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经济新引擎
2014-08-29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第三产业的壮大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最鲜明的特征。随着我国工业化向中后期推进,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增速总体持续放缓,而第三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统计显示,1979年至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8%,高出同期GDP增速1个百分点。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总量和GDP占比均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
不过,相对比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总量占GDP70%左右的水平,以及与中国发展阶段大体相当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50%左右的水平,中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虽有所提高但仍偏低。究其原因,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过低乃是瓶颈所在。
相比传统以消费为主、劳动密集的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服务生产,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三是知识密集度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从统计数据看,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70%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大都在43%左右。以美国为例,有接近6万亿美元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超过美国服务业总量的70%,约占美国GDP的48%。而我国第三产业中生活性服务业占较大比重,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只有46%,占GDP比重不到20%,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相对滞后。尽管2013年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位从“拓展”阶段过渡到“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受制于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困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一是缺乏资金血源,二是缺乏市场竞争,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相关方面不断增强环境改善的动力。
日前,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和薄弱环节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会议提出五大举措助推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加强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鼓励设立工业设计企业和服务中心,发展研发设计交易市场。二是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加快标准化设施应用,推进第三方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三是提高信息技术服务水平,促进工业生产流程再造和优化。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社会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四是推广制造施工设备、运输工具、生产线等融资租赁,创新抵押质押、发行债券等金融服务。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知识产权等咨询服务。五是鼓励服务外包,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大力培养生产性服务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为进一步扫清生产性服务业提速发展的障碍,会议从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完善财税、土地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等七个方面着手,要求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配套措施,为生产性服务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并强调要尽快将“营改增”试点扩大到服务业全领域。
当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中,工业化是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条件。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于支撑制造业创新、升级又起着决定性作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既可以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实现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切实采取措施,充分释放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稳定、具有长远竞争力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