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医音乐治疗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2014-08-29曲宁廖东华钟志兵吴明毅
★ 曲宁 廖东华* 钟志兵 吴明毅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4)
运用音乐调理身心是我国传统养生和怡情的方法之一。一些欧美国家也将音乐作为治疗手段,在精神类医院、老年宁养院及特殊儿童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我国音乐治疗工作者在上世纪80年代,把外国音乐治疗理念与中医学的特点相结合,发明了音乐电流疗法、音乐松静功等。1997年底,中央音乐学院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独立的音乐治疗所[1]。
1 音乐治疗研究进展
1.1 研究缘起 音乐治疗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集医学、心理学、音乐美学、物理学、特殊教育学、临终关怀、康复学等学科于一体,是跨学科的新治疗手段。音乐作为治疗手段,最早在二战中使用,美军医生在手术中和术后为伤兵播放音乐,神奇地发现音乐能减轻士兵的疼痛感,有效缓解士兵的焦虑情绪,从而使伤兵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降低。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开始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继而逐渐发展成一门现代学科[2]。
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将五音引入中医学,被认为是中国音乐治疗的雏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也认为,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五志(思、忧、怒、喜、恐)以及五音阶(宫、商、角、徵、羽)与阴阳五行学说相关联;并认为不同的声调,对人体五脏生理、病理活动以及人的情志变化,有着不同的影响[3]。这些思想的提出,奠定了中医音乐治疗学的理论基础。但时至今日,中医音乐治疗学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依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
1.2 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古人早已意识到音乐与药物、治疗之间的关联,因而自古就有乐、药、疗同源之说。古代音乐治疗学思想认为:声音的高低强弱、速度的迟缓,人心之七情鼓动、脏腑气机之升降转枢、经络气血的输布流注,都是“气”的活动和表达,可以统一在中医理论体系之内,但在中医学中却并没有形成独立学科。因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技为手段,探讨音乐疗法的机理,构建中医音乐治疗学是可行的[4]。
科学领域里,某一学科文献量变化,可以反映出学科的兴衰变化。研究者对某一学科文献数量和内容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及其动向。当前,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略有起色,结合音乐治疗与特色中医疗法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也不断增多。本研究对中医音乐治疗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希望借此了解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发展状况,为日后此领域研究提供参考,并期望有更多的研究者从科学的角度探索中医音乐治疗,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内容。
2 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结果的统计
2.1 文献来源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为保证数据的精准,我们利用高级检索功能进行数据筛选,检索项主题词为“中医/音乐治疗”,时间从2000~2013年,范围“全部期刊”,匹配“精确”,共检索到文献2 743篇。在文献选择和统计时,剔除纯中医和纯音乐治疗文献,选择中医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文献,并对下列情况进行了数据处理:①连载或分期发表相同篇名相同作者的学术论文只计1篇;②相同作者不同篇名但内容基本相同的学术论文只计1篇,时间按较早计算;③新闻报道类、会议综述、人物访谈类文章不纳入。以EXCEL为数据处理工具,统计分析新世纪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具体情况、特点、问题与趋势。
2.2 文献量的统计与分析 在对2743篇文献进行筛选统计后,仅有72篇与中医音乐治疗相关的文献,这说明研究者对中医音乐治疗的关注和重视,有待改善。
表1 中医音乐治疗研究文献总量统计结果
由表1可知,从2000~2008年间,除2003年没有相关文献外,其余8年间,年文献量为1~8篇。从2009年开始,虽然在2010年、2013年文献量有所减少,但总体上升为两位数,期间文献量最多的年份是2011年,为13篇,占总文献量的18%。
从图1可以看出,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文献量变化。在这14年间,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文献数量增长并不十分稳定,2000年~2002年,文献量为5篇,到2003年却为0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研究在此期间发展缓慢。然而,从2004~2012年的9年间,虽然文献量有所波动,但总体仍处于上升趋势,说明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研究正在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2.3 文献在不同期刊的分布情况 72篇中医音乐治疗研究文献中,有62篇文献分别刊登在52种期刊上;9篇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篇为博士生毕业论文。统计发现,刊登中医音乐治疗论文最多的刊物是《时珍国医国药》;相关“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论文还发表在社会科学、综合人文、临床医学、音乐学等核心期刊上,这说明中医音乐治疗研究不仅得到了中医学的关注,也吸引了其他学科的关注。
