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错因 解决问题

2014-08-28陈和苹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图式算式习题

陈和苹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一道习题的错误率之高,引起了我对图式应用问题的思考。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深入分析,从“①看图说话,意在读懂图意;②观察对比,灵活选择算法;③循序渐进,加深对部分的认识;④学会检查,回忆思考过程”等四方面,提出了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同时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方式,使我们树立有错必析、有问必究的意识,让教学更有效。

一、问题呈现——到底求什么

学生在学完图式应用问题时,出现的错误令人瞠目结舌,其中练习时有一道图式应用题的错误引起了我的注意。

原题:[?个]

(错解1)笔者:你是怎么想的?

看图写算式:□○□=□(个)

错解1: [3] [4] [7][+] [=]

错解2: [7] [3] [4][-] [=]

生:陈老师,这里左边有3个向日葵,篮子里有4个,所以3+4=7(个)。

师:一共有7个已经告诉我们了,你再看看,要我们算的是什么?

生:(找了找)问号在这里,左边的是让我们算的,可是我看到了是3个。

……

经过统计,班中这题的错误率约占31.1%,到底求的是什么呢?任教一年级的老师遇到解决问题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解决问题真的这么难吗?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如何教学才能清晰易懂?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二、归因分析——问题在哪里

此题属于表示部分和总体关系的减法应用题,学生第一次认识大括号和问号,教材呈现的是一个简单的求剩余的数学问题,意在让学生再次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能看懂图意,说出要解决的问题并能正确解答。然而由于题目呈现的特殊性,学生在解决这类题时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我结合这道题,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1)一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生动的图案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抽象的大括号、数字对他们而言似乎有些抽象,不能完全理解,而且题目中刚好3个向日葵已经呈现了,对总习惯顺向思维的孩子来说,3+4=7这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

(2)很多孩子看图能清晰地表达意思:一共有7个向日葵,篮子里有4个,左边有几个?可在实际列算式时,脑海里的第一反应是3和4合成7,这是由于我们在计算7-4=?时更多地在思考:谁和4合成7,而且平时练习□+4=7,也是这样思考的,对于孩子来说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不能很好地区分。

(3)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围绕问题来思考的能力。不知道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分辨哪些是已知信息、哪些是未知信息,更不能从所提供的信息中全面分析数量关系。

三、探寻方法——提出有效策略

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深入浅出”,没有对教材的“深入”,也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浅出”。要能拥有“十八般武艺”,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招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基于以上分析,我循着学生的思维前行,根据学情、教材特点,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对这类图式应用题的教学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1.看图说话,意在读懂图意

语言能促使思维更加精确、合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课堂教学中常出现会做不会说、想说不会说的现象,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多样化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我们应该更关注孩子看图、说图能力的培养。要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完整地叙述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

其实教材在例题教学时,用类似“一共有几只,跳走□只,求还剩□只”等语句填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形成“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的规范的基本表达形式,“求还剩几只,要从7只里去掉跳走的2只,怎样计算”。通过这样的语言加以提示,作为学生就学有所依了。

2.观察对比,灵活选择算法

比较是人类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在这里可以呈现这样两道企鹅题,仔细观察图和算式,看看有什么不同?都是有关企鹅的问题,为什么一题用加法解决一题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加减法的认识。

[?只] [6只][?只]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的位置不同,就说明要求的问题是不同的,一个求总数,一个求部分。这样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进行直观比较,在比较中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发生认知冲突,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可以说,这样的比较是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3.循序渐进,加深对“部分”的认识

练习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图式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和情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半图半文式、有全图式、有求剩余的,还有求去掉的,等等,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分层次进行练习。

准备环节:

出示7个点子 ,每次盖住一部分,说出另一部分,通过多次游戏使学生感受:从整体里去掉盖住的,是露出部分;去掉露出的,是盖住的部分,使学生明白:已知整体求部分用减法,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第一层次:图文并用型

求部分的习题中,有些配有文字,可以帮助学生读懂题意、叙述题意,也有很多可理解为动态的过程,即在表达题意时可用上“摘了、跳走、拿走……”等表示动态的词语,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学生理解“求部分”的问题。如图①学生可根据文字的引导加以表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层次:若隐若现型

习题中这类若隐若现部分的习题最多。如图②,学生最易受干扰,有些学生会直观地去数一数,忽视从整体去观察习题。我们老师是否可以借助这个“若隐若现”,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白,正因为看不清数不清,“问题”就在这里!在这里打“?”,需要大家来算一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化对“求部分”问题的认识。

第三层次:深藏不露型

如图③④,这类题要求的部分完全未知,没有可依托的图案,也没有像“摘下、跳走”等明显可以与减法相联系的词可用,学生在解决时就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学生直面问题,独立思考:需要解决什么?

