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朝天 一张蓝图绘小康
2014-08-29王建宏周淼葭
王建宏 周淼葭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以贯之抓落实”,朝天区依托资源,集中力量,科学规划,持之以恒,伴随着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朝天人可以多姿多彩地去实现他们的“小康梦”。
得益于不畏艰难险阻的奋发精神,仅仅5年时间,朝天区的GDP就翻了一番,工业产值增长了6.2倍。一个生态、文明、繁荣、和谐的新朝天,正在四川县域经济的发展大潮中扬帆起航。
工业在环保中突进
朝天区属于典型的盆周山区农业县,受山区地形、交通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建区之前,朝天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工业企业。“重工业铸铧,轻工业理发”,这是当地百姓对朝天区工业状况生动而形象的总结,带着一丝淡淡的嘲讽,却也是长久以来最真实的写照。工业的薄弱一直制约着朝天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这让朝天人下定决心谋发展,想方设法扭转山区不利于发展工业的困顿之局。
2008年,海螺水泥正式进驻,在朝天区的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可是原来“工业基本为零”的朝天人“想都不敢想”的大企业。面对如此大企业,朝天人坚持着对生态对环保的既有原则,向对方提出了工艺和环保上的高标准和高要求,海螺水泥欣然接受。海螺水泥通过采用高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更是运用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以及先进的除尘净气环保设备,为这个群山环绕的小城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工业力量和环保理念。《当代县域经济》记者来到海螺水泥的全封闭厂房前,入眼处便是映在蓝天白云之下的绿树草坪,若不是机器转动的轰鸣声,真会误以为是来到了城外的郊区公园。
朝天人的严苛做法,虽然短期看似是提高了厂商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却避免了粗放生产模式的恶性竞争以及有可能引起的环保冲突。朝天人对生态的眷顾与保护观念根深蒂固地植进了血液里,莽莽群山的绿,广阔天空的蓝,悠悠嘉陵江的清……大自然赋予的一切风貌,都是他们爱在骨子里要保护的对象。
而海螺水泥的进驻似乎也成为了朝天区吹响发展工业的冲锋集结号,“我们不仅要走出去,请进来,关键还要留得住”,朝天区委书记蔡邦银在谈到工业发展时如是说。主动对接企业、推介项目、跟进服务都是区委、区政府工作的重点,务必要努力打造出一片政策“洼地”,以此构建投资的“高地”。
近年来,朝天区按照“产业五个主导、布局一区四园、路径依托资源、措施着力链条、总量突破百亿”的工业发展“30字”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推动了工业强有力的发展壮大。如今的朝天区,已基本形成了新型建材、新型能源、农特产品加工、有色金属、医药和医疗器械五大工业支柱产业。
“抓项目就是抓投资、抓发展、抓民生。只有项目上去了,投资才能增长,财政才有收入,民生才能改善,发展才有后劲。”蔡邦银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项目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正确的政策导向,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万众一心开创未来,使得朝天区工业产业千帆竞发,凯歌高奏。短短几年间,朝天大地上的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在2010年,如期实现了“二产超一产,工业超农业”的既定目标。2013年,朝天区全部工业实现产值48.7亿元,较2010年年均增长43.6%;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 49.1 %,比2010年提高15.7个百分点。
在了不起的数据背后,是朝天人厚积薄发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朝天区的城区面貌也被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工业园悄然改变。这座城市,不再是只有低矮楼房与绿树青山的山区城镇,工业注入的新鲜血液使得它多了一分阳刚之气,与其他兄弟城区相比,自然也就更多了一分底气与豪迈。
典型的高山精品农业
朝天区是典型的深山农业区,由于土地、信息、技术、科技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非常低。“山高摔死鸡,有马不能骑。滩大不养鱼,有病不能医。地无三尺平、十年九受灾……”这样的场景曾是朝天区真实的写照,而今的朝天已渐渐远离这样的生活。高山之上,早已种遍蔬菜核桃,原来连马儿也无法通行的道路条条公路盘旋,不仅方便千家万户,更是与外界搭起了便捷快速的桥梁。
近年来,朝天区立足于良好生态、林多地少和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且程度深的区情实际,按照“做强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建好五个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五条新村示范走廊,解决五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四个五”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靠山脱贫致富的新路。“一亩良田稳温饱,十亩山地奔小康”,朝天区的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山区的方圆内书写传奇。
在朝天区16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近4%属于平地。基于这样的现实条件,朝天人只能把目光落到原本苍翠千年却粒米不收的险峻山林,通过科技攻关、政府引导、发动群众,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大力发展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等五大特色产业。
