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转子找静平衡教学改革
2014-08-30姜秀华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对转子找静平衡实训项目进行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向“学习”转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关键词:转子;静平衡;工作过程;六步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21-02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转子找静平衡实训教学
转子找静平衡实训安排在热动专业的第四学期进行,总学时是12学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其教学进度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如下不足:
1.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2.在进行两次加重法找转子的显著静不平衡和秒表法找转子的不显著静不平衡的工艺时,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了每一个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示范操作,学生只需要记住然后进行操作就可以了,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因为教学内容较多,而学时有限,教师讲授3课时,学生练习5课时,而且秒表法找转子的不显著静不平衡又是在完成了两次加重法找显著静不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这样就导致有的小组只能完成两次加重法的练习,学生实践机会少,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新教学模式下的转子找静平衡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团队,以学习工作任务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完整的行动过程(六步法)来进行教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综合实训体系和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和很大提高。
1.资讯阶段(1学时)。学生分成10个学习工作小组(每组2-3人),教师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下达转子找静平衡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并从学习工作任务中分析完成工作的必要信息,了解转子不平衡的种类,会做转子找静平衡的准备工作,掌握两次加重法找转子显著静不平衡和秒表法找转子不显著静不平衡的工艺及注意事项、转子找静平衡的质量评定标准。
2.计划与决策(1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工作计划,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如何做好转子找静平衡的准备工作、两次加重法和秒表法找静平衡的原理及工艺,确定实施方案。通过师生交流、学生讨论、修改并确定转子找静平衡方案。要对小组人员合理分工,要求每组必须配备一名学生安全员。
3.实施(9学时)。以小组为单位,严格按照工艺规范,完成转子找静平衡工作,并提交技术记录表。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检查与评估(1学时)。小组自查,反思学习过程,完成技术报告撰写。教师检查转子平衡效果是否符合要求,操作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各学习小组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共同对任务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
三、转子找静平衡教学改革特点
1.检修任务为载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两次加重法找转子的显著静不平衡和秒表法找转子的不显著静不平衡作为两个不同的学习工作任务,使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内容及要求更加明确,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通过完成学习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转子找静平衡的过程组织教学,通过“六步法”模拟生产现场情境:接受任务、制定施工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环节。
3.行业岗位规范为标准。在教学实施过程和考核时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学习引导文、学生指导手册、参考资料(岗位规范、行业标准、现场案例等),保证了学校教育与生产现场要求的一致性。
4.检修岗位角色扮演。整个教学过程按照火电厂热力设备检修班组进行,每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安全员、检修工等岗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教师的角色是检修车间主任,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提供辅导,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视具体情况穿插适当的知识讲解和示范操作,并对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点评。
5.教学管理贯彻“6S”。教学管理采用“6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
6.职业能力和素养全面培养。学生为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分工协作,通过资料检索、制定施工计划、实践动手等主动学习方式,掌握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7.专业能力评价与职业素养评价相结合。专业能力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评价主要考核学生情感态度、团队意识、安全意识等因素。
四、总结
通过对转子找静平衡实训项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优化了学时的分配,使学生能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动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姜秀华(1981-),女,山东梁山人,硕士,讲师,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负责人,动力实训教研室实训指导教师,研究方向:电厂锅炉经济运行。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对转子找静平衡实训项目进行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向“学习”转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关键词:转子;静平衡;工作过程;六步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21-02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转子找静平衡实训教学
转子找静平衡实训安排在热动专业的第四学期进行,总学时是12学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其教学进度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如下不足:
1.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2.在进行两次加重法找转子的显著静不平衡和秒表法找转子的不显著静不平衡的工艺时,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了每一个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示范操作,学生只需要记住然后进行操作就可以了,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因为教学内容较多,而学时有限,教师讲授3课时,学生练习5课时,而且秒表法找转子的不显著静不平衡又是在完成了两次加重法找显著静不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这样就导致有的小组只能完成两次加重法的练习,学生实践机会少,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新教学模式下的转子找静平衡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团队,以学习工作任务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完整的行动过程(六步法)来进行教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综合实训体系和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和很大提高。
1.资讯阶段(1学时)。学生分成10个学习工作小组(每组2-3人),教师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下达转子找静平衡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并从学习工作任务中分析完成工作的必要信息,了解转子不平衡的种类,会做转子找静平衡的准备工作,掌握两次加重法找转子显著静不平衡和秒表法找转子不显著静不平衡的工艺及注意事项、转子找静平衡的质量评定标准。
2.计划与决策(1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工作计划,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如何做好转子找静平衡的准备工作、两次加重法和秒表法找静平衡的原理及工艺,确定实施方案。通过师生交流、学生讨论、修改并确定转子找静平衡方案。要对小组人员合理分工,要求每组必须配备一名学生安全员。