第四层次:一题多变型

此类题用于课后巩固提升。如出示三个信息,分别是“房子里有2只兔子,外面有5只,一共有7只”,让学生将问号移动,移在不同的地方,编制不同的练习题。多练不如精练,通过这样一题多变的形式,经历一个触类旁通的过程,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避免重复、机械的练习,真正做到高效。

[6个][?个][一共有□个,摘了□个

树上还有?][□ □=□(个)][?个] [7个]

图① 图②

[?本] [7本][6本] [?]

图③ 图④

4.学会检查,回忆思考过程

书中“解答正确吗”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关注,无疑这是在提示老师们,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更要唤起学生对整个思考过程的回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总数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知道哪部分,不知道哪部分;列出算式后再说说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字在图中分别表示什么,即做到看图时养成一文一式之间一一对应的习惯。

“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没有错误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乐于错中寻源,探索出每一错题背后的有效教学策略,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为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当然这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数学中解决问题教学的研究,是课堂教学中永恒的课题。?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一道习题的错误率之高,引起了我对图式应用问题的思考。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深入分析,从“①看图说话,意在读懂图意;②观察对比,灵活选择算法;③循序渐进,加深对部分的认识;④学会检查,回忆思考过程”等四方面,提出了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同时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方式,使我们树立有错必析、有问必究的意识,让教学更有效。

一、问题呈现——到底求什么

学生在学完图式应用问题时,出现的错误令人瞠目结舌,其中练习时有一道图式应用题的错误引起了我的注意。

原题:[?个]

(错解1)笔者:你是怎么想的?

看图写算式:□○□=□(个)

错解1: [3] [4] [7][+] [=]

错解2: [7] [3] [4][-] [=]

生:陈老师,这里左边有3个向日葵,篮子里有4个,所以3+4=7(个)。

师:一共有7个已经告诉我们了,你再看看,要我们算的是什么?

生:(找了找)问号在这里,左边的是让我们算的,可是我看到了是3个。

……

经过统计,班中这题的错误率约占31.1%,到底求的是什么呢?任教一年级的老师遇到解决问题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解决问题真的这么难吗?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如何教学才能清晰易懂?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二、归因分析——问题在哪里

此题属于表示部分和总体关系的减法应用题,学生第一次认识大括号和问号,教材呈现的是一个简单的求剩余的数学问题,意在让学生再次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能看懂图意,说出要解决的问题并能正确解答。然而由于题目呈现的特殊性,学生在解决这类题时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我结合这道题,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1)一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生动的图案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抽象的大括号、数字对他们而言似乎有些抽象,不能完全理解,而且题目中刚好3个向日葵已经呈现了,对总习惯顺向思维的孩子来说,3+4=7这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

(2)很多孩子看图能清晰地表达意思:一共有7个向日葵,篮子里有4个,左边有几个?可在实际列算式时,脑海里的第一反应是3和4合成7,这是由于我们在计算7-4=?时更多地在思考:谁和4合成7,而且平时练习□+4=7,也是这样思考的,对于孩子来说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不能很好地区分。

(3)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围绕问题来思考的能力。不知道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分辨哪些是已知信息、哪些是未知信息,更不能从所提供的信息中全面分析数量关系。

三、探寻方法——提出有效策略

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深入浅出”,没有对教材的“深入”,也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浅出”。要能拥有“十八般武艺”,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招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基于以上分析,我循着学生的思维前行,根据学情、教材特点,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对这类图式应用题的教学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1.看图说话,意在读懂图意

语言能促使思维更加精确、合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课堂教学中常出现会做不会说、想说不会说的现象,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多样化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我们应该更关注孩子看图、说图能力的培养。要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完整地叙述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

其实教材在例题教学时,用类似“一共有几只,跳走□只,求还剩□只”等语句填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形成“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的规范的基本表达形式,“求还剩几只,要从7只里去掉跳走的2只,怎样计算”。通过这样的语言加以提示,作为学生就学有所依了。

