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初班学生汉语文实用能力培养体会点滴
2014-08-27薛雁
薛雁
内初班全称为内地初中班,开办目的是使南北疆更多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子女在首府接受优质的基础教育,向内地高中班输送高质量生源,为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内初班的开办,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关怀和厚爱,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
今年,我有幸担任内初班的班主任,并承担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这些内初班的孩子大多十二、三岁,从小生活在本民族语言环境中,由于地理、历史、科学、文化及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汉民族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了解不够,甚至完全不了解,这就给汉语文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健康人格,就要采用更多、更优、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弥补民族学生后天的不足,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照亮其稚嫩的心扉,产生“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就汉语文实用能力培养总结的体会。
一、尊重发展个性,不断提高素质,塑造健康人格
内初班期间是学生身体、心理、思想初步成长的重要阶段。教书先育人,语文教师在倾心施教之时,更要以爱关注他们的成长,铸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文学形象的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语文教师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火花点燃后,就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丰富多彩的世界塑造了学生多种多样的个性,而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学生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同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塑造健康的人格,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二、抓好基础知识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
民族学生在生活环境中使用的语言,从词汇到语法,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模式,且运用自如,一旦进入使用汉语言教学的学校,每天要接受许多汉语文新信息,首先只能囫囵吞枣地接收,然后慢慢咀嚼,最后才从比较中悟出一点含义。语文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在词语教学上,采取“以词带句,以句带文”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巩固知识,可以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围绕课后新学的词语,写一段话,可以是任何形式,只要用词准确即可。这样,逐步激发学生由字到词、连词成段的兴趣。
三、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培养说话技巧,丰富口语储备
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内初班语文教学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因为,口头语言相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要求学生无论课上课下、学校宿舍,都要说普通话,进行说话训练,力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运用恰当的语调,注意句子停顿,控制说话速度,使口头表达的语调、语流、语速等自然合度、大方得体。
说话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一是朗读训练,安排早读课、晚自习进行朗读指导,讲授朗读常识,要求学生准确、流畅、传情;内容上,课文内和课外优美的文学作品;形式上,可采用个别朗读、集体朗读、领读、跟读、男女对读、分小组朗读、接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等,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潜移默化地把一些优美句式,变为自己口语语库中的储备,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也可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从中学到许多说话技巧。二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对话训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实践机会。由机械性、意义性训练,过渡到创造性训练。三是复述训练,把别人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复述的形式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不管哪种复述,都要表达出原文内容的重点和语言风格,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四是口头作文,教师可选择学生特别熟悉、容易思考和组织的题材,让学生先思考几分钟,列出提纲,打好腹稿,然后当众口头作文,接着大家评议,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即席说话能力,丰富想象力,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有个学生在口头描绘家乡冬天的雪的时候,用较为流利的汉语描述道:“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像天使在跳着一曲轻盈优美的舞蹈,它们似乎毫无目的,无拘无束,可又像是在寻找着各自的朋友,东瞧瞧西望望,过一会儿,雪花好像玩累了,悄无声息地投向大地妈妈的怀抱。”比喻拟人如此形象贴切,赢得学生一片掌声。五是组织各种比赛,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表演比赛、书评,等等,要求学生感情充沛,吐字清楚,语音、语调、语气、语速要有起伏,抑扬顿挫,表情、手势也要恰当配合,以增强说话感染力。
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来看,重点语句深层含义的理解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在农牧民地区,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民族学生写出的文章,语句不通,颠三倒四。如:把“我家门前有一朵红色凤仙花”说成“家门前我有朵花凤仙红色”,“羞得很我”,等等,那么怎样才能把话写得通顺明白呢?我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旧训,以句为起点、段为基础、表达为纲,建立以基本语段为主的训练方式,把字词句篇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文学积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课堂教学,我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引领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我还注重写法指导,书写生活、书写人生就要有真情实感,而生活语言最能体现这一点。根据生活语言的简洁、细致、平易、情感等特点,采用循序渐进、螺旋式发展的写作方法,进行层递式作文练习。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领着学生走进了生活,体验到了生活真切的酸甜苦辣,从激发兴趣入手,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知、体验,加强课内写作和课外练笔,就能将学生从“无话可说”、“无从下手”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淌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对学生负有高度的职业道德感,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使语文教学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才能激发学生对汉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多读、多写、多说。通过一定的锻炼,必能使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文实用能力方面获得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楚延主编.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2]用人文精神照亮心灵.北京教育,200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