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SWOT分析

2014-08-30肖祥

西部学刊 2014年8期

摘要:生态文明共享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已然成为泛北部湾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分析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等因素及其组合模式,文章认为泛北各方生态资源丰富,泛北各方合作机制也已建立,各方领导人重视环境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环保合作经验;但受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各方生态资源争夺激烈影响,泛北区域生态文明仍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解决。

关键词: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SWOT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是区域发展过程中以合理、公平、持续、和谐为基本价值理念,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发展共赢为基本方式的一种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1]58。在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区域合作日趋紧密的时代背景下,对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S、W、O、T等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综合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功能、生态保护措施等差异性,有利于加强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作,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可持续发展。

一、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SWOT因素分析

SWOT因素(见表1)分析旨在明确“能够做的”和“可能做的”。如何发挥优势、抓住机会、改变劣势、消除威胁,是实现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内部能力

外部因素 优势(Strength) 劣势(Weakness)

*泛北各方生态资源丰富

*泛北合作机制建立并发力

*泛北经贸合作加强为生态合作提供平台

*生态旅游合作凸显生态利益共享

*次区域合作稳步推进

*R&D投入逐年提高

*各方领导人重视环境问题

*各方积累了一定的环保合作经验 *GDP情结影响泛北各方

*区域各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统筹协调能力不足

*生态利益矛盾影响合作

*合作机制建设有待加强完善

*生态资源争夺激烈

*人口对环境压力巨大

*落后R&D能力

*生态投入比重低

机会(Opportunities) SO WO

*泛北区域环保合作具有共同紧迫性

*环保合作是泛北区域利益结合点

*拓展生态合作领域

*深化合作机制建设

*加强生态实践合作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注入新活力 ①发展伦理共契与价值共识。

②拓展和深化生态合作机制建设。

③生态合作平台建设。

④加强生态旅游合作等生态合作实践。

⑤拓展生态合作领域。

⑥经贸合作方式借鉴。

⑦生态信息交流。

⑧生态资源开发战略。 ①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战略。

②加强环保合作利益效应。

③区域生态利益协调。

④加强生态合作统筹协调能力。

⑤加大生态投入比重。

⑥提升R&D能力。

⑦生态制度管理。

威胁(Threats) ST WT

*受外部经济、政治、军事介入因素的影响

*利益冲突诱发不稳因素

*领海、领土的历史争端

*民族、政体、文化、宗教的差异和冲突

*一些国家内部政治矛盾激化影响对外合作

*落后产能影响区域生态优化 ①强化泛北经济利益共同体。

②生态利益冲突化解机制。

③历史争端的协商解决。

④文化交流促进价值共识。

⑤和平、公正、和谐的区域环境营造。

⑥生态发展规划。

⑦生态协同利用。 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战略实施。

②建设生态处置的统筹协调机构。

③缔结生态利益共同体。

④生态文化交流。

⑤落后产能改造升级。

⑥生态修复科技创新。

⑦生态问题处置合作。

表1: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SWOT因素、战略组合、战略具体对策

(一)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strengths分析

泛北部湾区域各国本身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随着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广泛而深入地展开,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优势明显。

1.泛北各方生态资源丰富。泛北部湾地区海岸线长,港湾众多,港口资源丰富,海洋航运业发达。能源资源、矿产资源丰富。越南无烟煤产量、铬铁矿储量、磷矿储量,马来西亚石油天然气储量、锡矿储量,印度尼西亚液化天然气储量、锡矿储量等,均居世界前列。③热带资源丰富,海洋渔业资源众多,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越南的大米和咖啡,柬埔寨盛产海鱼,泰国的大米、橡胶、木薯,马来西亚棕油和热带锯木,印度尼西亚天然橡胶和棕榈油,菲律宾椰子产量和出口量等均占世界前列。④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泛北部湾区域各国风光秀丽、民俗淳美、旅游名胜众多,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实现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物质基础。

2.泛北合作机制建立并发力。当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进步的合作机制主要有: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共建中国-东盟新增长极”为目标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以“开发包容、平等互利、务实渐进、合作共赢”为原则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联合专家组;以研讨泛北合作新构架与新愿景、机制建设与发展战略的泛北部湾智库峰会等等。