2.观察对比,灵活选择算法

比较是人类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在这里可以呈现这样两道企鹅题,仔细观察图和算式,看看有什么不同?都是有关企鹅的问题,为什么一题用加法解决一题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加减法的认识。

[?只] [6只][?只]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的位置不同,就说明要求的问题是不同的,一个求总数,一个求部分。这样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进行直观比较,在比较中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发生认知冲突,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可以说,这样的比较是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3.循序渐进,加深对“部分”的认识

练习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图式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和情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半图半文式、有全图式、有求剩余的,还有求去掉的,等等,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分层次进行练习。

准备环节:

出示7个点子 ,每次盖住一部分,说出另一部分,通过多次游戏使学生感受:从整体里去掉盖住的,是露出部分;去掉露出的,是盖住的部分,使学生明白:已知整体求部分用减法,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第一层次:图文并用型

求部分的习题中,有些配有文字,可以帮助学生读懂题意、叙述题意,也有很多可理解为动态的过程,即在表达题意时可用上“摘了、跳走、拿走……”等表示动态的词语,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学生理解“求部分”的问题。如图①学生可根据文字的引导加以表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层次:若隐若现型

习题中这类若隐若现部分的习题最多。如图②,学生最易受干扰,有些学生会直观地去数一数,忽视从整体去观察习题。我们老师是否可以借助这个“若隐若现”,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白,正因为看不清数不清,“问题”就在这里!在这里打“?”,需要大家来算一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化对“求部分”问题的认识。

第三层次:深藏不露型

如图③④,这类题要求的部分完全未知,没有可依托的图案,也没有像“摘下、跳走”等明显可以与减法相联系的词可用,学生在解决时就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学生直面问题,独立思考:需要解决什么?

第四层次:一题多变型

此类题用于课后巩固提升。如出示三个信息,分别是“房子里有2只兔子,外面有5只,一共有7只”,让学生将问号移动,移在不同的地方,编制不同的练习题。多练不如精练,通过这样一题多变的形式,经历一个触类旁通的过程,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避免重复、机械的练习,真正做到高效。

[6个][?个][一共有□个,摘了□个

树上还有?][□ □=□(个)][?个] [7个]

图① 图②

[?本] [7本][6本] [?]

图③ 图④

4.学会检查,回忆思考过程

书中“解答正确吗”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关注,无疑这是在提示老师们,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更要唤起学生对整个思考过程的回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总数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知道哪部分,不知道哪部分;列出算式后再说说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字在图中分别表示什么,即做到看图时养成一文一式之间一一对应的习惯。

“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没有错误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乐于错中寻源,探索出每一错题背后的有效教学策略,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为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当然这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数学中解决问题教学的研究,是课堂教学中永恒的课题。?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一道习题的错误率之高,引起了我对图式应用问题的思考。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深入分析,从“①看图说话,意在读懂图意;②观察对比,灵活选择算法;③循序渐进,加深对部分的认识;④学会检查,回忆思考过程”等四方面,提出了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同时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方式,使我们树立有错必析、有问必究的意识,让教学更有效。

一、问题呈现——到底求什么

学生在学完图式应用问题时,出现的错误令人瞠目结舌,其中练习时有一道图式应用题的错误引起了我的注意。

原题:[?个]

(错解1)笔者:你是怎么想的?

看图写算式:□○□=□(个)

错解1: [3] [4] [7][+] [=]

错解2: [7] [3] [4][-] [=]

生:陈老师,这里左边有3个向日葵,篮子里有4个,所以3+4=7(个)。

师:一共有7个已经告诉我们了,你再看看,要我们算的是什么?