在抓住五大产业帮助当地农民增收的同时,朝天区不遗余力地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围绕发展提升特色产业,朝天每年建设1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并配套建成了集科研培训、成果转化、标准生产、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朝天核桃、曾家山土鸡、平溪蔬菜、羊木食用菌、文安蚕桑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3.5万户农户连片发展五大农业产业69万亩,核心区内农民人均实现现金收入6713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1%。
连绵的山林之中,核桃高挂,蔬菜纵横相间,鸡鸣于田野,人烟熙攘。产业在发展,农业在转变,人居,亦在改变。
朝天区围绕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每年启动建设1条百里新农村走廊,目前已建成曾家山、广陕高速朝天段、转-马-文、沙-曾-平4条百里新村示范走廊。
2014年3月12日,二专线朝天段百里生态文化走廊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今年底将全面完成。此段走廊南起沙河镇南华村,北至转斗乡黎明村,全长49.5公里,共绿化道路21.8公里,绿化节点4个,绿化面积约15万平方米,涉及沙河镇、朝天镇、宣河乡、中子镇、转斗乡5乡镇11个村。走廊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采取点线面结合、高中低搭配的方式,以栽植香樟、竹子(金竹)等乡土、适生、常绿树种。蔡邦银说,要牢牢把握百里生态文化走廊建设的关键环节,在明确要求、打造精品上下功夫,坚持把走廊建设与沿线产业布局、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发展、社会治理相融合,努力建设成为北向入川、连接川陕、特色鲜明的生态走廊、经济走廊、文化走廊、和谐走廊。
蜀道生态旅游秀天下
“清风清,明月明”,依托于特有的山水环境和厚重的历史风韵,朝天的旅游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
旅游业被国务院列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更是低碳产业、绿色产业,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扩大就业的优势产业,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而朝天区作为低碳发展试点县区和中国西部生态养生基地,在发展旅游产业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朝天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呼吸新鲜空气,沐浴温暖和煦的阳光,悠然自得地沉醉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近日,在曾家山休闲度假的成都市民王永梅女士对朝天区的生态环境赞叹不已。曾家山森林覆盖率达74%,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0万多个。毋庸置疑,绿色生态是朝天的最大优势。
滔滔嘉陵江畔,巍巍青山间,一座朝天小城,在以绿色悠然吸引众多游客同时,正不遗余力地打造更为精细的旅游品牌,让旅游成为朝天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立足于生态和旅游资源禀赋及厚重的文化底蕴,朝天区在旅游发展上立于不败之地。先天资源的优异,使朝天的旅游站在了高起跑线上,余下的便是后天的谋篇布局了。朝天区围绕建设“全国知名的蜀道文化旅游和生态养生基地”,按照“一个旅游目的地、两条精品旅游线路、三个旅游集散中心、四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1234”工作思路,以“创A创星创收”为目标,加快旅游产业化,以旅游产业大发展带动服务业大提升。
先秦栈道明月峡、生态养生曾家山、神奇秘境水磨沟、地质奇观龙门阁,这是朝天区最为华丽的四张精品旅游名片,此外龙门阁景区启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使得蜀道文化和生态养生两大旅游文化品牌基本形成。除了上述景区精品化打造外,朝天人放眼旅游营销市场,坚持以节会为平台,以市场为手段,成功举办了三届明月峡雪花消夏啤酒节、六届曾家山避暑节,高质量承办了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曾家山生态养生学术峰会、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座谈会、首届四川·朝天核桃文化旅游节、首届四川国际旅游摄影大展总评选活动暨颁奖晚会等重大节会活动,不断提升朝天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仅2013年,朝天区接待游客2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67亿元,分别增长26%和45.8%。
朝天区长伏玉琼表示,朝天旅游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培育期相关问题客观存在,景区要素配套不完善、产业带动效果不明显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发展,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尽最大努力逐步解决,切实提升景区形象。面对这些问题,朝天区要突破招商瓶颈,完善投资结构和招商政策,明确招商组织体系,既要招大商引大项目,又要兼顾“吹糠见米”的小项目,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全区旅游产业发展。
朝天的旅游生机勃勃,朝天的旅游也任重道远。突出重点,通力配合,加强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不断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生态农家乐培育力度,是当前朝天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挖掘独具朝天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民俗文化的开发,是把朝天建设成为全国知名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的后发之力,可为朝天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朝天区委宣传部提供)
明月峡位于川陕结合部的广元市朝天区城南,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中国天然交通博物馆”之称。明月峡古栈道与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杰出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