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割烙术治疗翼状胬肉50例

2014-08-28杨陈涛陈小娟洪亮陈俊马兰香

江西中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巩膜

★ 杨陈涛 陈小娟 洪亮 陈俊 马兰香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 330004;2.江西省中医院 南昌 330006)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药物或物理疗法不能消除胬肉的形态,手术是常规疗法,但胬肉术后复发率普遍较高,一般为20%-30%,亦有报道达30%-69%。因此,消除或降低胬肉术后复发率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虽然近年来,胬肉手术方法不断改进,复发率有所下降,但大多数方法较为复杂,费用亦较高,不易在基层医院推广。笔者自2008年7月-2010年7月采用割烙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50例(50眼),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所选的病例为2008年7月-2010年7月在江西省中医院博爱眼科中心住院病人100例(100眼)。对所有病人均按要求进行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屈光度及胬肉大小的检测。并以裂隙灯,间接眼底镜对角膜、晶状体、眼底行常规检查。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45-70岁,平均(58.5±7.8)岁。随机分为翼状胬肉割烙组50例(50眼)和翼状胬肉切除组50例(50眼)。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2组翼状胬肉患者的基本情况 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内有关标准,制定如下诊断标准[1]:(1)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呈三角形膜状赘生物隆起,其尖端侵入角膜称为头部,角膜缘跨越处称颈部,大部分在球结膜为体部。临床以鼻侧多见,也有鼻、颞侧同时发生者。(2)胬肉菲薄,不充血,头部光滑平坦,不生长或增长很慢,无明显自觉症状者,为静止性;如胬肉肥厚充血,头部隆起浸润,生长较快,明显畏光、流泪、异物感者为进行性。

1.3 病例选择

1.3.1 纳入试验病例标准 (1)符合翼状胬肉诊断标准;(2)患者愿意合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能按要求定期复查者。

1.3.2 排除标准 (1)翼状胬肉头部侵入瞳孔中心者;(2)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3)年龄在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4)患者不愿意合作,不能按要求定期复查者。

1.4 研究方法

1.4.1 随机对照设计 采用随机分组和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翼状胬肉割烙组和翼状胬肉切除组各50例。对2组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屈光度及术前胬肉大小的测定等检查。

1.4.2 检查方法 (1)视力检查 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月裸眼视力。(2)测量胬肉的大小 用圆规尺测量胬肉头部距周边角膜缘的距离(长轴长度),用P表示,角膜直径用C表示,长轴长度与角膜直径的比值用P/C 表示。(3)角膜曲率计、电脑验光仪测量手术前及术后1月的角膜曲率和屈光度。(4)所有患者均作好术前必要的全身检查。

1.4.3 手术方法 手术前3天用氧氟沙星滴眼液点双眼,每天3次。术前15分开始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点手术眼,点3 次。本次所收集的病例均由同一人完成手术(为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博爱眼科中心主任医师)。

手术步骤:术眼常规消毒,铺巾,以2%的利多卡因于胬肉头体部球结膜下浸润麻醉,使球结膜隆起一个小泡,以便容易分离球结膜和其下的胬肉组织,在角巩膜缘及角巩膜部胬肉颈的两侧,用显微剪剪开球结膜,避免球结膜的垂直撕裂,用显微剪分离球结膜与其下的胬肉组织,再用普通弯剪分离胬肉与巩膜,用显微持针作胬肉头部划线,用圆刀片剥离角膜表面的胬肉组织,以刮净胬肉组织为宜。翼状胬肉割烙术组:提起充分分离的胬肉组织,将其割除,用烧灼棒烙烧巩膜表层的毛细血管网以及出血点,共烙两排平行屏障,在距角巩膜缘5.5 mm,用8—0医用缝线,把菲薄球结膜创口与板层巩膜固定缝合2~3针,其残留的球结膜两端与健康球结膜两侧缘各缝1针。

翼状胬肉切除组:将分离的胬肉组织切除,同上缝合固定球结膜。术毕以进口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典必殊)涂眼,纱布包眼1天。术后前3天每日换药1次,1周后拆线。嘱患者每天涂氧氟沙星眼膏,每天3次,典必殊滴眼液,每天4次,共点用15天。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见表2-5。

表2 翼状胬肉割烙组胬肉P/C值、手术前后1个月视力变化情况

表3 翼状胬肉切除组胬肉P/C值、手术前后1个月视力变化情况

表4 翼状胬肉割烙组胬肉P/C值、手术前后胬肉对屈光的影响

表5 翼状胬肉切除组胬肉P/C值、手术前后胬肉对屈光的影响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睑裂部肥厚的结膜及结膜下的纤维血管组织的,呈三角形向角膜表面攀爬的慢性进行性眼病,状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2]本病属中医学“胬肉攀睛”范畴,又名“胬肉侵睛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瘀肉攀睛”(《卫生宝鉴》)、“蚂蟥积证”(《证治准绳·七窍门》)。[2]翼状胬肉的形成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美观,而且对眼球产生牵拉障碍眼球的运动。当胬肉增生蔓延至角膜时,会对角膜的形状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角膜水平方向的曲率变的扁平,引起角膜屈光状态下的变化,患者视力下降。手术治疗是目前比较有效而且效率高的方法之一。割烙术在中医眼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本研究发现翼状胬肉割烙术不但使该病的复发率明显降低,而且术后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观察到与该手术前后使其术眼的屈光状态发生变化有密切关系。从而提高视觉质量,并为翼状胬肉患者选择最佳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案提供有力的临床依据。故笔者认为,割烙术不仅疗效确切可靠,而且简便易学,费用低廉,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1] 舒怀.眼、耳鼻喉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7.

[2] 段俊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0:160.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巩膜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探究翼状胬肉的中医治疗方法
原发性与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差异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巩膜镜的临床应用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老年表层巩膜炎和巩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