生:(找了找)问号在这里,左边的是让我们算的,可是我看到了是3个。

……

经过统计,班中这题的错误率约占31.1%,到底求的是什么呢?任教一年级的老师遇到解决问题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解决问题真的这么难吗?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如何教学才能清晰易懂?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二、归因分析——问题在哪里

此题属于表示部分和总体关系的减法应用题,学生第一次认识大括号和问号,教材呈现的是一个简单的求剩余的数学问题,意在让学生再次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能看懂图意,说出要解决的问题并能正确解答。然而由于题目呈现的特殊性,学生在解决这类题时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我结合这道题,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1)一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生动的图案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抽象的大括号、数字对他们而言似乎有些抽象,不能完全理解,而且题目中刚好3个向日葵已经呈现了,对总习惯顺向思维的孩子来说,3+4=7这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

(2)很多孩子看图能清晰地表达意思:一共有7个向日葵,篮子里有4个,左边有几个?可在实际列算式时,脑海里的第一反应是3和4合成7,这是由于我们在计算7-4=?时更多地在思考:谁和4合成7,而且平时练习□+4=7,也是这样思考的,对于孩子来说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不能很好地区分。

(3)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围绕问题来思考的能力。不知道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分辨哪些是已知信息、哪些是未知信息,更不能从所提供的信息中全面分析数量关系。

三、探寻方法——提出有效策略

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深入浅出”,没有对教材的“深入”,也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浅出”。要能拥有“十八般武艺”,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招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基于以上分析,我循着学生的思维前行,根据学情、教材特点,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对这类图式应用题的教学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1.看图说话,意在读懂图意

语言能促使思维更加精确、合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课堂教学中常出现会做不会说、想说不会说的现象,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多样化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我们应该更关注孩子看图、说图能力的培养。要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完整地叙述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

其实教材在例题教学时,用类似“一共有几只,跳走□只,求还剩□只”等语句填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形成“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的规范的基本表达形式,“求还剩几只,要从7只里去掉跳走的2只,怎样计算”。通过这样的语言加以提示,作为学生就学有所依了。

2.观察对比,灵活选择算法

比较是人类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在这里可以呈现这样两道企鹅题,仔细观察图和算式,看看有什么不同?都是有关企鹅的问题,为什么一题用加法解决一题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加减法的认识。

[?只] [6只][?只]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的位置不同,就说明要求的问题是不同的,一个求总数,一个求部分。这样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进行直观比较,在比较中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发生认知冲突,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可以说,这样的比较是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3.循序渐进,加深对“部分”的认识

练习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图式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和情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半图半文式、有全图式、有求剩余的,还有求去掉的,等等,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分层次进行练习。

准备环节:

出示7个点子 ,每次盖住一部分,说出另一部分,通过多次游戏使学生感受:从整体里去掉盖住的,是露出部分;去掉露出的,是盖住的部分,使学生明白:已知整体求部分用减法,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第一层次:图文并用型

求部分的习题中,有些配有文字,可以帮助学生读懂题意、叙述题意,也有很多可理解为动态的过程,即在表达题意时可用上“摘了、跳走、拿走……”等表示动态的词语,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学生理解“求部分”的问题。如图①学生可根据文字的引导加以表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层次:若隐若现型

习题中这类若隐若现部分的习题最多。如图②,学生最易受干扰,有些学生会直观地去数一数,忽视从整体去观察习题。我们老师是否可以借助这个“若隐若现”,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白,正因为看不清数不清,“问题”就在这里!在这里打“?”,需要大家来算一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化对“求部分”问题的认识。

第三层次:深藏不露型

如图③④,这类题要求的部分完全未知,没有可依托的图案,也没有像“摘下、跳走”等明显可以与减法相联系的词可用,学生在解决时就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学生直面问题,独立思考:需要解决什么?

第四层次:一题多变型

此类题用于课后巩固提升。如出示三个信息,分别是“房子里有2只兔子,外面有5只,一共有7只”,让学生将问号移动,移在不同的地方,编制不同的练习题。多练不如精练,通过这样一题多变的形式,经历一个触类旁通的过程,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避免重复、机械的练习,真正做到高效。

[6个][?个][一共有□个,摘了□个

树上还有?][□ □=□(个)][?个] [7个]

图① 图②

[?本] [7本][6本] [?]

图③ 图④

4.学会检查,回忆思考过程

书中“解答正确吗”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关注,无疑这是在提示老师们,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更要唤起学生对整个思考过程的回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总数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知道哪部分,不知道哪部分;列出算式后再说说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字在图中分别表示什么,即做到看图时养成一文一式之间一一对应的习惯。

“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没有错误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乐于错中寻源,探索出每一错题背后的有效教学策略,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为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当然这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数学中解决问题教学的研究,是课堂教学中永恒的课题。?

猜你喜欢

图式算式习题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想一想,填一填,分一分,摆一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