3.泛北经贸合作为生态合作提供平台。泛北经贸合作加强,各国经济较快增长。从2006年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构想提出以来,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为泛北部湾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共享提供了坚实基础。

4.生态旅游合作凸显生态利益共享。近年来,泛北部湾区域各国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新思路,利用各国生态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滨海旅游、民族生态旅游新项目,建立跨国旅游合作区,加强北部湾大旅游发展的政策保障,共享生态利益。

5.次区域合作稳步推进。一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并取得实质性进步。主要在交通、能源、旅游、环保、科技、贸易与投资、人力资源开发、禁毒等领域展开了多方位合作,为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合作途径与平台。二是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典范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取得积极进展。至2012年已连续举办了七届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旨在搭建一个长期性、开放式的交流合作平台,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共享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被誉为“中国-东盟陆上大动脉”的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信息、资金的聚集效应,推动区域内工业、农业、旅游业、交通、投资贸易以及服务业等产业的深度合作,也为优化生态环境提供了资源整合、融合共赢的范例。

6.R&D投入逐年提高。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2012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称,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研发(R&D)支出国;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和越南的研发总支出在1999年到2009年间稳步上升,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研发支出迅速扩张。以广西为例,2010年全区研发机构R&D经费支出27.0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广西R&D总量也由2006年的18.2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2.87亿元,年均增长28.1%。[2]R&D投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技创新途径。

7.各方领导人重视环境问题。在中国的带领下,合作各方国家领导人达成一个重要共识:就是绝不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避免“先发展,后治理”。泰国的“洪灾”、菲律宾的生态恶化、印尼的“飓风袭击”、越南的资源危机等等,促使各国前所未有地重视环境问题,为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提供了重要保障

8.各方积累了一定的环保合作经验。多年的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使得各方基本树立了先进的环境理念,也建立了各种环境保护合作的模式,积累了一定的环保合作经验,为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深入开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二)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weaknesses分析

1.GDP情结影响泛北各方。区域各国基本属于发展中国家,因此GDP指标成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都经历过经济增长同时环境污染加重的发展阶段。

2.区域各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加坡、文莱属于发达国家之列,中国、越南等国经济发展较快,相对而言菲律宾、柬埔寨、马来西亚发展较慢。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影响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保投入。

3.统筹协调能力不足。区域合作各方存在着经济政治利益的分歧,同时缺乏共同的制度机制,对于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处置、生态安全维护等各种问题表现出统筹协调能力严重不足的状况,因此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间对话、磋商、实施联合项目等。

4.生态资源争夺激烈,生态利益矛盾影响合作。泛北部湾各国存在着大量的生态陆上资源、生态海洋资源的利益争夺和领海、岛礁之争,有些争端甚至有恶化趋势,如由油气资源引发的中越关于南海岛屿主权的争端,中菲关于黄岩岛争端,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在中国南海岛礁问题的领土要求等等,影响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

5.合作机制建设有待加强完善。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在很多领域、很大范围上还是经济合作,追求经济利益是区域合作各方的关注焦点。尽管合作各方在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上有基本共识,但是如何具体实施、寻找对策缺乏具体的合作机制。

6.人口对环境压力巨大。泛北部湾区域总人口约59445万人,如此巨大人口数量无疑需要耗费大量的生态资源,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7.落后R&D能力。主要表现:投入不均衡。以广西为例,2010年广西R&D占GDP的比重为0.66%,比全国平均水平(1.77%)低1.11个百分点,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7.28%。地区发展不平衡。如中国、新加坡、越南等国R&D投入要比印尼、菲律宾、柬埔寨等国大,行业发展、政府资金投入等也表现出不平衡状况。落后R&D能力极大地影响生态科技创新,制约生态文明建设。

8.生态投入比重低。各国生态投入极大影响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影响着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次区域建设。

(三)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opportunities分析

世界性的生态环境危机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共享成为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问题。在此背景下,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面临许多机遇。

1.泛北区域环保合作具有共同紧迫性。随着区域各国工业化快速发展、海上交通日益繁忙、海洋资源捕捞开发加剧,原本洁净的泛北部湾海域正面临着被污染的危险,局部地区自然环境已经遭到破坏,各国正面临生态环境和资源遭受破坏的共同威胁,因此加强泛北部湾区域生态国际合作,已经刻不容缓。

