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小学生数学数感能力的认识
2014-08-27彭杰
彭杰
一、培养的意义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身边的事物,还可以帮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在数学学习中更是贯穿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学生的各科学习,也为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数感是一种主动、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重新对数感的内涵及功能做了表述: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培养数感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理解和解决问题,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其次,数学数感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的基本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感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由此可见,数感是一个人基本的数学素养。
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数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但学生的数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所以,我认为应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1.从实际问题中获得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就得以形成的,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主动地探索与体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意识到运用所学得到的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作用。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冬天快到了,某商场打出了冬装上市促销的广告:冬装上市新品6.8折。你知道“6.8折”表示什么意思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新课学习,在学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之后再回顾本道题,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得出答案。只有当学生把所有知识联系到生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2.从自主探究中体验数感
如在教学“认识圆”时,让学生准备好纸,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一个圆,再把圆剪下来亲自动手剪一剪,对照着课本把圆的各部分名称在圆上标出来,这时教师再来讲授“圆心、半径、直径、圆周率”等部分的概念,学生就会很清楚地理解并掌握。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会发现哪部分数学知识比较通俗易懂,哪部分知识比较晦涩难懂,然后对晦涩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体验数感形成的过程。
3.从表达交流中领悟数感
三年级(或以上)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能在表达交流中将自己探索发现的方法、策略进行总结归纳,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对数感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
4.在拓展运用中强化数感
让学生了解数在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有助于使他们体会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强化数感。学生通常对于某个数的读和写等掌握得非常到位,但对于这个数的意义的理解,特别是这个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怎么了解。此时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将数与现实生活的应用相结合,就会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更好地把握数的意义,有助于数感的巩固与强化。
三、结语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在小学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找出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及变换规律的工具,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把数感的建立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符号感的建立和初步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起来,将对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小学生数学数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结合实际内容和情境逐步培养、巩固学生的数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