如图2显示,52种刊物中,《医学与哲学》、《中华中医药杂志》、《时珍国医国药》、《人民音乐》、《福建论坛》、《西南大学学报》、《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妇幼保健》等8个期刊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这8个中文核心期刊上共刊文12篇,占论文总数的16.67%。由此可以说明,一方面,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论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国内专家学者对于该领域研究的重视度和认可度仍显不够。
2.4 作者统计与分析 72篇论文中,对论文只统计第一作者,并在统计中注意辨别相同姓名的作者。从2000~2013年,这14年中共有44人对中医音乐治疗做了相关研究,但遗憾的是每位作者都只发表了1篇论文。这一数据说明,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研究队伍非常不稳定,绝大多数研究者可能出于实际工作需要或受政策导向影响偶尔涉足该领域,而并没有坚持在这方面进行深入持续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团体,研究群体小且相对不稳定。
2.5 作者地域分布统计结果分析
表2 作者地域分布统计结果
根据表2的数据统计发现,中医音乐治疗研究者的地区分布,以浙江、广东、黑龙江这三个地区最多,占所有作者的34.7%。而这一统计结果从作者数量变化来看,波动性较大。
从作者工作领域来看,有15位作者来自医疗机构,其他作者均来自大中专院校,其中来自于音乐学专业的较多。
2.6 研究主题的分布 从文献内容分析,72篇文献中,理论论述和中医音乐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文献49篇,占发文总数的68.06%;临床案例研究23篇,占发文总数的31.94%。
2.7 文献主题研究方向 我们根据论文篇名和关键词划分了4种中医音乐治疗的主题。这4种主题分别是:①阴阳五行;②五音与五脏;③音乐电针疗法;④音乐穴位疗法。统计发现,以阴阳五行为研究主题的最多,共计42篇;以五音与五脏为研究主题的有16篇;以音乐电针疗法为研究主题的有13篇;以音乐穴位疗法为主题仅有1篇。见表3。
表3 中医音乐治疗主题研究方向
3 研究结果与问题分析
从文献量统计可知,2000年~2008年间,音乐治疗在我国中医学领域发展得十分缓慢。2009年~2013年间较有起色,期间略有波动,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文献期刊分布来看,中国知网所收录符合本研究要求的中医音乐治疗文献72篇,仅有12篇刊登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说明中医音乐治疗受到我国专家学者的重视度和认可度不高,从而导致文章质量较低。从作者工作领域来看,大部分作者分布于大中专院校,虽然具有一定的音乐治疗背景,但由于缺乏临床实践基础,只能从理论上探讨中医音乐治疗,而不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文献主题研究方向看,72篇文献中,有42篇文献的主题都是建立在中医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之上。因此可以看出,阴阳五行在中医音乐治疗临床实践中有一定的可行性。
本研究表明,在过去的14年间,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尚显不足,这与国内音乐治疗学的发展时间较短、学科基础相对薄弱等诸多因素有关。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与音乐间的关系已越来越密不可分。音乐治疗法对于人们心理、身体疾病的干预、治疗和康复,前景广阔,这也是构建和发展中医音乐治疗学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
众所周知,音乐无国界,但音乐又是文化内涵的融合和表现,不同民族或地区的音乐,存在不同特色。就宏观而言,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运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及风格,借鉴西方先进可行的经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音乐治疗法,科学、系统、有效地发展中医音乐治疗学科,是包括中医音乐治疗研究者在内的全体从业人员重要而紧迫的使命。就微观而言,在结合中医学疗法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加入适当的曲目及音乐活动,将使中医音乐治疗的疗效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此外,在临床应用中,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自身特性,减少以被动听音乐为主的这一形式,让患者更多地、主动地参与音乐治疗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1]刘刚.音乐治疗尴尬中独行[N].羊城晚报,2000.3.17.
[2]李林森.房立岩.孙岚,等.音乐治疗的发展概述[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3 324-3 325.
[3]侯艳.音乐治疗发展历史综述[J].河南科技,2011(24):12-13.
[4]卢银兰,赖文.近20年来音乐疗法的研究概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