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级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以《新大学日本语》第一册教学实例为中心

2014-08-30罗雪梅

科技视界 2014年23期
关键词:日语跨文化交际

罗雪梅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116000)

外语教学及学习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达到与对象国母语使用者进行无障碍的自由交流。因此,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首先考虑的是语言本身的传授与学习。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甚至可以说是文化的产物;同时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体现,制约着语言的发展方向。二者密不可分,互相影响。只有同时习得对象国的语言及文化,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虽然在文化输出输入的过程中,两国文化、文字、语言方面会有一些共性,但是日本独特的国民性、价值观、风土、历史等文化要素还是会在日语中得以体现。在日语教学中,如果忽视对日本文化的讲授与习得,那么就不能完成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就不能认为是成功和有效的。

各大高校的日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往往会在高年级专门开设文化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程。然而笔者任职于高校的软件学院,授课对象为计算机专业(日英强化)学生。由于计算机等课程占据一半的课时量,所以日语的课时量极为有限。日语课程主要在一、二年级集中开设,主要课型有基础日语、视听、会话、写作、商务日语,课程设置源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偏重于实用性。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由于没有足够的课时可以专门开设文化相关课程,因此,在这些日语课程中,尤其是从初级阶段的教学中适时导入文化的传授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二年级下学期的基础日语课上提到过研究日本文化的一本代表性必读书—《菊花与刀》,两个班级的80名学生竟无一人听说过。可见两年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缺失的严重程度。本文仅以基础日语课程中已经使用了10年的《新大学日本语》第一册教学实例为中心,探讨初级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杨宏在《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中指出:“语言差异,就语言符号本身而言,最直观的应该是在词汇领域,处于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化中的语言体系必然会在这一层面上体现其文化差异。且不论数量及这两种文化各自特有词汇的差异,即使是表达同一理念的词,不同的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联想意义。不了解这种联想意义的差异,就不能完全和充分地接收一个词所承载的全部语言信息量。”因此,首先就初级学生最早、最容易接受的词汇方面探讨词汇上的文化差异。

1 “はい”和“いいえ”

教材的第一课的课后语法解释中就讲到了“はい”和“いいえ”的用法。然而解释极其有限,对“はい”的解释为:①老师点名时,回答“到”的时候。②肯定回答时。对“いいえ”的解释为:否定对方说法时使用。如此,学生会简单认为“はい”相当于英语的“Yes”和“No”,相当于汉语的“是”和“不”,彼此之间是一对一的单纯对应关系。然而日本人实际使用的“はい”和“いいえ”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含义。“はい”在接电话时(相当于汉语的“喂”)、开门之前应门时也会使用。并且在中国人印象里,日本人习惯不停地说“はい”,打电话是也是如此。其实并非在不停地肯定对方,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是对对方的一种回应,告诉对方“我一直在听着,你继续说吧”之意。如果对方的日本人在陈述一件事的时候,这边没有不时用“はい”在回应对方,那么对方就不放心自己是否认真在听,必须要确认自己一直在听他讲话时,才能继续放心地往下讲。

与频繁使用“はい”相反,日本人很少使用“いいえ”这样否定的字眼。日本人总是在意他人的目光,在言行举止上总是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尽量不给他人添麻烦,不伤害他人。反映在语言上,喜欢使用模糊和省略的表达。尤其在否定和拒绝时,不会直截了当地使用“いいえ”,而是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对方去理解和体察,并作出判断。金田一春彦在其《日本語の特質》一书中提到过一个有趣的总结:日本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强烈地用“いいえ”来表达否定。一是受到赞美时自谦使用。如:“英語がお上手ですね。”“いいえ、とんでもない。わたしなど…”。另一种情况是对方在自暴自弃时否定对方的这种消极观点,安慰和鼓励对方时使用。如:“わたしはやっぱりダメな女なのね”“いいえ、あなたはほんとうに力があるんですよ”。正因为拒绝和否定时日本人不使用“いいえ”这样的字眼来明确表达,所以才会出现被外国人误解的情况。板坂元在《日本語の表情》中介绍了日本人的两个表达:“考えさせてもらいます”和“善処します”。字面意思是“请让我考虑考虑”和“我会妥善处理的”。所以对方会对日本人的回复抱有期待。可是等了一段时间,日本人没有回应,一问才知道,日本人根本没有表达过之后回复或同意的意思,而是进行了委婉的拒绝。由此,不理解日本人这种表达方式及心理的外国人会认为日本人不可信。其实不然,日本人是出于不想当面拒绝对方,从而伤害对方考虑,才斟酌语言、使用委婉表达的。

2 “先生”

教材的第一课学习自我介绍及介绍他人的表达,自然涉及到了人物的职业。所以“先生”就成为学生最早接触的词汇之一。现今中国人为了向他人表示尊敬,常常在称呼时加上“老师”,即使对方不是学校里教课的老师。中国人的这种语言表达习惯如果不加思考套用到日语里是行不通的。出于尊敬而用“先生”来称呼对方,会让对方不知所措,不知道是否在称呼自己。日语中用“さん”就足以表达这种敬意了。此外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在当面称呼医生的时候要用“先生”,称呼律师、国会议员也可以用。这是日语中“先生”的独特使用方法。

3 “あなた”和“きみ”

教材的第一课就将日语中的人称代词总结了一个表格。其中相当于“你”的日语词列出了“あなた”和“きみ”,但却没有进行具体解释。如果授课教师不强调二词的特殊性,学生单纯认为与汉语的“你”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的话,可能会出大笑话。首先,很多学生出于喜爱日本动漫才选择日语的,之前在动漫中应该频繁听过“きみ”这个词。那么在表达“你”的意思时往往优先使用它。可是首先“きみ”是男性用语,其次只能用于关系近的同辈或对下级和晚辈。如果告诉学生“あなた”比“きみ”礼貌,男女均可使用。那么学生又很容易用“あなた”来称呼对方。其实日语中对对方的称呼习惯是对方的姓氏后面加表示尊敬的“さん”,或加职务名,如:“田中先生”“山田部長”等。此外,妻子当面称呼丈夫时也用“あなた”。

由此可见,语言反映了其背后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在日语教学中只有从初级阶段有意识地导入对日本文化的讲解,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1]板坂元.日本語の表情[M].講談社,1978.

[2]森田六朗.日本人の心が分かる日本語[M].アスク出版,2011.

[3]金田一春彦.日本語の特質[M].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97.

[4]杨宏.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5]蔡全胜.新大学日本语(第一册)[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日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