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隐喻理论与“横”的语义认知

2014-08-29何建友

关键词:方位词形容词隐喻

何建友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湖北 十堰 442000)

人类具有隐喻性思维。一切事物均具时空的规定性,“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尺度,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我们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1]。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空间概念比时间概念更基本,空间组织在人类的认知中占据着中心地位。人类对时间的认知都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通过空间隐喻来表达。据Lakoff & Johnson的观点,空间隐喻指的是参照空间方位而形成的概念隐喻[2]。它将上下、前后、里外、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投射于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空间隐喻是语言中最基本的隐喻,普遍存在于日常语言中,人类的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以Anderson为代表的方位主义(localism)曾指出:无论是从语法上还是语义上来看,空间的表达比各种非空间的表达形式都更基本,因为空间表达形式是其他各种表达形式的结构模板(structural templates)[3]。王文斌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英汉民族世界经验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时空两方面各有其特质性偏向:英民族偏重于时间,而汉民族则偏重于空间[4]。据此,研究汉语空间隐喻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专注汉语空间形容词“横”的研究,通过对该词在语言中的隐喻化方式和表达方法的分析,进一步揭示汉民族空间隐喻的特征。

一、垂直和水平空间隐喻研究

现代汉语称空间为方所,是由方位和处所两大概念组成的重要语法范畴[5]31。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将方位词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两类,单纯方位词包括“上、下、前、后、里、外、内、中、左、右、东、西、南、北”[6]。国内研究者对空间隐喻的研究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关注垂直空间内的单纯方位词,另一类则把侧重点放在表水平空间的字词上。

(一)垂直空间

在垂直空间研究中,对方位名词 “上、下”的研究最多、最广。Lakoff提出的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m)认为,意义是人类的生理机能以及人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得到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体现[7]。这与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想具有一致性。人类开始直立行走时头在上、脚在下,形成了最基本的垂直空间概念,把身体不同的部分描述为“上/下肢、上/下唇、上臂、下体、下巴”等。推而广之,衣服、居所、家具也出现了上下之别,如“上衣、下摆、楼上、地下室、上铺、床下”等。身体经验进一步使人们把垂直空间和情绪状态联系在一起[8-9]:低垂的姿势伴随的是悲伤低落的情绪,表现为“低头不语、低声下气”;而直立的姿态和正面情绪对应,表现为“昂首挺胸、喜上眉梢”。久而久之,消极和积极的情感分别被用来表达对事物的否定和肯定态度,垂直空间概念于是投射于品质、礼仪、策略、道德、事件过程和结果等,出现了“上/下等、上宾/下人、上/下策、上进/下流、蒸蒸日上/每况愈下、占上风/甘拜下风”等表达。最后,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垂直空间中的上下概念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隐喻表达更加多样化,用来表达时间、数量、事物过程甚至其他空间,如“上/下午、上百人/不下百人、上/下班、北上/南下”等。吴淑雄更是从语法化隐喻的角度分析了垂直空间方位词“上/下”从名词到动词、动词补语和名词词组的词类转化[10]669。

汉语中垂直空间形容词“深、高/低”等应用范围也颇为广泛[11-13],如深被用来喻指感情、时间、浓度、距离、知识、内涵、本领、经历、印记、动作、关系、声音等概念,高低喻指年龄、心理状态、学识、地位、温度、品质、数量等。

(二)水平空间

水平方位词的研究主要有“前/后、左/右”两组。首先,前/后空间方位的形成仍然以身体经验为基础,以人的身体(可以具体到某一器官)为中心进行空间认知,如有“身前/后、前/后头、面前、后背”等表达。其次,人直立行走方向是向前的,朝前的身体器官明显多于朝后的,所以运动体验把“前”视为积极的意象;反之,向“后”就是逆行、消极的[14],如“前贤/后生、前进/后进、争前恐后”等。再次,人眼所视范围有限,视觉体验促使人们将看得见的公开状态定义为“前”,看不到的隐秘状态定义为“后”,常见的表达“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源自于此。最后,人类所独具的隐喻性思维将时间视为一条水平轴,日常的移动情境(motion-situations)证明“时间的经过是运动”,无论采取“时间在运动”还是“自我在运动”的视角,水平方位词“前/后”都用来喻指时间和次序概念,如“前天/后天、前途未卜/回首前尘、前任、后妈”等。

左右表示物体在水平方向的位置关系和运动,其隐喻意义颇为有限。首先,人类在劳动和书写过程中,右肢灵活,左肢笨拙,古代汉字书写从右至左,位尊重要人物记录在前,于是形成了“右尊左卑”的权势概念[15];但论指吉凶、座位、方位、次序等又有“崇左卑右”的倾向[5]35。同时左右隐喻进一步拓展为人(权势身边的属下)和控制。其次,杆状称一直是我国衡量物体重量的最主要方式,物体重量与其数量成正比,数量越多的物体在度量时称舵越是称杆右边的准星,加之重量的度量在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普遍、频繁,左右形成了表达数量的概念隐喻。