2.环保合作是泛北区域利益结合点。泛北部湾区域各国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环境共同体”,环保合作是双方利益的重要结合点,共建共享“绿色北部湾”是各国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3.拓展生态合作领域。与经济合作的领域扩展相比,生态合作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各方在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治理、生态安全、生态旅游等各方面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4.深化合作机制建设。在生态合作问题上,决策机制、组织机制、制度化机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主要任务是:完善政府首脑会议、泛北部湾部长级会议等组织机制;强化决策机制,如成立泛北部湾生态合作委员会等,决策生态大事;健全制度化机制,如加强生态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成立泛北部湾生态发展基金会,建立生态合作专业联盟等。

5.加强生态实践合作。随着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深入,生态实践的形式和数量应该不断增加。当前,各国加强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与海洋环境资源开发的生态合作实践尤为重要。泛北部湾各方应该趁势而为,加强各港口在环境保护、排放标准、海洋水污染综合防治等的合作实践,提升生态合作的层次。

6.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注入新活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设,推进了双边合作进入快速和谐发展的新阶段。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工业、农业、旅游、文化教育、金融、物流、救灾救援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拓展和推进,为多方生态合作和生态文明共享注入新活力。

(四)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threats分析

毋庸讳言,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威胁因素。

1.受外部经济、政治、军事介入因素的影响。如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出于经济和政治利益需要,别有用心地插手南海事务,与泛北部湾区域少数国家实施所谓的“合作”、甚至“联合军演”。我们要警惕某些国家打着“环境责任国际化”的幌子,借环境安全之名对他国横加干涉,推行“环境殖民主义”,反对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提出的“中国生态威胁论”和“中国生态入侵论”给区域生态合作投上阴影。

2.领海、领土的历史争端以及经济政治利益冲突、尤其是生态资源引发的生态利益冲突诱发不稳因素,影响着区域的稳定和发展。

3.民族、政体、文化、宗教的差异和冲突。泛北部湾区域各国民族众多、文化各异、宗教信仰也有差别,政体不同导致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也会不同,使得共享合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一些国家内部政治矛盾激化影响对外合作。如泰国政局的持续动荡,菲律宾的政局不稳和经济衰退,缅甸的僧侣大规模游行引发的社会动荡等,不仅影响了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了区域各方合作。

5.落后产能影响区域生态优化。由于区域各国资源的相似性和经济发展落后状态,使得各国经济发展多集中在电力、煤炭、焦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企业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优化。

二、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SWOT组合分析

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将优势、机会、劣势、威胁四个要素进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组合模式(见表2),并且四种组合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表2:优势、机会、劣势、威胁四个要素组合)

(一)杠杆效应:优势——机会(SO)组合(见表1)

优势——机会(SO)组合是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的有机组合,这种组合决定了发展战略的目标方向。泛北部湾区域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状况良好,具有优越的生态优势,同时,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为生态文明共享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是实现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优先战略考虑。

优势与机会的有机组合,当二者相互契合、相互适应时,对于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就会形成杠杆效应。“优势”的利用形成内在动力,“机会”的利用可以加速事物的发展,利用优势条件,抓住发展机会,促进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实现共享。

(二)抑制性:劣势——机会(WO)组合(见表1)

劣势——机会(WO)组合旨在探讨如何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劣势,从而改变劣势,使之向优势转变。由于劣势或弱点的存在,将会妨碍其利用机会,影响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此,如何克服弱点、改变劣势,进一步利用各种机会,最终赢得竞争优势,是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实现必须解决的问题。

劣势意味着妨碍、阻止、影响和控制,因此劣势——机会(WO)组合具有一定的抑制性。当“劣势”影响“机会”的获取,或者“机会”无法纠正“劣势”,二者不相互适合或不相互重叠,必将影响“优势”的最终显现。改变泛北部湾区域生态合作的劣势,消除抑制性,以促进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才能适应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发展“机会”。

(三)脆弱性:优势——威胁(ST)组合(见表1)

