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吸痰方法的临床研究
2014-08-28张延红赵晓丽刘岩来锦白雪
张延红 赵晓丽 刘岩 来锦 白雪
·护理研究·
脑卒中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吸痰方法的临床研究
张延红 赵晓丽 刘岩 来锦 白雪
目的探讨临床上急性脑卒中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吸痰方法,试验组双手戴无菌手套插入吸痰管,用大拇指按压、移开吸痰管末端侧孔控制负压实施与断开,吸痰管插入一定深度,遇到阻力后不上提。比较2组患者剧烈咳嗽、黏膜损伤情况。结果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试验组一次插管吸净率高,延长了吸痰间隔时间,减少了吸痰次数,避免了呼吸道黏膜频繁刺激,减轻了吸痰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减少了并发症,是一种人性化吸痰方法。
气管切开术;吸痰;负压
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脑水肿,造成呼吸中枢功能受损,影响肺部正常气体交换,尤其伴有意识障碍患者,不能有效咳嗽,造成痰液不能自行排出,影响通气功能,需实施气管切开术[1]。吸痰是气管切开术后一项重要的、具有治疗意义的护理措施。临床工作中发现,常规吸痰法,常不能将患者气管深部痰液吸净,如操作不当,可造成患者缺氧、气管粘膜损伤、支气管痉挛、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为探讨一种临床上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我科对收治的60例脑卒中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两种不同吸痰方法,进行效果观察比较。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及ICU住院急性脑卒中气管切开术后,需要吸痰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38~85岁,平均(65.48±1.66)岁。随即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均经头颅MRI或CT证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组患者病情轻重及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材料 采用墙壁中心负压吸引管道设备、苏州市亚新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14号一次性硅胶吸痰管、太阳公司的心脑监护仪。
1.3 方法
1.3.1 吸痰指征:①患者出现呛咳、憋气;②床旁闻及痰鸣音;③患者示意吸痰;④呼吸机显示气道压力增高。
1.3.2 吸引负压:吸引设备负压调节至0.040~0.053 MPa。
1.3.3 吸痰管的型号:2组均用一次性14号硅胶吸痰管。
1.3.4 吸痰方法:①对照组:常规吸痰法,一手返折吸痰管末端,另一手持镊子将吸痰管送入气管套管,当遇到阻力时,上提1~2 cm后给予负压,边上提边旋转边吸引,将吸痰管退出。②试验组:双手戴无菌手套,左手持吸痰管,打开末端侧孔上小活栓,将大拇指置于侧孔边,右手将吸痰管送入气管套管遇到阻力时,不上提,用左手大拇指按压侧孔形成负压,旋转离开阻力点,然后以常规吸痰法退出气管套管。
1.4 评价方法 (1)剧烈咳嗽:在吸痰中患者出现连续4个以上咳嗽动作,判断为剧烈咳嗽;(2)黏膜损伤:吸痰过程中发现痰中带血丝或血痰;(3)痰液吸净:吸净痰液是指吸痰后听诊双肺无痰鸣音为最佳吸痰效果。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出现刺激性呛咳、黏膜损伤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者剧烈咳嗽、黏膜损伤情况比较 n=30,例(%)
3 讨论
吸痰是指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是气管切开后的重要护理措施。
3.1 插管深度及吸痰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吸痰管插入一定深度,遇到阻力后不上提,用大拇指按压吸痰管末端侧孔,形成负压,同时旋转上提吸引痰液,而对照组吸痰管插入遇到阻力后上提1~2 cm再吸引。对照组之所以上提1~2 cm再行吸引,是因防止吸破气管粘膜。在吸痰过程中如出现吸痰管变瘪、不易上提,说明吸痰管吸附在气管粘膜上,若强行吸引则会损伤气管粘膜,此时断开负压,略上提吸痰管,可将气管粘膜与吸痰管分离,继续施加负压,旋转上提吸痰管,即可完成吸痰操作。实验组30例在吸痰过程中,在阻力点局部均未出现吸痰管吸附在气管粘膜上现象,也就是说,实验组吸痰方法,不会造成阻力点局部气管粘膜损伤。所以实验组要比对照组吸引深度深、吸引范围广,一次插管吸净率明显提高,此种结果可经痰液离体吸引试验证实。