二、横的隐喻化过程和语义解读

如前文所述,垂直空间方位词在汉语中隐喻的数量、广度和多样性方面都是惊人的;相对而言,水平空间方位词的隐喻化则远没有垂直空间方位词丰富。国内研究者主要集中在空间名词的隐喻研究,对空间形容词如“高/低、深/浅、远/近、横/竖”的关注不多。下面拟就水平空间形容词“横”的隐喻化过程与语义获得和发展做出分析①。

(一)横的空间隐喻

横与“竖、直、立、纵”相对,隶属于水平空间形容词,作为相对概念,生活中“横”的空间隐喻具有多样性。具体图示如下:

一般说来,横的空间概念有两个认知参照点:首先,横意指与地面平行,早期木质建筑物中的“横梁、横楣”以及悬挂的“横批(图1)、横幅”都属于此类认知表达。其次,人类的进化过程使双手解放出来,最终靠双腿“直立行走”,虽然陆地上的低级动物仍然保持爬行的姿势,身体与地面平行,但人类对其行走方式的描述仍然基于自身体验:依靠肢体向前或向后运动,保持头和双目在前,背(尾)在后。据此,只有螃蟹“横行”(图2),即横又以身体为参照点,指与目视垂直的方向左右延伸,如“横写、横拍(乒乓球运动)、横向、横格(图3)”等。值得注意的是,认知参照点不同,在同一空间内的两个方向不同的事物都可以看做是“横向的”。图4中人们形容河流“横在眼前”,又说小桥“横跨河面”,即河流和小桥分别以身体和地面为参照点。

(二)横的本体隐喻

人脸表情丰富,可以通过眉、目、嘴角[9,16]的变化传达内心世界的情绪。温良顺从的人表情自然,低眉顺目;愁苦犯难的人表情痛苦,愁眉紧锁。宋人书《太平广记·俊辩类二》引《谈薮》:“金刚努(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现实生活中,人在生气时皱眉肌拉平双眉,横向肌肉成凸起,横隐喻映射到身体部位,喻指凶恶,如“横眉立目、横头横脑、满脸横肉”等。

(1)两个人的身量全在六尺出头,横眉立目,有虎豹的凶恶,没有虎豹的尊严威美。(老舍《赵子曰》)

(2)这时,坐在一边两个满脸横肉的汉子噌地站了起来。一看他们,我笑了,这两汉子坐着十分唬人。(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语言的发展使“横”的应用不再局限于与身体部位的搭配,语义“凶恶”被广泛用于四字成语中,有诸如“横加指责、横征暴敛、横行乡里”等表达。同时,该字的读音也开始多样化,喻指凶狠霸道、不讲道理意义时的读音又可为hèng,如“蛮横、骄横、专横”等。

(3)本来生活已经很好,但想依仗豪门逃避赋税、横行乡里,便成群结队地来签订契约卖身为奴。(余秋雨《小人》

(4)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郭沫若《杜鹃》)

(三)横的结构隐喻

空间是建构事件的源域。Lakoff 提出的事件结构隐喻的方位系统所包含的具体映射方式有:“状态即位置”(states are locations)、“目标即目的地”(purposes are destinations)、“手段即路径”(means are paths)、“困难即前进的障碍物”(difficulties are impediments to motion)[17]。如前文所述,垂直空间方位词上/下可喻指事物的“开始/结束”(状态)、“进展顺利/遭挫”(路径)、“结果成功/失败”(目标)。沿垂直空间上下运动的事物如果改为水平横向运动,那么意味着路径的改变或进程的中断,即“前进中出现了障碍物”,故此“横”(表此意时多读hèng)可喻指“突然、意外的状态”,如“横祸、横死、横生枝节”②。《中庸》又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外的情况往往是不幸的,“横事”喻指意外的事故或灾难。

(5)不知道,我说过我对这件事一无所知,这简直是飞来横祸。(王朔《人莫予毒》)

(6)家有贤妻男人不遭横事。

(7)比如说蒙古民族,当她崛起的时候,她曾经横扫整个亚洲和半个欧洲,没有任何国家当时能够抵挡。(张青文《无坚不摧的昆虫军团》)

(8)恩格斯知识渊博,思想敏锐,才华横溢,通晓20多种文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四)横的语法化隐喻

语法隐喻独立于词汇隐喻。国内诸多研究多集中在名词化、动词化研究领域[18-19]。横是形容词,基本不转化为名词③,我们不妨将横的语法隐喻限定在动词化范畴内。动词化指的是把不是过程的成分当作过程来处理(take non-process as process)[19]。从形式层来看,动词化是通过用动词替代其它词类来表达一般不是由动词表达的意义,如关联词、名词和形容词都可以通过动词化实现语法隐喻。徐盛桓认为经过功能代谢为基础的语法过程,名动转用实现了含义内涵化[20]。李晓燕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形容词转化为动词的形—动化密集信息的机制与名—动化基本类似[21]。

