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的外治法研究概况
2014-08-27周晓卿贾开红
周晓卿++++贾开红
[摘要] 本文回顾并总结了近5年来针灸疗法、推拿手法治疗、牵引疗法、穴位注射、针刀疗法、手术治疗、中药外敷、神经节阻滞疗法及综合疗法等外治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颈性眩晕;外治法;研究概况;针灸治疗;推拿手法
[中图分类号] R274.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1-0158-03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颈外段受颈部多种病变的影响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障碍引起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1]。反复发作且与头颈部体位活动相关的眩晕、颈肩痛、头痛是其主要症状,也可伴有耳聋耳鸣、视力减退、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本病的发病率较高,好发于中老年人,有研究表明,50岁以上的眩晕患者中,超过半数为颈源性因素导致,且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该病的发病率也在日益攀升,引起广大学者的普遍重视。近些年来,外治法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得到巨大的发展,取得可喜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针灸治疗
近些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报道较多,且均有很好的疗效,主要方法有普通针刺疗法、电针疗法、艾灸疗法、温针灸疗法、激光针疗法、水针治疗、耳针疗法、挑刺疗法、刺络拔罐疗法、经穴按压疗法等。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在临床上越来越受认可。何波[2]运用补脑益髓针刺法治疗本病30例,以风池、完骨、天柱、颈部夹脊穴为主穴,结合中医辩证,痰浊中阻加丰隆、间使,气血亏虚加三阴交、内关穴,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心脾两虚加神门、血海,伴有眠差者加上星、百会、四神聪、神门,伴有头痛者加百会、四神聪、率谷、眉冲、脑空、头维、太阳、列缺,伴有眼部不适者加承泣、四白、攒竹、球后。每天一次,14 d为一个疗程,治疗30例,痊愈22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0例,痊愈率73.33%,有效率100%。彭维娟[3]采用三部配穴法针刺治疗颈性眩晕30例,以百会、太阳(双侧)、风池(双侧)、安眠(双侧)、翳明(双侧)、肩中俞(双侧)、公孙(双侧)、悬钟(双侧)为主穴,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且治疗后双侧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Vm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李雪梅[4]采用电针穴位脑户、强间,15 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7.5%。
2 推拿手法治疗
颈部的推拿手法不仅可以使颈部关节四周的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加强,消除关节内的积液和炎症,减少对颈部交感神经的刺激,并通过颈部肌肉以及关节部位渗透性的推拿使血液动力学得到改善,血液流速加快,同时可以消除因韧带僵硬而引起的疼痛、挛缩、剥离等,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压迫,缓解椎旁肌肉的疼痛[5]。很多研究表明推拿手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的作用,能有效缓解颈源性眩晕。谭洛[6]等采用按摩配合点穴治疗颈性眩晕症患者65例,经1~2个疗程后治愈25例,显效1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38%,且随访半年无复发。乔红等[7]采用颈椎微调复位治疗本病患者51例,10 d后评估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4.1%,较对照组78.7%高。范炳华等[8]以三步推拿法治疗本病患者60例, 依次采用开源增流法、补偿平衡法、解痉通畅法治疗,疗程结束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且在缓解眩晕程度、缩短眩晕持续时间、减轻临床综合症状和临床综合疗效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手法。
3 牵引治疗
牵引是治疗颈性眩晕的公认有效方法之一,颈椎牵引能够解除颈部肌肉痉挛, 减轻紧张肌肉对椎间盘的压力,改善颈部及脑部的血液供应,有利于缓解头晕、症状; 通过增大椎体间隙和椎间孔, 解除神经、血管所受的机械压迫和刺激, 并可解除关节突的滑膜嵌顿, 使移位的椎间关节复位, 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和炎症的消退, 有利于已经突出的间盘组织消肿或回缩。刘智斌等[9]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颈椎牵引是通过调整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改善椎动脉系血流动力来促进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的,而且是以后伸10°~15°为牵引治疗的最佳角度。邸保林等[10]认为仰卧位可以减少头部等对颈部的重力作用,使颈部处于松弛状态,肌张力降低,椎动脉、颈交感神经及本体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小,此时采用仰卧位持续颈椎牵引治疗可以使椎间隙增宽,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减轻局部水肿,减轻钩椎关节增生所致的压迫,给予的小量持续牵引对患者的不适反应更小。刘敏等[11]采用DYY-3治疗机控制坐式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10例,根据不同部位不同角度牵引,取得较好的疗效。
4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疗法又名水针疗法,是在经络、腧穴或压痛点、皮下阳性反应点上适量注射液体药物以防治各类疾病的方法 , 是针刺穴位与药物相结合的一种方法。王宗江[12]认为头颈部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针刺穴位与药物作用相结合,同时发挥穴位刺激和药物治疗的协同作用,直达病所,发挥作用。曾顺军等[13]选取枢椎棘突、寰椎后结节、寰椎横突及枕骨粗隆周围的硬结条索状物压痛点,穴位处严格消毒后用7号针头进针约2 cm,注入5 mL生理盐水和0.15 mg地塞米松,隔日1 次, 5 次为1 个疗程, 观察1 个疗程后评价, 总有效率93.3%。李英[14]采用头颈部穴位注射本病患者28例,与中西医对照组比较,穴位注射组治愈率52.6%,总有效率96.4%,明显优于对照组。
5针刀治疗