优势——威胁(ST)组合旨在说明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回避或减轻威胁所造成的影响。消除威胁因素,发挥优势,成为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受外部经济、政治、军事因素的影响,利益冲突诱发不稳因素,领海、领土的历史争端,民族、政体、文化、宗教的差异和冲突,一些国家内部政治矛盾激化影响对外合作,落后产能影响区域生态优化……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实现,甚至会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使得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出现“离心力”而困难重重。但是,威胁因素是不容回避的,只有尽量消除或降低威胁因素的负影响,才能展现优势和发挥优势。利用泛北部湾区域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泛北合作机制建立并发力、次区域合作稳步推进、各国R&D投入逐年提高、各方领导人重视环境问题、各方积累了一定的环保合作经验、生态旅游合作已经凸显生态利益共享等优势条件,发挥优势条件的“正能量”,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前景必定是美好的。

需要指出的是:优势与威胁同在,意味着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存在一定程度的脆弱性。脆弱性使得优势强度降低。当条件和外部影响对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造成威胁时,优势就会得不到充分发挥,出现优势不优的脆弱局面。

(四)问题性:劣势——威胁(WT)组合(见表1)

劣势与威胁相遇,事物机体就会面临严峻挑战,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使得局势恶化。劣势——威胁(WT)组合的分析旨在探讨如何减少劣势、回避威胁,采取有效的防御性措施。

“劣势+威胁”,说明了存在的问题性,泛北部湾区域各国生态文明共享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处理不当,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将面临严重的威胁,也会影响区域共同体的发展。

三、SWOT分析对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战略选择的启示

优势、机会、劣势、威胁四个要素组合成四种模式,为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战略选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一)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战略定位

如果在SWOT分析图上定位,战略定位的选择是十分清晰的(如图1)。

“优势——机会(SO)组合”对应的是增长型战略定位,“劣势——机会(WO)组合”对应的是扭转型战略定位,“优势——威胁(ST)组合”对应的是多元型战略定位,“劣势——威胁(WT)组合”对应的是防御型战略定位。

(图1:SWOT分析图战略定位)

优势与劣势并存,威胁与机会同在,说明当前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在迎接巨大机会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如何趋利避害,化劣势为优势、转威胁为机会,这是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战略选择必须考虑的。

(二)实现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战略定位的具体对策

将优势、机会、劣势、威胁等四大因素进行分析,将为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战略定位探寻积极的具体对策。(见表1)

1.“优势-机会(SO)组合”——增长型战略的具体对策

主要有: ①发展伦理共契与价值共识。②拓展和深化生态合作机制建设。③生态合作平台建设。④加强生态旅游合作等生态合作实践。⑤拓展生态合作领域。⑥经贸合作方式借鉴。⑦生态信息交流。⑧生态资源开发战略。

2.“劣势-机会(WO)组合”——扭转型战略的具体对策

主要有:①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战略。②加强环保合作利益效应。③区域生态利益协调。④加强生态合作统筹协调能力。⑤加大生态投入比重。⑥提升R&D能力。⑦生态制度管理

3.“优势-威胁(ST)组合”——多元型战略的具体对策

主要有:①强化泛北经济利益共同体。②生态利益冲突化解机制。③历史争端的协商解决。④文化交流促进价值共识。⑤和平、公正、和谐的区域环境营造。⑥生态发展规划。⑦生态协同利用。

4.“劣势-威胁(WT)组合”——防御型战略的具体对策

主要有: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战略实施。②建设生态处置的统筹协调机构。③缔结生态利益共同体。④生态文化交流。⑤落后产能改造升级。⑥生态修复科技创新。⑦生态问题处置合作。

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SWOT分析,旨在推进泛北部湾区域整体、各个国家和地方协调发展,旨在推进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旨在推进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党的十八大前所未有地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奋斗目标。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战略实施,将为把泛北部湾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碧海蓝天、空气清新的和谐区域展现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肖祥.“反公共地悲剧”与区域生态文明共享[J].人民论坛,2012, (7).

[2]2010年广西研发事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EB/OL]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gxzf.gov.cn,2011-09-02.

作者简介:肖祥(1970-),男,广西桂林人,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伦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模式及实现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11XSK010);“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