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田间土壤温湿度及产量的影响

2014-08-30李微艳

南方农业·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马铃薯产量

李微艳

摘 要 在我国湖南省地区,对春播马铃薯进行了绿肥聚垄地膜覆盖、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普通翻耕4种不同栽培方式处理,研究了马铃薯在不同的栽培方式下对土壤温度、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生产前期,土壤平均温度和含水量均是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地膜覆盖栽培>绿肥聚垄栽培>普通栽培。且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马铃薯的产量可增加25.6%,而地膜覆盖栽培栽培方式马铃薯产量降低15.8%。因此,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能够显著地提高马铃薯的田间温湿度和产量,而地膜覆盖可采取前期覆膜、中后期撤膜的栽培方式。

关键词 马铃薯;栽培方式;土壤温湿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马铃薯出苗至开花期正是低温干旱时期,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前期生产发育。本研究将绿肥和地膜覆盖相结合,在马铃薯生长发育期间,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耕作层土壤水分、温度和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从中找出更好的栽培方式,从而生产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的马铃薯,提高作物的经济效益。

1 试验概况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湖南省某中部地区,该地区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多年日平均气温为16.7℃,年日照平均为1 650 h,高于10℃的活动积温平均为5 000~5 500℃,无霜期270 d,年平均降雨量1 375 mm,年均相对湿度81%,年均蒸发量1 425 mm。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是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GMPM)、绿肥聚垄栽培方式(GM)、地膜覆盖栽培方式(PM)、普通栽培方式(CK)。并将普通栽培方式作为其他栽培方式的对照,以便分析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取区组排列,4次重复,小区面积20 ㎡,共5行,单垄栽植,植株行距50 cm,株距30 cm,每小区种植125株。在绿肥种植小区,绿肥施加75 kg,含水率为65%,品种为紫云英,用种0.16 kg。所有的地膜采用的都是普通农膜。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土壤温度用地温计测定,土壤水分采用烘干法测定。在马铃薯播种后,每隔5d都需要进行测定,并在当天的8:00、14:00、20:00分别进行测定,当马铃薯到生长发育的主要时期时,也就是出苗期、开花期、封行期,就需要每天进行测定,连续进行7 d的测定。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1.1 不同栽培方式土壤的日均温度变化情况

马铃薯生育期内的田间土壤日均温度变化情况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马铃薯的苗期时段,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日均温度的影响最明显,而在开花期和封行期时段变化不大。在苗期时段,栽培方式中应用了地膜处理,土壤升温就比较快,这是因为在苗期时段,气温较低且地表容易接受太阳光,而地膜具有保温效果,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土壤温度要比没有地膜处理的栽培方式高。而在中后期,气温升高且土地表面被作物覆盖,对地面接受太阳光造成了影响,因此造成土壤温度下降并趋于平稳。

2.1.2 不同栽培方式土壤温度垂直变化情况

在5月中旬前,将不同栽培方式的田间土壤温度情况分为4个层次,从表1中可以看出,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绿肥聚垄栽培方式>普通栽培方式。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土壤温度之所以高于其他栽培方式,其主要原因就是,将绿肥收割后就埋入到10~15 cm的土层中,且绿肥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可以吸收一定的热量,因此在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中,因为地膜具有保温保湿作用,因此土壤温度明显偏高。而对于绿肥聚垄栽培方式来说,由于春天低温干旱,在这段时期绿肥中水分已逐渐蒸发,不能形成保温作用,因此绿肥聚垄栽培方式土壤温度偏低。

2.2 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2.1 不同栽培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情况

马铃薯生育期内土壤湿度会受到时间变化的影响,从图2中可以看出,不同栽培下的土壤含水率明显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在5月中旬前,将绿肥收割后随即埋入土中,再利用地膜进行保水,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土壤中水分含量较高。这段时期不同栽培方式的土壤含水量情况,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和绿肥聚垄栽培方式的田间土壤含水率相比于普通栽培,分别高出12.93%、10.88%、6.3%。而在5月中旬后,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田间土壤中含水率分别低于普通栽培6.35%和6.4%,绿肥聚垄栽培方式田间土壤含水率高于普通栽培1.17%,变化差异不明显。

2.2.2 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时段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含水变化