针刀疗法是治疗颈性眩晕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对局部病变组织进行直接剥离松解,缓解神经、血管的卡压,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并且减轻局部组织内压,加快组织修复,从而恢复颈部的动态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黄劲柏[15]采用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复查多普勒显示血流参数有明显改善,颈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颈动脉截面内径有所增加,从而改善脑部供血不足,减轻或消除头晕头痛、颈部不适的症状。孙云廷等[16]通过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患者96例,研究结果表明,小针刀能有效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从而改善椎动脉的供血状况,改善临床症状。钟文等[17]对200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进行针刀治疗,术后153例眩晕症状消失,治愈率76.5%,22例症状减轻,总有效率87.5%。endprint
6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基本原则是受压迫的椎动脉彻底减压,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重建病变节段的稳定。手术治疗主要有横突孔切开减压术、横突孔切开减压合并钩椎关节切除术、椎间植骨融合术、颈椎植骨融合加钩椎关节切除术、椎管扩大成形术等。王体惠等[18]采用颈前路重建稳定手术治疗36例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改善率为88.9%。李曙明等[19]根据个体化治疗5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别采取横突孔切开、钩椎关节切除、椎动脉外膜剥离、横向扩大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随访6~12个月,优良率为84%。杨俊等[20]采用颈前路切开减压脊柱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颈性眩晕患者20例,治疗3、6个月后随访效果较好。
7 中药外敷疗法
中药外敷疗法是通过中药散剂或鲜药调(捣)敷于患处或封包热敷于患处,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到病变部位而发挥作用的治疗方法。中药外敷主要通过药物的挥发性成分与药物粉末可直接与皮肤接触,其有效成分经皮肤渗透吸收,从而改善血液淋巴循环,促进组织机能恢复,并可刺激神经末梢作用于内、外感受器,达到活血化瘀、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解除血管痉挛之功[21]。李明英等[22]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碾细成末,用开水或酒精拌湿敷于大椎穴上,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孔林[23]采用中药塌渍机器通电加温治疗本病123例,1次/d,10 d为1个疗程,治疗2~5个疗程,总有效率为100%。
8 神经节阻滞治疗
许多研究指出颈性眩晕的原因除了相关的动脉因为颈椎的退行性病变压迫而造成对脑部的供血不足外,还存在着颈部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造成的血管收缩而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因此,通过神经阻滞疗法消除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解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解除血管痉挛,增加椎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郭庆新等[24]采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马加燕等[25]通过对43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一次性输液泵持续泵入0.25%利多卡因实施星状神经节连续阻滞术,300 mL为一个疗程,时间约6 d,总有效率达到88.4%。陈有生等[26]采用椎旁神经阻滞加常规治疗本病患者42例,通过3~14个月的随访,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表明椎旁神经阻滞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
9 综合疗法
谷婷婷[27]研究指出:采用电针加温针结合中成药的综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急性发作,可快速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供应,效果显著。丁喜瑞等[28]运用颈椎牵引、针灸、推拿综合治疗本病58例,10 d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结果,总有效率94.83%。马峥嵘等[29]采用正骨手法联合针刀治疗本病46例,痊愈率为71.7%,总有效率97.8%。顾利军[30]运用综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80例,通过针刺双侧风池可促进血液循环,保证大脑供血,华佗夹脊穴可以减轻颈部病变部位对神经的刺激,有效缓解椎动脉痉挛;在针刺的同时采用TDP照射和穴位注射,效果更为显著,注射黄芪、丹参、当归等能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余明亮等[31]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本病患者31例,针灸取穴以风府、百会、印堂、上星、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穴、大椎、丰隆、阴陵泉、三阴交为主,配合推拿手法,治疗4个疗程后,治愈22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
10 结语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神经科、骨伤科、针灸推拿科、耳鼻咽喉科等诸多科室,对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研究百家争鸣[32],由于椎动脉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颈性眩晕发病原因的复杂性[33],因此本病的治疗方法更是多种多样。通过大量的论述及临床资料可见,近年来外治方法在颈性眩晕的康复治疗上取得可喜的成绩,尤其是中医针灸、推拿及牵引等方法得到飞速的发展,其疗效肯定、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且安全无副作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本病多是因年老或生活习惯不良而致颈部骨性结构或软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影响血管神经的功能,进而影响平衡系统的正常功能而发病[34],所以本病的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单一的治疗方法难以完全控制其复发。临床上为提高疗效,常多选用多种手段综合治疗,如针灸推拿并用、针药结合、中西医结合、内外结合等,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伯臾. 中医内科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4.