3.2 减少剧烈咳嗽 吸痰管插入过程中遇到阻力时,往往是已将吸痰管插至气管隆突处,隆突尖锐,反复刺激、摩擦易引起黏膜损伤、甚至糜烂[2],对照组需反复吸引,多次插入吸痰管,由表1可见气管黏膜损伤例数远远高于试验组(P<0.05)。而且气管隆突处是气管最敏感的部位,受到刺激后会引起剧烈咳嗽,造成胸腔压力增高,经传导导致颅内压增高,加重患者脑水肿,影响患者预后。试验组插入吸痰管次数少,对隆突部位刺激小,剧烈咳嗽例数只有1例,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意义(P<0.05),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3.3 吸痰时间缩短、间隔延长、黏膜损伤少 试验组右手戴无菌手套插入吸痰管,与对照组用镊子相比,方便灵活,用力轻重易掌握,减轻对气管隆突处刺激,还能够利用右主支气管粗短而陡直,其下缘与气管中线的方向为23°这一特殊解剖结构,将吸痰管插的更深,从而提高吸痰效果。左手带无菌手套,用大拇指控制负压实施与断开,当吸痰管旋转上提过程中被吸附在气管黏膜上时,可随时将大拇指移开侧孔,断开负压。对照组在折返吸痰管终止负压同时,会造成吸痰管移位而损伤气管黏膜,同时比实验组需要时间长。试验组在吸痰的每个环节上减少时间,使整个吸痰过程时间缩短,减少患者低氧血症发生。试验组吸痰方法对于口鼻腔吸痰更是行之有效。鼻腔吸痰出现血痰,甚至鼻出血,一般是用镊子插吸痰管过程中方向、用力掌握不好,碰破黎氏区引起。试验组戴无菌手套用手偏向鼻翼侧,将吸痰管插入即可避免。口腔吸痰时,患者配合难度大,尤其重症不能配合患者,吸痰管易被吸附在口腔黏膜上,试验组能及时顺利终止负压避免口腔黏膜损伤。如果厂家生产的吸痰管单包装中备有两支无菌薄膜手套将更方便临床使用。
3.4 有利于病情恢复 气管切开患者由于失去了鼻腔对吸入空气的加温、加湿作用,使下呼吸道粘膜干燥,易破溃、出血,纤毛运动减弱,分泌物粘稠,产生呼吸道阻塞,因此做好呼吸道湿化非常重要。湿化液为0.45%氯化钠溶液250 ml+糜蛋白酶4 000 U,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适当加入抗生素。湿化量每日200~250 ml为宜,采用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湿化程度以痰液稀薄无痂,能顺利吸出为满意,补充呼吸道每日丢失的水分。灭菌蒸馏水2 ml+沙丁胺醇0.5 ml,3~4次/d氧气雾化吸入,起到解除支气管痉挛作用。气管切开处覆盖一双层无菌纱布,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灭菌蒸馏水,只浸湿气管套管口局部,并保持其湿润状态,既可以湿化吸入的气体,又可保持气管切开处干燥,防止切口感染。
经临床观察发现,气管切开后,由于下呼吸道梗阻的解除,如不出现大块痰痂赌塞气道,或患者呼吸衰竭不能纠正外,有吸痰指标时,血氧饱和度基本都在正常范围内[3]。虽然选取的14号一次性硅胶吸痰管,其外径不超过气管套管内径1/2,但如痰液不能一次吸净,反复插入吸痰管,引起患者气管痉挛及患者不自主屏气,再加以吸痰管和痰液占据大量气管空间,必将使气体交换受限,引起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血压改变,甚至造成低氧血症及呼吸抑制。所以在吸痰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心脑监护仪指标变化,一旦出现心率增快或心律不齐、呼吸不规则、血氧饱和度下降应立即停止吸痰,通过氧疗手段纠正后再行吸引。
总之,安全、有效吸痰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气管切开后,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最有效措施。试验组吸痰方法加大了吸痰深度和范围,一次插管吸净率明显提高,大大减少了吸痰管反复插入造成的气管黏膜损伤和剧烈咳嗽,左手大拇指控制负压,方便灵活,使吸痰过程中气管、鼻腔、口腔粘膜的损伤的几率降到最低。再配合良好的气道湿化和心理干预措施,必将能减轻吸痰对患者心理和生理方面的不良反应,保持生命体征的稳定,成为患者和家属能够接受的人性化吸痰方法。
1 林伟芬,韦柳青,李丽菊,等.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吸痰问题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
2 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0-171.
3 苏仁芳,文艳梅,叶飞珍,等.浅层吸痰法在危重症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14:153-154.
10.3969/j.issn.1002-7386.2014.07.059
项目来源: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20123118)
067000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赵晓丽,067000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E-mail:37437409@qq.com
R 743.36
A
1002-7386(2014)07-1089-02
201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