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游牧文明和畜牧经济
2014-08-28刘娜
刘娜
绸之路经济带东连亚太经济圈,西到大西洋沿岸各国,联通东西,在东方的农耕文明和西方的工业文明间建设了一道桥梁,而连接这一桥梁的除了公路,铁路,能源管道、货币等等这些有形的通路以外,还有一种介于这两种文明之间,独具个性,开放、包容与勇猛、刚劲兼具的文明——游牧文明。
世界有三大游牧民族,蒙古族、闪米特族以及印欧系游牧民族。他们在马背之上,曾建立过匈奴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古巴比伦帝国、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以及古希腊、古罗马帝国,目前广泛分布居住于东北亚、中亚、中东,以及伊朗、印度和欧美诸国。这是怎样一种文明与文化?其孕育下的草原畜牧业有何特点?工业文明大环境下它受到了怎样的影响?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和草原生态学家、内蒙古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刘书润。
“西部是我们的母亲”
《金融博览》: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您认为这条线上最可挖掘的价值点在哪里?
刘书润:从国内来说,西部最大的优势不是资源开发的问题,而是文化开发。把老祖宗的文化开发出来,这是有价值的。我国西部的优势在于生态系统的天然性和多样性、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也在西部。黄河流域的文化有4000年,但西部的文化历史有6000~7000年。我们的祖先是牧羊人,我们的神农氏是长角的,我们最古老的民族羌族的“羌”字就是一个“羊”。尧,舜,甚至我们周朝的祖先,我们秦国的祖先都是西部的。中华民族是从西部先开始发展的。
实际上对西部而言,“再造山川秀美”,这类口号都是不大合适的。这些地方,蒙古族,藏族,满族等少数民族,都把大自然当作母亲,“母亲”是不能再造的。现在的问题在于很多人没在西部呆过,没有在天然的环境中待过,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天然的东西和人造的东西差别在哪里,有多大的不同。只有在天然的环境中才能感受到人和动物、和天、和地、和草、和沙漠、和荒漠是如何天然地揉合在一起的,才能知道如何去“适应”环境,而非“改造”环境。
《金融博览》:游牧民族生活的环境都挺艰苦的。
刘书润:他们对环境的看法要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才能明白。比如,他们抢沙漠、抢沙地,这对于很多人来讲就不能理解。但对游牧民族来说,沙漠、沙地是他们金色的摇篮,是干渴中的清泉,是最温暖的家。沙漠是地下水库,只要是大沙丘下都会有大水泡,整个地下水都是围绕沙地边缘出现的。在沙漠里,冬天特别暖和,而且背风,阴坡有雪,阳坡草就露出来了,牲畜可以不掉膘。
沙漠一般是不需要治理的,沙漠化是人为造成的。沙漠和沙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环境。它一是物质源,二是文化源。包括日本以及太平洋中部的很多物质从哪里来的?是从西部,从哈萨克斯坦那边随着岩石风化而来的。再如亚马逊热带雨林,本地区并没有那么多物质,它的很多物质是来自撒哈拉大沙漠。沙漠、沙地和干旱区都是物质源。地球没有它们是不行的。同时,很多宗教都是在这些地方出现的。人类的宗教思想是与大自然打交道中出现的,而最容易产生反差思想的地方就是沙漠。沙漠是变动的,会让人产生很多奇想,是有丰富文化色彩的地理环境。我们农耕文化下生活的人并不理解。
《金融博览》:有人说游牧文明是一种“渐渐式微”的文明,您怎么看?
刘书润: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是经过深厚积累的伟大古老的农耕文明,但相对封闭,缺乏活力;而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游牧文明虽物质上较少积累,但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它们更多继承了原始先民的品质,充分发挥人的本能,勇往直前,把一个个封闭的文明串连起来,最终实现了文化大交流。
在欧洲,游牧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那里,由马过渡到船,过渡到同样具有移动性和冒险性的商业文明,它推动了自由、民主的发展,影响了冲破束缚的文艺复兴,引发了资本主义革命,进而发展成商业、工业和近代城市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它过分贪婪和自负,渐渐在脱离自然与民众。
游牧文明在农耕文明和世界一体化的夹击中越来越弱,这也是事实,但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对现代信息社会,游牧文明依然有其现实意义。游牧民族把水草、牲畜放在第一位,为使水草得到恢复,不辞劳苦,四季游牧。他们在最干旱、贫瘠、多变的土地上,用最微薄的收入,对土地形成最轻的压力,单位面积最小的索取,对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观念,正是现代人类的最高追求。
人类发展的动力是多样性
《金融博览》:可现实是,目前看工业经济的步伐难以阻挡。
刘书润:当然,现在面对世界形势、国内形势、人口压力和资源压力,我们必须得发展,也促使我们一直在快速发展。这是时代的特点,我们也是在边发展,边反省,什么是发展,如何结合实际环境等因素来发展。真正的发展是和谐的,可以增加创造性、个性和艺术性,纯物质、高能耗的不是发展。
我们发展一个地区先要考查历史,然后要确立定位。先把这个地区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它在全球的价值、这个地区本身的价值,全方位的展露出来,定好位,再定我们如何做。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条路线很大的一个优势是自然的优势。它是地球上的史诗,这本书还是完整的一本书,没有缺页,总体还是比较自然状态下的发展。在我国的大西北的新疆,西藏这些地方,它的天然性还都保留着。
《金融博览》:怎样理解游牧经济?
刘书润:首先还是定位。它的第一大功能还是生态。这种游牧文化、游牧经济保护了这个地区,保护了世界最大的干旱区与脆弱带。农区畜牧业和草原游牧畜牧业是不一样的。
《金融博览》:它们背后一个是农耕文化,一个是游牧文化,可以这么理解吗?
刘书润:可以这么说。我们不能用农耕文化套游牧文化。它们是不一样的,不能用同一个思路来发展。农区的畜牧业以农畜产出为主,可以做到以草定畜,可以说“沙产业”“草产业“,但草原的游牧畜牧业不能这么发展。草原的游牧畜牧业最重要的是精神,是文化,是生态。草原的游牧畜牧业是动态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制定政策的时候需要考虑草畜、牧民、大自然多个方面的综合变化,草和畜只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两个成员,只考虑这两个成员是不行的。它不能搞产业化,草原游牧畜牧业不追求“高产”,它更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多养一只不该养的动物”,适度,平衡,保护自然。
比如,在草原把草场都具体分到户,可事实上,任何一块单独的草场都是没有价值的,草场的价值在于组合,游牧就好象吃自助餐。草原时空多变,物质分布不均,就是得这样流动才能真正把牲畜养起来。草原游牧畜牧业的产品不只是牛羊肉,是别具一格的艺术,是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真理,是游牧民族的智慧和开阔的胸怀,是人类希望的火焰。草原畜牧业的产品不只是皮革和牛羊肉,是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它是信仰,是艺术。一切都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当中,这并非原始落后,它是生态屏障牢固的基础,是当代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生态的颂歌。天、地、草、沙地、荒漠、畜、人,各有位置,推动世界发展的不是竞争,是宽容,人类发展的动力不是进化论,是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