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2014-08-30邹丽萍刘爱华

科技视界 2014年23期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现代化

邹丽萍 刘爱华

(1.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261061;2.中共中央党校,中国 北京10009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①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是实现“新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路径,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新”

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瓶颈。以投资和出口带动中国发展明显后劲不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迫在眉睫。通过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协同发展来推动投资、消费、出口同步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新型”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1.1 新型城镇化的“新”

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传统城镇化以牺牲农村的利益为代价单线发展城市,新型城镇化重视城乡统筹发展;传统城镇化只注重片面发在而忽略全面发展,新型城镇化重视推动人口、自热、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传统城镇化只注重社会的发展而忽略人的发展,新型城镇化既重视社会的发展,更重视人的发展和人的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传统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新型城镇化是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问题,而是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问题。

1.2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新型农业现代化成为破除这一障碍的主要着力点。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新型农业现代化更是建立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现实基础之上的结果。 新型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紧密联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能否最终实现,关系到整个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也是农民的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农村自身的发展,而是和城镇协同发展,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新型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经济发展,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中国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信息化为链接,以现代农业科技为基本内容。

2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新”关系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时期,二者有着更加紧密的“新”关系。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也对工业化和信息化产生影响。

2.1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共有的“新”

面临“新”时代条件。 在面临全球化和信息化新环境的同时,中国还存在着“三农”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②,这是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中国的文明发展之路步入崭新的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要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摆脱片面、单一、局部发展的困境。

产生“新”社会阶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与科技要素的渗入,新的社会阶层诞生。一部分走出农村的农民转化为市民阶层,面临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这一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既是新型城镇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课题。 不是所有到城市务工的农民都能够实现市民化。 同时,留在农村的人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最终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因此,新型城镇化开始注重人的城镇化或农民工市民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也要重视人的现代化。

遭遇“新”生态困境。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面临着新的生态困境。 自然资源、能源的耗损、气候的恶化、环境的破坏、国土资源的流失、耕地面积的减少等都是当前生态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这些问题既是新型城镇化要应对的难题,也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必须探索一条可行的绿色发展道路。

2.2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辞旧迎新”

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各自发展,单向运行,协调性差。发展不但互补性少,反而有冲突。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固有矛盾促使城乡发展极不均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无序涌入城市,增大城市承载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倾斜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差距拉大。 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迎来“新”契机。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新型农业现代化能够释放大量农村劳动力,从而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劳动力资源,同时,新型城镇化则通过合理吸收农村剩余人口,用城市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利于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既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转移剩余劳动力,也有利于推动城市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3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新型城镇化是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高效的城镇化是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城城之间、城市内部优化配置,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实现城镇化的集聚效应,这就要求城乡协调发展;包容的城镇化是让全体人民公平参与发展、公平分享城镇化的成果;可持续的城镇化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形成绿色消费模式,增强绿色保障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共同的生态困境,城市和农村要在各自的领域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共同进退、协同发展。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技术在农业上的大规模应用, 而实现这种发展的技术绝大多数来自城市;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的信息化,这就要求加快农业信息化和城市信息化进程;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要推动农业经营向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经营的产业化与城市工业的产业化协同发展;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要求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合理配置资源,不能单纯的在城市或者农村,必须统筹发展。

3.1 政策路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政策支持

国家政策是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宏观路径。一方面,科技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先进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有利于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从而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撑。 因此,科技政策的推出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支持对农业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在协调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时, 可以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增加农业财政支出,增加农民财政补贴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扩大城镇公共服务面,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发展体系。此外,财政政策要向农村倾斜,给与农民自主创业的财政支持,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合理配置资源,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3.2 制度路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保障点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进程不可逾越的难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的困境。 城乡二元制度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这就构成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制度障碍。因此,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首要的就是克服制度缺失,从制度上入手。

加快推进相关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制度困境。 2014 年出台的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指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要在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因此,二者的协同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制度改革就能完成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解决的是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落户问题,此外,还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的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农村的土地占用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扩张土地的需求,但要基于一定的政策和制度,合理、有效的占用农村土地。土地问题一直是各方利益集中体现的焦点,城市扩张,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尤其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然要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形成规模效应。 但是,土地征用、占用等问题常常出现,农民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 因此,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要在保护耕地和节约土地资源的前提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妥善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所需的土地问题,通过租赁、拍卖、转让等方式,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或以入股的方式使农民充分享有土地增值的收益。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首要的问题就是能否享有和城市人员一样的社会保障。 根据国家政策,鼓励农民合同制工人参加养老保险。长期在城市工作的农民也应让其参加城市养老保险。此外,最低生活保障是每一个人渴望享有的待遇。城镇化进程中已经在城市落户农民,应为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要求尽快拓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

3.3 主体路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主体要素

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 人是主体要素,只有实现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才能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因此,培育新型主体,既是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主体主要是指企业和个人。无论是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还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二者之间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 只有实现人的城镇化,才能推动整个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同样,人的城镇化有利于推进人的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只有通过人这一主体的自身发展,才能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硬件条件可以由国家和社会提供,软件要素则必须依赖于人自身的发展。无论是转移到城市的农民,还是留在农村的农民,都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 到城市的农民面临着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留在农村的农民面临的则是自我素养提升的问题。农民在转为市民的过程中,发生最大变化的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想观念,而这些改变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农民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无论是来到城市的,还是在留在农村的,因此,有必要针对他们的选择,采取适当的措施。一方面,城市要提供适当的岗位,结合城镇的绿化、环保、卫生、交通、便民服务等事业,形成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的机会,整合教育资源,增强农民的就业技能与科技能力。

3.4 推动路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动力平台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城乡良性互动,这就要建立二者协同发展互动机制。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要实现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就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关产业,如旅游、物流、加工等。当然,农业的发展也要配合城镇的发展,从而加快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实现,必须找到二者良性互动的动力支撑,因此,要建立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动力平台。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制造了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动力,用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品质;另一方面,工业产业升级为城镇化良性发展提供动力,以产业升级拉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Z]. 人民出版社,2013,11:11.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出版社,2012,11:20,23.

猜你喜欢

城镇化城乡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