3.实施(9学时)。以小组为单位,严格按照工艺规范,完成转子找静平衡工作,并提交技术记录表。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检查与评估(1学时)。小组自查,反思学习过程,完成技术报告撰写。教师检查转子平衡效果是否符合要求,操作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各学习小组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共同对任务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
三、转子找静平衡教学改革特点
1.检修任务为载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两次加重法找转子的显著静不平衡和秒表法找转子的不显著静不平衡作为两个不同的学习工作任务,使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内容及要求更加明确,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通过完成学习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转子找静平衡的过程组织教学,通过“六步法”模拟生产现场情境:接受任务、制定施工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环节。
3.行业岗位规范为标准。在教学实施过程和考核时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学习引导文、学生指导手册、参考资料(岗位规范、行业标准、现场案例等),保证了学校教育与生产现场要求的一致性。
4.检修岗位角色扮演。整个教学过程按照火电厂热力设备检修班组进行,每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安全员、检修工等岗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教师的角色是检修车间主任,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提供辅导,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视具体情况穿插适当的知识讲解和示范操作,并对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点评。
5.教学管理贯彻“6S”。教学管理采用“6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
6.职业能力和素养全面培养。学生为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分工协作,通过资料检索、制定施工计划、实践动手等主动学习方式,掌握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7.专业能力评价与职业素养评价相结合。专业能力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评价主要考核学生情感态度、团队意识、安全意识等因素。
四、总结
通过对转子找静平衡实训项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优化了学时的分配,使学生能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动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姜秀华(1981-),女,山东梁山人,硕士,讲师,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负责人,动力实训教研室实训指导教师,研究方向:电厂锅炉经济运行。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对转子找静平衡实训项目进行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向“学习”转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关键词:转子;静平衡;工作过程;六步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21-02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转子找静平衡实训教学
转子找静平衡实训安排在热动专业的第四学期进行,总学时是12学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其教学进度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如下不足:
1.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2.在进行两次加重法找转子的显著静不平衡和秒表法找转子的不显著静不平衡的工艺时,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了每一个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示范操作,学生只需要记住然后进行操作就可以了,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因为教学内容较多,而学时有限,教师讲授3课时,学生练习5课时,而且秒表法找转子的不显著静不平衡又是在完成了两次加重法找显著静不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这样就导致有的小组只能完成两次加重法的练习,学生实践机会少,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新教学模式下的转子找静平衡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团队,以学习工作任务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完整的行动过程(六步法)来进行教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综合实训体系和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和很大提高。
1.资讯阶段(1学时)。学生分成10个学习工作小组(每组2-3人),教师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下达转子找静平衡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并从学习工作任务中分析完成工作的必要信息,了解转子不平衡的种类,会做转子找静平衡的准备工作,掌握两次加重法找转子显著静不平衡和秒表法找转子不显著静不平衡的工艺及注意事项、转子找静平衡的质量评定标准。
2.计划与决策(1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工作计划,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如何做好转子找静平衡的准备工作、两次加重法和秒表法找静平衡的原理及工艺,确定实施方案。通过师生交流、学生讨论、修改并确定转子找静平衡方案。要对小组人员合理分工,要求每组必须配备一名学生安全员。
3.实施(9学时)。以小组为单位,严格按照工艺规范,完成转子找静平衡工作,并提交技术记录表。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检查与评估(1学时)。小组自查,反思学习过程,完成技术报告撰写。教师检查转子平衡效果是否符合要求,操作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各学习小组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共同对任务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
三、转子找静平衡教学改革特点
1.检修任务为载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两次加重法找转子的显著静不平衡和秒表法找转子的不显著静不平衡作为两个不同的学习工作任务,使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内容及要求更加明确,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通过完成学习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转子找静平衡的过程组织教学,通过“六步法”模拟生产现场情境:接受任务、制定施工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环节。
3.行业岗位规范为标准。在教学实施过程和考核时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学习引导文、学生指导手册、参考资料(岗位规范、行业标准、现场案例等),保证了学校教育与生产现场要求的一致性。
4.检修岗位角色扮演。整个教学过程按照火电厂热力设备检修班组进行,每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安全员、检修工等岗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教师的角色是检修车间主任,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提供辅导,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视具体情况穿插适当的知识讲解和示范操作,并对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点评。
5.教学管理贯彻“6S”。教学管理采用“6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
6.职业能力和素养全面培养。学生为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分工协作,通过资料检索、制定施工计划、实践动手等主动学习方式,掌握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7.专业能力评价与职业素养评价相结合。专业能力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评价主要考核学生情感态度、团队意识、安全意识等因素。
四、总结
通过对转子找静平衡实训项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优化了学时的分配,使学生能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动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姜秀华(1981-),女,山东梁山人,硕士,讲师,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负责人,动力实训教研室实训指导教师,研究方向:电厂锅炉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