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儿科输液中的应用
2014-08-29赵欣
赵欣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输液中的应用
赵欣
目的 观察静脉留置针和钢针在儿科输液中并发症以及家长和护士的满意率。方法 输液的患儿398例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两组, 即A组(实验组)和B组(对照组), 每组199例, A组行留置针注射, B组行普通钢针注射。观察患儿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堵管、静脉炎、肿胀、渗液等的发生, 自制问卷调查表, 了解家长和护士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在发生渗液、堵管、静脉炎的几率方面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而在家长、护士满意率方面相比, 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家长和护士的满意率96.98%、97.99%明显高于B组的87.44%、84.42%。结论 静脉留置针可明显降低输液并发症, 提高家长和护士的满意率。
留置针;钢针;输液;儿科
静脉输液是儿科常用的治疗措施, 与此同时, 医院内儿科输液的患儿也不断增多。静脉留置针质地柔软、对血管伤害小, 液体外渗发生的几率低, 可降低护士的工作量, 减少反复穿刺对患儿的伤害, 而且其还可在患儿的抢救过程中节省时间[1,2]。本文观察了本科室自2014年1~2月在本院实用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情况,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2月本科室输液的患儿398例。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两组, 即A组(实验组)和B组(对照组), 每组199例, A组行留置针注射, B组行普通钢针注射。A组男98例, 女101例, 平均年龄4.4岁;B组男100例,女99例, 平均年龄4.6岁。两组患儿基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穿刺方法:首先将输液器内的气体排尽, 再将头皮针梗部插到肝素帽内, 选择合适的血管位置, 严格消毒,范围应>8 cm, 左手绷紧患儿皮肤, 右手持留置针柄, 在约20~30°的角度刺入血管, 确认留置针已在血管内后, 拔出针芯, 固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堵管、静脉炎、肿胀、渗液等的发生情况, 自制问卷调查表, 了解家长和护士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统计方法,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发生渗液8例, 堵管8例, 静脉炎6例, 家长满意193例(满意率96.98%), 护士满意195例(满意率97.99%);B组发生渗液35例, 堵管19例, 静脉炎11例, 家长满意174例(87.44%), 护士满意168例(84.42%)。两组在发生渗液、堵管、静脉炎的几率方面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而在家长、护士满意率方面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家长和护士的满意率明显高于B组。
3 讨论
临床上, 由于操作不当或者一些原因常会造成输液并发症的发生, 如穿刺失败, 局部渗液肿胀, 堵管, 静脉炎等。穿刺失败一般是由于技术不够娴熟, 穿刺过度或穿刺度过小所致, 因此, 护士人员在业余时间加强操作的培训, 降低对患儿的伤害;局部渗液多由套管脱落所致, 严重者可导致局部皮肤坏死, 护士人员要加强巡视, 争取做到早期发现, 早期处理;而静脉炎的发生常是未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或贴服时导致感染的发生, 因而有必要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无菌意识, 做到彻底无菌操作。本文中发生并发症的患儿做到了早期处理, 早期康复, 提高了家属及患儿的满意度。
本研究发现, 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其发生渗液、堵管的几率明显低于应用钢针的患儿, 而且其明显提高了家长和护士的满意率。分析A组家长和护士满意率高的原因可能是,留置针减少了穿刺的次数, 最大限度保护了血管, 降低了患儿的痛苦, 而且还利于用药, 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但在临床工作中操作要严格按照无菌原则, 注意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有研究发现, , 留置针如保留72 h以上则发生血管炎的几率为24%, 如留置120 h以上, 则发生血管炎的几率为60%, 因此作者建议, 应有计划的更换留置部位, 最大限度降低血管炎的发生率。同时应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器材, 避免医疗浪费。
综上所述, 静脉留置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了家长和护士的满意率, 值得临床推广。
[1] 朱粉芳.持续质量改进在静脉留置针规范护理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3):279.
[2] 余佳芳.儿科输液应用留置针和钢针的比较分析.包头医学, 2013, 37(4):243-244.
2014-04-16]
113008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