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记忆”中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思考
2014-08-28杨艳朱文婉李平施晓妍
杨艳 朱文婉 李平 施晓妍
摘要:“高校记忆”内涵丰富,口述档案是“高校记忆”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重庆大学档案馆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开展口述档案工作,通过两年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对“高校记忆”资源长远建设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高校记忆口述档案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记忆”,目前尚未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指高校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人们以信息的方式对这些历史记录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的总称”[1]。“高校记忆”具有双重性,一是物质存在或物质现实,如高校具有纪念性质的建筑、场景等;二是象征意义或精神符号,即在高校发展历程中具有某种精神涵义并为全体高校人所共享的资源”[2]。可以说,一切记录高校发展变迁历史的物质的、精神的记录,如文字、图书、录音、录像等,都是构成“高校记忆”的元素。因此,“高校记忆”的建设途径很多,本文以重庆大学档案馆开展口述档案工作为例,探讨“高校记忆”中口述档案资源的建设问题。
一、口述档案的定义
所谓“口述档案”,这一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出现的,根据《档案术语词典》所述,“口述档案是指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用档案定义的标准,也可以通俗地将其理解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科技文化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由事件当事人或事件亲闻者口述,以标准方法采集的各种文字、声像形式的历史记录”。用口述档案的方式获取“高校记忆”资源,就是通过采访,将师生头脑中对学校活动、感受、经验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忆以文字、声像的形式记录下来,累积形成富有精神内涵的“高校记忆”资源,因此口述档案是记录“高校记忆”的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二、高校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口述档案工作,将浸润到师生生命中的已经内化为个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的大学精神提取出来,对于丰富档案工作内涵和助推校园文化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丰富档案工作内涵
口述档案工作是非常规的档案工作,是一个新的领域,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在开展此项工作,现在尚无规范和标准,需要高校档案工作者在实践中加以研究。高校档案多为记录高校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的管理性文件,而口述档案是一种承载学校和师生过往、富含独特人文精神的资源,收集归档后会使馆藏从内容、形式到数量更加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弥补或充实学校办学过程中一些重大史实、重要历史脉络档案记载的不足或缺失,使档案反映学校的历史更加丰满。
(二)拓展档案服务
由于口述档案能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大学精神[3],在服务学校服务师生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凝聚校友饮水思源、感染并启迪青年学生爱国荣校、弘扬办学传统,提升大学文化[4]等方面,较之于其他档案材料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三)充实“高校记忆”资源
口述档案是“高校记忆”的又一活水源泉,它以独特的内容和形式生动地展现高校发展的历史脉络,体现高校人的身份认同、精神信念与核心价值,成为师生个体与高校之间理解与联系的纽带,并由此转化为一代又一代大学精神活的记忆基因,使之延绵永续。
(四)丰富大学精神,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是经过大学的师生员工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理念和信念,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体现了大学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5]。口述档案蕴含了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情怀、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治学态度、育人理念、求学精神,因其具有鲜活的感染力、丰富独特的个性化思想情感而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资源,成为高校精神文化生态系统建设的有力推手[6]。
三、高校口述档案资源规范化建设思路
做好高校口述档案资源建设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和规范的工作流程。见图1所示:
(一)组织保障
开展口述档案资源建设需要有良好的组织保障作为支撑。学校领导是关键,只有得到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口述档案工作才能上升到学校的层面,才能在开展工作中遇到瓶颈时得到领导的帮助,也才能获得经费的支持。由于口述档案工作对采访人的素质要求较高,其素质直接影响工作的质量,因此,开展该项工作必须大力培育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重庆大学口述档案工作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党委常务副书记亲自指导关心,拨付了专项经费,购置专门设备,确保了该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我们还培养了一名高素质的专职人员负责该项工作,并依托校团委,组建了由二十余名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口述历史”学生社团。由于组织保障到位,在短短两年时间,已采访了九十余名老教授、老领导。
(二)实施流程
1.项目立项。首先向学校提交口述档案的立项报告和实施方案,在得到学校批准后作好财务预算立项,以获得经费支持。立项的过程同时也是确定主题、制订规划、筹措资金,研讨和制订具体的工作规范及实施方案,组织工作团队的过程。
2.前期准备。前期准备工作重点是:确定选题、筛选采访对象、撰写采访提纲以及准备相关资料。
