要重视合格公民教育的需要,精选优秀的文化篇目,以“人的教育”为中心,着眼于培养人、发展人这个根本来完善教材体系,调整课文内容,促进语文教育的本质回归。
3.教材母语特性的丧失与归正。现行语文教材追求全球化的风格,在内容取舍和资源开发上存在去民族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比较重视外族的、普世的价值观念的引进,增加了现代科学类文本的数量,但在选文上缺乏经典性;二是本民族的固有的文化遭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逐步丧失自己的话语权。以《外国小说欣赏》为例,我们的教材编写,话题介绍大都援用西方文艺理论的概念,代替中国文艺理论常用的概念,如在汉语课程中,原有“情节曲折”的说法,但在教材中换用了“情节摇摆”这一西方的说法。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语文课程的母语特征正在一步一步地丧失,翻开我们的语文教材,除保留了几篇文言体裁的课文以外,其他方面,基本上看不到真正代表我们民族文化的东西。
台湾的做法则全然不同,根据我们手头掌握的三个版本的台湾《国文》教材(翰林出版社,李瑞腾编著的第1、2、3、5册;康熹文化出版社,董金裕主编的第4册;龙腾文化出版社,何寄澎主编的第6册)统计,6册教材共选课文77篇,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7篇(除上述课程纲要规定的必选经典篇目外,还有1篇出自《礼记》的《大同与小康》),中国古代诗文37篇,中国现代诗文5篇,台湾本土作家的诗文15篇,大陆来台作家的诗文7篇,旅美华人的作品2篇,大陆当代作家的散文1篇,外国作家的作品4篇。另外在每册教材后面附录2至3篇古典诗文,供学生自由选读。从这个选目中,不难看出台湾《国文》教材,鲜明的祖国传统文化特色。他们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台湾本土文化教育。相反,对于外国作家的作品,只选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描写人类与大自然和谐、表现人类心灵之爱的诗歌《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匈牙利诗人里尔克表现心灵孤寂的观画诗歌《豹——在巴黎植物园》,美国作家泰德·佩瑞推衍印第安酋长的心灵宣言《怎能出卖天空》,美国物理学家查理·费曼的访谈《发现事理的乐趣》。
现代教育起步阶段,张百煦等人拟奏的《重订学堂章程》曾明确指出,无论何等学堂,均要“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其用。”④梁启超先生等人也极力主张中国的教育应该用西方的理念和方法来学习我们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母语课程的本来面貌应该维护,语文教学应该回归本原。
————————
注释
①张新木选译:《法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译介》载《外国语文课程标准译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版。
②潘涌:《各国母语课程与教学的若干特点》载《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9期。
③李禾范译:《韩国语文课程标准》载《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④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8月第1版,第3132页。
[作者通联:湖北宜都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