从表2中可以看出,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地膜覆盖栽培方式与普通栽培方式相比较,在3月下旬到5月中旬这个时段,可以提高田间土壤的含水率;在5月下旬到8月下旬这个时段,可以降低田间土壤的含水率,且都具有明显变化。绿肥聚垄栽培方式与普通栽培方式相比较,除了在3月下旬到5月中旬土壤深度0~7 cm外,其它时段都会提高田间土壤的含水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在马铃薯生育中后期,该地区的降水量较多,具有地膜的栽培方式会阻挡土地接受雨水,造成土壤含水率偏低,反之,没有地膜阻挡的栽培方式容易接受雨水,因此土壤具有较高的含水率。

2.3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马铃薯产量由于受不同栽培方式的影响,产量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从表3中可以看出,绿肥聚垄栽培方式与普通栽培方式相比,产量差异不明显,而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地膜覆盖栽培方式与普通栽培间就具有显著差异。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绿肥聚垄栽培方式的产量分别高出普通栽培方式的25.6%和2.3%,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就低于通栽培方式的15.8%。

3 结论

通过实践证明,不同的栽种方式对马铃薯田间土壤温湿度和产量都有着明显的影响。其中,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能够显著的提高该地区春播马铃薯的田间土壤温湿度,尤其是在播种初期效果最明显,可以有效缓解该地区马铃薯土地的低温和干旱问题,从而使马铃薯产量增加。同时,通过实验也发现,地膜是对土壤温湿度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前期保温保湿,但在中后期会阻挡土壤接受雨水,因此,地膜覆盖栽培可以采取前期覆膜,后期撤膜的栽培技术。

(责任编辑:刘昀)

摘 要 在我国湖南省地区,对春播马铃薯进行了绿肥聚垄地膜覆盖、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普通翻耕4种不同栽培方式处理,研究了马铃薯在不同的栽培方式下对土壤温度、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生产前期,土壤平均温度和含水量均是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地膜覆盖栽培>绿肥聚垄栽培>普通栽培。且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马铃薯的产量可增加25.6%,而地膜覆盖栽培栽培方式马铃薯产量降低15.8%。因此,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能够显著地提高马铃薯的田间温湿度和产量,而地膜覆盖可采取前期覆膜、中后期撤膜的栽培方式。

关键词 马铃薯;栽培方式;土壤温湿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马铃薯出苗至开花期正是低温干旱时期,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前期生产发育。本研究将绿肥和地膜覆盖相结合,在马铃薯生长发育期间,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耕作层土壤水分、温度和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从中找出更好的栽培方式,从而生产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的马铃薯,提高作物的经济效益。

1 试验概况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湖南省某中部地区,该地区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多年日平均气温为16.7℃,年日照平均为1 650 h,高于10℃的活动积温平均为5 000~5 500℃,无霜期270 d,年平均降雨量1 375 mm,年均相对湿度81%,年均蒸发量1 425 mm。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是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GMPM)、绿肥聚垄栽培方式(GM)、地膜覆盖栽培方式(PM)、普通栽培方式(CK)。并将普通栽培方式作为其他栽培方式的对照,以便分析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取区组排列,4次重复,小区面积20 ㎡,共5行,单垄栽植,植株行距50 cm,株距30 cm,每小区种植125株。在绿肥种植小区,绿肥施加75 kg,含水率为65%,品种为紫云英,用种0.16 kg。所有的地膜采用的都是普通农膜。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土壤温度用地温计测定,土壤水分采用烘干法测定。在马铃薯播种后,每隔5d都需要进行测定,并在当天的8:00、14:00、20:00分别进行测定,当马铃薯到生长发育的主要时期时,也就是出苗期、开花期、封行期,就需要每天进行测定,连续进行7 d的测定。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1.1 不同栽培方式土壤的日均温度变化情况

马铃薯生育期内的田间土壤日均温度变化情况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马铃薯的苗期时段,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日均温度的影响最明显,而在开花期和封行期时段变化不大。在苗期时段,栽培方式中应用了地膜处理,土壤升温就比较快,这是因为在苗期时段,气温较低且地表容易接受太阳光,而地膜具有保温效果,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土壤温度要比没有地膜处理的栽培方式高。而在中后期,气温升高且土地表面被作物覆盖,对地面接受太阳光造成了影响,因此造成土壤温度下降并趋于平稳。