确定选题。开展口述档案资源建设首要任务是确定选题。选题要兼顾重点和多层次多角度两方面。既要重点选择那些反映学校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发展脉络的主题,也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选题,如:可围绕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教书育人、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等历史时间跨度长的专题类题材选题;也可以围绕学校创始人、一线教师、普通平凡的教职工、各类学生等对象集中的人物类题材选题;还可以围绕学校历史发展轨迹中重大的独立事件、校园建筑物的历史变迁等某一元素相对集中但探讨性广泛的事物类题材选题。我们选择了“学科建设”这一主题,即围绕学科建设采访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对学科发展有重要贡献的老领导、老专家、老教授,通过采访收集资料,理清学校各个学科建设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历程,以及各个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全国相同学科领域所处的地位,为今天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学科建设发展史的采访对象都是一些从教几十年的老教授,带有抢救性质,因此我们在这一主题外附带了一个与之相关的内容,即请受访者总结自己几十年教书育人的感悟,通过采访达到挖掘和传承老教师们从教几十年所凝结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当今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学生治学、科研团队建设等都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筛选对象。围绕主题划定受访对象范围并精心筛选。开展口述档案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拥有亲历事件的人。但并非所有的经历者都不加筛选地纳入受访对象,应选择对主题历史时期较为熟悉、深度参与的亲历者作为采访对象。我们确定采访对象的方法是通过学校全校行文,请各学院筛选采访对象后将名单报送档案馆。
撰写提纲。提纲要围绕主题了解已有史料记载情况,结合受访者的经历、背景草拟。因提纲是帮助受访者梳理、归纳、总结繁杂记忆碎片的依据,也是采访者目的表达。因此,提纲要尽量针对不同对象设定重点问题,确保获取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视角的信息,使采访内容更加丰富。
准备资料。我们围绕该项工作准备了该项目的简介、感谢信、口述人物档案建档规范、口述档案利用规定、人物档案捐赠和委托寄存协议等资料,提供给受访者。
3.实施采访。实施口述档案采访工作主要分为两步:一是与受访对象沟通,让受访对象接受采访。开展口述档案工作需要投入真情、用真情去打动受访者。我们与每一位受访者除了电话联系外,都要亲自登门拜访,将该项工作的相关资源送到受访者手中。这一步非常关键,通过登门面对面交流沟通,向受访人详细介绍项目的内容、目的和意义、采访的方式和受访者需要做哪些准备,特别是对于一些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受访人,更是要借机耐心地解答其心中的疑问,说服他接受采访。第二步是使用录音、录像设备实施现场采访。现场采访有两个关键环节:讲述和提问。首先由受访者口述,在这一环节中尽量不打断受访者的讲述,等他完成讲述以后再提问。提问要特别注意提问的方式及艺术。提问是让受访者再一次梳理记忆,补充内容的过程。因此,提问的要求是“精”而“准”。“精”是指精炼,提问不宜多;“准”一是指采访者要准确把握主题,针对受访对象遗漏的重要问题发问,同时要对采访中涉及的人名、地名、一些学科专业的专有名词进行核实,弄清楚它们的准确写法。采访结束后,要做好每一次反映采访工作基本情况的《采访手记》。
4.收集实物。收集实物是指在采访的同时收集受访者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资料,在档案馆为其建立人物档案,并通过数字化加工,使之成为“高校记忆”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物档案主要以实物为主,实物也是记忆的承载物,是记忆的直观表达和有力佐证,较之于口述录音录像或文字资料,每一件实物背后都有一段生动的记忆,是一种精神符号或象征,更能带给人视觉冲击或震撼并留下深刻印象,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师生的精神风貌,是“高校记忆”的物质存在。人物档案收集的工作流程是:
选择对象。并非所有的受访者都要为其建立人物档案,要着眼于学校历史发展的角度,选择那些对学校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7]。
收集实物。采取捐赠或寄存的方式,将受访者使用过的各种证书、徽章、早期的教具、模型、教案、工作笔记、个人日记、手稿、老照片、奖状、奖杯、奖章等实物收集归档。
签订协议。与捐赠或寄存人签订捐赠或寄存协议,以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便于利用。
数字加工。用拍照、扫描、拷贝等方式将已收集归档的和受访者不愿意捐赠或寄存的实物进行数字化。数字化的好处:一是掌握未归档人物档案的线索,便于今后收集;二是为无实物档案的受访者建立虚拟的人物档案;三是数字化使实物类的人物档案资源能汇集到“高校记忆”资源库之中,实现实物资源共享,拓宽实物档案的利用面。
5.整理存档。对于口述录音、录像资料,由于讲述带有主观因素,不能直接使用获取的录音、录像资料,需要转载为文字材料并对事件、人物等史实进行核实之后才能保存和利用。我们利用“口述历史”学生社团的力量,进行后期资料的转录和内容的核实。同时将采访获得的录音、录像、录音整理抄本,以及搜集的受访人的有关实物资料、《采访提纲》等都进行规范的分类、编号整理[8],并同时以实物和数字化的形式归档保存。
6.成果利用。在完成采访以后,我们将通过编撰系统反映学校学科建设历史脉络的文献专辑,撰写呈现优秀教师师德师风、育人理念的专题文集,以一定的主题制作展板,或与学院合作共同完成学科史研究等方式充分利用丰富的口述档案素材,并将成果通过校报、电视台、网络等渠道以视听的方式呈现和宣传,这将极大地丰富档案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提升档案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四、高校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长远设想
通过开展口述档案和口述人物建档工作,提取师生记忆,获得“高校记忆”,充实学校“高校记忆”资源库,进而以数字资源的形式在一定区域或全国构建“高校记忆”资源池,为将来高校之间或高校与社会之间实现集体记忆共享,为构建全社会的集体记忆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有深度的档案支撑。如图2所示:
总之,在开展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口述档案工作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曾经一位受访老教师由衷地说“学校老师从教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是学校一笔宝贵教学资源和精神财富,我一直忧心这笔财富因没有用恰当的方式提取并为学校保存利用,随着老师们退休和去世而消亡,实在太可惜了。今天你们开展口述档案工作,使我们从教几十年的人生积累得到了整理和传承,你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了不起的事情,这也让档案工作生动了起来”。老教授的话让我们深感努力拓展工作内涵和渠道,大力发挥档案工作的传承作用,是高校档案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高萍.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2-120.
[2]黄宝春.“高校记忆”视野下的高校精神文化建设[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9-72)
[3] [7]黄宝春.“高校记忆”视野下的高校档案文化功能建设[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95.
[4]蔺海波.高校档案工作如何由边缘走向中心[N].中国教育报,2008-5-29(9).
[5]无泪的遗憾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 blog_4841cf3f01008y80.html(2014年4月6日查)
[6]张小晓.论高校人物档案与人事档案的区别[J].兰台世界,2011(10):36-37.
[8]陈墨.口述历史门径实务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59-260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