(9)致庸气极了:“还不放手?一点规矩都不懂吗?”那伙计脸一横:“你敢管大爷我?你是哪里来的葱啊?”(电视剧《乔家大院》)

(10)她把心一横:“20就20!”说完,她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上了车。(陈大俭《三轮车夫》)

(11)但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随时都有可能横在眼前。(《人民日报》1994)

例9中“横”动词化后内化了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中的“凶恶”、“突然”之意,形容人物表情陡然变得凶神恶煞。例10中“横”则表达了女主人公突然间为强烈的决心(程度高)所驱动做出反常之举(改变事物发展的路径):故事的背景是平时到医院只需2元车费,但是母亲怀抱生病的女儿,救女心切,甘愿选择被额外多收取费用。例11则用动词“横”突出了风险的“突然性”和“灾难性”,义同“横事”。三例共同验证了形—动化语法隐喻对信息的集中概括功能。需要指出的是,形容词被动词化后所云集的信息也是有选择性而非包罗万象的,这符合Langacker从隐喻视角对语法的认知过程的解释:语义的描述就是描写概念形成的意象(image),每一种意象都将一个侧面(profile)加于一个基体(base)之上;基体就是词义的认知背景,侧面是基体突显的结构即词义[22]。一个事物有很多属性,而语言的使用者只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他关注的侧面,于是被关注的侧面得到突显,那个侧面所代表的语义也得到突显[23]。

除了名词/形容词—动词化之外,方位词的语法隐喻化还有其他方式,如可以由实词演变成虚词,“变成满足语言结构需要的工具,经虚化来解决语言表达的问题”[10]675。“横”在很多习语中已经失去了自身的本意,仅限于固定搭配,且多采取与垂直空间形容词“竖、直、纵”对举的形式,如横挑鼻子竖挑眼、竖着好吃横着难咽、横说竖说、纵横驰骋、老泪纵横等。

(12)护士班的人突然对她有点横挑鼻子竖挑眼儿,上班一点小事没做周全便怨声四起,闹得纷纷扬扬。(张欣《梧桐无痛》)

在诸如“横七竖八、横躺竖卧、横冲直撞”这类短语中,“横”虽仍保留指示空间方向的含义,但已经被明显地弱化了,这些短语多表示杂乱无章、不守秩序之意。

三、结论

本文以空间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横的隐喻化途径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汉民族在空间隐喻的使用上表现出重“垂直空间”、轻“水平空间”的倾向:首先,在应用广度和数量上,垂直空间方位词“上/下、高/低、深/浅”所表达的隐喻概念都遥遥领先;其次,垂直空间“上、高、深”等被广泛用来表示积极肯定的感情和评价,这种功能是水平空间方位词 “左/右、前/后”所不及的。境由心生,作为代表人思维能力的心,实际上可以把握天地万物,赋予天地万物以意义和情感[24]。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横”在现代汉语中多表贬义,与横相对的“竖、立、直”多表褒义,如“立志、亭亭玉立、正直”等。限于文章篇幅,这些论点有待另撰文论述。

注释:

①文中例句选自北大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②“横财”也当属此类,指意外非法、不当之财。

③“横”仅在表汉语笔画时为名词,如“横平竖直”。

参考文献:

[1]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55:54.

[2]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吴云.认知框架下的空间隐喻研究[J].修辞学习,2003(4):25.

[4] 王文斌.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2):167-173.

[5] 曾传禄.汉语空间隐喻的认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2).

[6]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35.

[7] Lakoff 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8] Nagy W E.Figurative patterns and redundancy in the lexicon[D].San Dieg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4.

[9]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7-15.

[10] 吴淑雄.汉语方位构词的隐喻认知结构[C]//陆俭明.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1] 朱耕.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5):104-106.

[12] 陈娜.基于语料库的“Deep”和“Shen(深)”的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13] 金美顺.空间形容词“深”的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14] 付添爵,刘朝武.空间隐喻视角下的“前后”认知[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1):114-120.

[15] 王开文,覃修桂.从认知角度看“上下”和“左右”在语义上的相同和相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6):62.

[16] 向二兰.“脸”的隐喻意义探源[J].外语学刊,2007(6):28-31.

[17] Yu N.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M].Amsterdam: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1998:140-144.

[18] 从迎旭.语法隐喻的确定和一致性标准[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3): 56-58.

[19] 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86.

[20] 徐盛桓.名动转用与功能代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8):2-5.

[21] 李晓燕,欧阳俊林,蒋兰惠.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9- 72.

[22] Langacker R.Nouns and verbs[J].Language,1987,63(1):53-94.

[23]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4] 成云雷.趣味哲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6-57.

猜你喜欢

方位词形容词隐喻
认识形容词
有讲究的方位词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动物们的聚会
汉语方位词研究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形容词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