2.1.2 不同栽培方式土壤温度垂直变化情况

在5月中旬前,将不同栽培方式的田间土壤温度情况分为4个层次,从表1中可以看出,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绿肥聚垄栽培方式>普通栽培方式。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土壤温度之所以高于其他栽培方式,其主要原因就是,将绿肥收割后就埋入到10~15 cm的土层中,且绿肥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可以吸收一定的热量,因此在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中,因为地膜具有保温保湿作用,因此土壤温度明显偏高。而对于绿肥聚垄栽培方式来说,由于春天低温干旱,在这段时期绿肥中水分已逐渐蒸发,不能形成保温作用,因此绿肥聚垄栽培方式土壤温度偏低。

2.2 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2.1 不同栽培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情况

马铃薯生育期内土壤湿度会受到时间变化的影响,从图2中可以看出,不同栽培下的土壤含水率明显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在5月中旬前,将绿肥收割后随即埋入土中,再利用地膜进行保水,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土壤中水分含量较高。这段时期不同栽培方式的土壤含水量情况,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和绿肥聚垄栽培方式的田间土壤含水率相比于普通栽培,分别高出12.93%、10.88%、6.3%。而在5月中旬后,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田间土壤中含水率分别低于普通栽培6.35%和6.4%,绿肥聚垄栽培方式田间土壤含水率高于普通栽培1.17%,变化差异不明显。

2.2.2 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时段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含水变化

从表2中可以看出,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地膜覆盖栽培方式与普通栽培方式相比较,在3月下旬到5月中旬这个时段,可以提高田间土壤的含水率;在5月下旬到8月下旬这个时段,可以降低田间土壤的含水率,且都具有明显变化。绿肥聚垄栽培方式与普通栽培方式相比较,除了在3月下旬到5月中旬土壤深度0~7 cm外,其它时段都会提高田间土壤的含水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在马铃薯生育中后期,该地区的降水量较多,具有地膜的栽培方式会阻挡土地接受雨水,造成土壤含水率偏低,反之,没有地膜阻挡的栽培方式容易接受雨水,因此土壤具有较高的含水率。

2.3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马铃薯产量由于受不同栽培方式的影响,产量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从表3中可以看出,绿肥聚垄栽培方式与普通栽培方式相比,产量差异不明显,而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地膜覆盖栽培方式与普通栽培间就具有显著差异。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绿肥聚垄栽培方式的产量分别高出普通栽培方式的25.6%和2.3%,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就低于通栽培方式的15.8%。

3 结论

通过实践证明,不同的栽种方式对马铃薯田间土壤温湿度和产量都有着明显的影响。其中,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能够显著的提高该地区春播马铃薯的田间土壤温湿度,尤其是在播种初期效果最明显,可以有效缓解该地区马铃薯土地的低温和干旱问题,从而使马铃薯产量增加。同时,通过实验也发现,地膜是对土壤温湿度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前期保温保湿,但在中后期会阻挡土壤接受雨水,因此,地膜覆盖栽培可以采取前期覆膜,后期撤膜的栽培技术。

(责任编辑:刘昀)

摘 要 在我国湖南省地区,对春播马铃薯进行了绿肥聚垄地膜覆盖、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普通翻耕4种不同栽培方式处理,研究了马铃薯在不同的栽培方式下对土壤温度、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生产前期,土壤平均温度和含水量均是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地膜覆盖栽培>绿肥聚垄栽培>普通栽培。且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马铃薯的产量可增加25.6%,而地膜覆盖栽培栽培方式马铃薯产量降低15.8%。因此,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能够显著地提高马铃薯的田间温湿度和产量,而地膜覆盖可采取前期覆膜、中后期撤膜的栽培方式。

关键词 马铃薯;栽培方式;土壤温湿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马铃薯出苗至开花期正是低温干旱时期,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前期生产发育。本研究将绿肥和地膜覆盖相结合,在马铃薯生长发育期间,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耕作层土壤水分、温度和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从中找出更好的栽培方式,从而生产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的马铃薯,提高作物的经济效益。