[2] 何波.补脑益髓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 现代中医药,2011,31(2):34-35.
[3] 彭维娟. 三部配穴法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云南中医学院,2012.
[4] 李雪梅. 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 26(5):325.
[5] 陈省三. 实用推拿手册[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10.
[6] 谭洛,李巍,李普海. 按摩配合点穴治疗颈性眩晕症65例[J]. 中医外治杂志,2012,21(6):42-43.
[7] 乔红,张雷,唐鸣岐,等. 颈椎微调复位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6):705-706.
[8] 范炳华,王新华,王鹏,等. 三部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120例临床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4):581-583.
[9] 刘智斌,牛文民,王渊,等. 旋转牵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家兔模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 陕西中医,2008,29(10):1414-1415.
[10] 邸保林,杨举,董国顺,等. 仰卧位持续颈椎牵引治疗重度颈源性眩晕7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3):41-42.endprint
[11] 刘敏,井月,王琳,等. 彩色多普勒观测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1):67-68.
[12] 王宗江. 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2):90-91.
[13] 曾顺军, 曹淑华. 穴位注射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引起颈性眩晕3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43-44.
[14] 李英. 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273-274.
[15] 黄劲柏. 针刀松解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3):76-77.
[16] 孙云廷,宋新波,王淑玲. 小针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5):1140-1142.
[17] 钟文,胡敏瑶. 针刀治疗颈性眩晕200例临床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24):36-37.
[18] 王体惠,韩德韬. 颈前路重建稳定手术治疗颈性眩晕36例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2010,32(5):26-28.
[19] 李曙明,赵为公,白斌. 个体化减压稳定手术治疗颈性眩晕50例[J].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7):804-805.
[20] 杨俊,周江军,赵敏,等.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1):46-47.
[21] 王京红. 当归补血汤加味并中药蒸敷治疗颈性眩晕29例[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55-56.
[22] 李明英,李易霞. 中药封包大椎穴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3(5):12-13.
[23] 孔林. 中药塌渍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3, 5(10):104-105.
[24] 郭庆新,王树亮,张立喜. 星状神经节组滞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J]. 河北医药,2013,35(16):2479-2480.
[25] 马加燕,张永胜,任永生,等. 星状神经节连续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医学信息,2009,22(11):2458-2459.
[26] 陈有生,王素伟,赖晓敏,等. 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10,10(3):47-49.
[27] 谷婷婷. 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电针+温针灸结合中成药治疗与传统西药疗法的比较[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5):48-50.
[28] 丁喜瑞,古永明. 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8例[J]. 中医外治杂志,2010,19(4):10-11.
[29] 马峥嵘,沈嘉平. 正骨手法结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0,12(6):475-477.
[30] 顾利军. 针灸刺血拔罐、TDP 照射、穴位注射联合眩晕停治疗颈性眩晕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2):146-147.
[31] 余明亮,罗文斓.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31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5):320.
[32] 舒剑锋,范炳华.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医外治杂志,2013,22(1):51-54.
[33] 旭明, 赵智. 颈性眩晕的发病原因及治疗进展[J]. 脊柱外科杂志,2009,7(3):176-179.
[34] 兑振华. 颈性眩晕的研究概况[J]. 甘肃中医,2009,22(10):72-74.
(收稿日期:2014-03-05)endprint
[11] 刘敏,井月,王琳,等. 彩色多普勒观测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1):67-68.
[12] 王宗江. 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2):90-91.
[13] 曾顺军, 曹淑华. 穴位注射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引起颈性眩晕3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43-44.
[14] 李英. 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273-274.