1 试验概况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湖南省某中部地区,该地区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多年日平均气温为16.7℃,年日照平均为1 650 h,高于10℃的活动积温平均为5 000~5 500℃,无霜期270 d,年平均降雨量1 375 mm,年均相对湿度81%,年均蒸发量1 425 mm。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是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GMPM)、绿肥聚垄栽培方式(GM)、地膜覆盖栽培方式(PM)、普通栽培方式(CK)。并将普通栽培方式作为其他栽培方式的对照,以便分析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取区组排列,4次重复,小区面积20 ㎡,共5行,单垄栽植,植株行距50 cm,株距30 cm,每小区种植125株。在绿肥种植小区,绿肥施加75 kg,含水率为65%,品种为紫云英,用种0.16 kg。所有的地膜采用的都是普通农膜。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土壤温度用地温计测定,土壤水分采用烘干法测定。在马铃薯播种后,每隔5d都需要进行测定,并在当天的8:00、14:00、20:00分别进行测定,当马铃薯到生长发育的主要时期时,也就是出苗期、开花期、封行期,就需要每天进行测定,连续进行7 d的测定。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1.1 不同栽培方式土壤的日均温度变化情况

马铃薯生育期内的田间土壤日均温度变化情况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马铃薯的苗期时段,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日均温度的影响最明显,而在开花期和封行期时段变化不大。在苗期时段,栽培方式中应用了地膜处理,土壤升温就比较快,这是因为在苗期时段,气温较低且地表容易接受太阳光,而地膜具有保温效果,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土壤温度要比没有地膜处理的栽培方式高。而在中后期,气温升高且土地表面被作物覆盖,对地面接受太阳光造成了影响,因此造成土壤温度下降并趋于平稳。

2.1.2 不同栽培方式土壤温度垂直变化情况

在5月中旬前,将不同栽培方式的田间土壤温度情况分为4个层次,从表1中可以看出,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绿肥聚垄栽培方式>普通栽培方式。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土壤温度之所以高于其他栽培方式,其主要原因就是,将绿肥收割后就埋入到10~15 cm的土层中,且绿肥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可以吸收一定的热量,因此在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中,因为地膜具有保温保湿作用,因此土壤温度明显偏高。而对于绿肥聚垄栽培方式来说,由于春天低温干旱,在这段时期绿肥中水分已逐渐蒸发,不能形成保温作用,因此绿肥聚垄栽培方式土壤温度偏低。

2.2 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2.1 不同栽培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情况

马铃薯生育期内土壤湿度会受到时间变化的影响,从图2中可以看出,不同栽培下的土壤含水率明显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在5月中旬前,将绿肥收割后随即埋入土中,再利用地膜进行保水,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土壤中水分含量较高。这段时期不同栽培方式的土壤含水量情况,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和绿肥聚垄栽培方式的田间土壤含水率相比于普通栽培,分别高出12.93%、10.88%、6.3%。而在5月中旬后,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田间土壤中含水率分别低于普通栽培6.35%和6.4%,绿肥聚垄栽培方式田间土壤含水率高于普通栽培1.17%,变化差异不明显。

2.2.2 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时段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含水变化

从表2中可以看出,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地膜覆盖栽培方式与普通栽培方式相比较,在3月下旬到5月中旬这个时段,可以提高田间土壤的含水率;在5月下旬到8月下旬这个时段,可以降低田间土壤的含水率,且都具有明显变化。绿肥聚垄栽培方式与普通栽培方式相比较,除了在3月下旬到5月中旬土壤深度0~7 cm外,其它时段都会提高田间土壤的含水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在马铃薯生育中后期,该地区的降水量较多,具有地膜的栽培方式会阻挡土地接受雨水,造成土壤含水率偏低,反之,没有地膜阻挡的栽培方式容易接受雨水,因此土壤具有较高的含水率。

2.3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马铃薯产量由于受不同栽培方式的影响,产量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从表3中可以看出,绿肥聚垄栽培方式与普通栽培方式相比,产量差异不明显,而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地膜覆盖栽培方式与普通栽培间就具有显著差异。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绿肥聚垄栽培方式的产量分别高出普通栽培方式的25.6%和2.3%,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就低于通栽培方式的15.8%。

3 结论

通过实践证明,不同的栽种方式对马铃薯田间土壤温湿度和产量都有着明显的影响。其中,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能够显著的提高该地区春播马铃薯的田间土壤温湿度,尤其是在播种初期效果最明显,可以有效缓解该地区马铃薯土地的低温和干旱问题,从而使马铃薯产量增加。同时,通过实验也发现,地膜是对土壤温湿度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前期保温保湿,但在中后期会阻挡土壤接受雨水,因此,地膜覆盖栽培可以采取前期覆膜,后期撤膜的栽培技术。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马铃薯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马铃薯有功劳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马铃薯种植中常见不良现象的发生原因及预防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世界致密油产量发展趋势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年我国主要水果产量按省(区、市)分布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定边马铃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