[15] 黄劲柏. 针刀松解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3):76-77.
[16] 孙云廷,宋新波,王淑玲. 小针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5):1140-1142.
[17] 钟文,胡敏瑶. 针刀治疗颈性眩晕200例临床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24):36-37.
[18] 王体惠,韩德韬. 颈前路重建稳定手术治疗颈性眩晕36例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2010,32(5):26-28.
[19] 李曙明,赵为公,白斌. 个体化减压稳定手术治疗颈性眩晕50例[J].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7):804-805.
[20] 杨俊,周江军,赵敏,等.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1):46-47.
[21] 王京红. 当归补血汤加味并中药蒸敷治疗颈性眩晕29例[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55-56.
[22] 李明英,李易霞. 中药封包大椎穴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3(5):12-13.
[23] 孔林. 中药塌渍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3, 5(10):104-105.
[24] 郭庆新,王树亮,张立喜. 星状神经节组滞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J]. 河北医药,2013,35(16):2479-2480.
[25] 马加燕,张永胜,任永生,等. 星状神经节连续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医学信息,2009,22(11):2458-2459.
[26] 陈有生,王素伟,赖晓敏,等. 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10,10(3):47-49.
[27] 谷婷婷. 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电针+温针灸结合中成药治疗与传统西药疗法的比较[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5):48-50.
[28] 丁喜瑞,古永明. 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8例[J]. 中医外治杂志,2010,19(4):10-11.
[29] 马峥嵘,沈嘉平. 正骨手法结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0,12(6):475-477.
[30] 顾利军. 针灸刺血拔罐、TDP 照射、穴位注射联合眩晕停治疗颈性眩晕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2):146-147.
[31] 余明亮,罗文斓.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31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5):320.
[32] 舒剑锋,范炳华.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医外治杂志,2013,22(1):51-54.
[33] 旭明, 赵智. 颈性眩晕的发病原因及治疗进展[J]. 脊柱外科杂志,2009,7(3):176-179.
[34] 兑振华. 颈性眩晕的研究概况[J]. 甘肃中医,2009,22(10):72-74.
(收稿日期:2014-03-05)endprint
[11] 刘敏,井月,王琳,等. 彩色多普勒观测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1):67-68.
[12] 王宗江. 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2):90-91.
[13] 曾顺军, 曹淑华. 穴位注射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引起颈性眩晕3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43-44.
[14] 李英. 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273-274.
[15] 黄劲柏. 针刀松解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3):76-77.
[16] 孙云廷,宋新波,王淑玲. 小针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5):1140-1142.
[17] 钟文,胡敏瑶. 针刀治疗颈性眩晕200例临床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24):36-37.
[18] 王体惠,韩德韬. 颈前路重建稳定手术治疗颈性眩晕36例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2010,32(5):26-28.
[19] 李曙明,赵为公,白斌. 个体化减压稳定手术治疗颈性眩晕50例[J].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7):804-805.
[20] 杨俊,周江军,赵敏,等.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1):46-47.
[21] 王京红. 当归补血汤加味并中药蒸敷治疗颈性眩晕29例[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55-56.
[22] 李明英,李易霞. 中药封包大椎穴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3(5):12-13.
[23] 孔林. 中药塌渍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3, 5(10):104-105.
[24] 郭庆新,王树亮,张立喜. 星状神经节组滞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J]. 河北医药,2013,35(16):2479-2480.
[25] 马加燕,张永胜,任永生,等. 星状神经节连续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医学信息,2009,22(11):2458-2459.
[26] 陈有生,王素伟,赖晓敏,等. 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10,10(3):47-49.
[27] 谷婷婷. 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电针+温针灸结合中成药治疗与传统西药疗法的比较[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5):48-50.
[28] 丁喜瑞,古永明. 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8例[J]. 中医外治杂志,2010,19(4):10-11.
[29] 马峥嵘,沈嘉平. 正骨手法结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0,12(6):475-477.
[30] 顾利军. 针灸刺血拔罐、TDP 照射、穴位注射联合眩晕停治疗颈性眩晕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2):146-147.
[31] 余明亮,罗文斓.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31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5):320.
[32] 舒剑锋,范炳华.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医外治杂志,2013,22(1):51-54.
[33] 旭明, 赵智. 颈性眩晕的发病原因及治疗进展[J]. 脊柱外科杂志,2009,7(3):176-179.
[34] 兑振华. 颈性眩晕的研究概况[J]. 甘肃中医,2009,22(10):72-74.
(收稿日期:2014-03-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