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4-08-27洪征阮春鑫彭力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21期
关键词:内皮素针灸中药

洪征+++阮春鑫++++彭力

[摘要] 目的 探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4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两组均予针灸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归芎牵正汤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为91.4%和77.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House-Brackmann评分与血浆ET值比较差异不明显,治疗后评分明显升高(P<0.05),血浆ET值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生理状况、医生关系、情感状况和功能状况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有效提高疗效,改善症状,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机制在于能够有效降低血浆内皮素含量。

[关键词] 针灸;中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生后质量;内皮素

[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1-0099-0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的损伤造成面部表情肌的瘫痪,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调查显示,我国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率较高,目前国内城市发病率约40/10万人口,农村28/10万人口[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0%的病例通常在6个月内好转,面神经功能逐步恢复,但部分病例预后不好。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病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有效疗法[2,3]。在药物选择中,西药主要包括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强的松、阿昔洛韦、地巴唑、维生素等,但效果一直不理想[4]。而各种物理治疗后,患者容易复发。手术治疗毕竟是一种有创治疗,难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面瘫”范畴,又称为“口眼歪斜”、“口僻”等症[5]。在中医治疗方法中,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历史悠久,方法众多,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然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相关研究尽管数量很多,但是无统一的疗效优势与机制分析[6]。在中药的发展中,认为周围性面瘫乃为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当前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比较多,其不良反应少,可以减少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发生,治宜祛风化痰、养血活血、通络止痉[7]。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40例,入选标准: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同意参加本研究;年龄在20~60岁,且发病在 30 d之内;无服用激素史,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其他并发症;辨证属于中医风痰阻络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8岁,平均(40.25±2.14)岁;男72例,女68例;病程最短1 d,最长28 d,平均(14.52±3.33)d。左侧面瘫79例,右侧面瘫61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与面瘫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针灸治疗,取穴阳白透鱼腰、太阳、颧修、下关、翳风、曲池、地仓透颊车,均取双侧。患者取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选择一寸-二寸五华佗牌针灸针,进针0.2~0.4寸,手法宜轻,平补平泻;穴位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后取针,每天行针2次。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归芎牵正汤,组方:白附子10 g、僵蚕10 g、羌活10 g、川芎10 g、防风10 g、制南星6 g、甘草6 g、全蝎6 g、当归12 g,水煎取汁约200 mL,每日分2次温服。

两组均持续治疗10 d,同时给予常规西药口服,泼尼松30 mg/d,每天2次,口服;维生素B1 100 mg,每日肌注。

1.3 观察指标

(1)疗效标准:显效:面部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面神经正常支配;有效:面部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面神经支配有所改进;无效:症状和体征、面神经支配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9]。(2)两组治疗前后参照目前国际通行的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来评价面神经功能的变化。(3)血浆内皮素(ET)的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次日清晨空腹抽取2mL肘静脉血,采用酶标仪检测外周血ET水平,检测仪器为美国伯乐Bio-rad公司生产。(4)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治疗后进行生活质量的调查,选择生活质量通用量表(FACT),包括生理状况、医生关系、情感状况和功能状况五个部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13.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1.4%和77.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House-Brackmann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House-Brackmann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治疗后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比较(x±s,分)

2.3 ET值对比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E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上述值均明显下降(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ET值对比(x±s,mmol/L)

2.4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治疗组的生理状况、医生关系、情感状况和功能状况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得分比较(x±s,分)endprint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临床症状主要是急性起病,闭目时有时出现贝尔现象,伴或不伴有泪液外溢、眼睑震颤明显减弱[8]。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主要有神经缺血学说、病毒感染学说和自身免疫学说。病毒感染学说认为潜伏在三叉神经节、膝神经节等处的病毒,在特定条件下可对神经造成损伤。自身免疫学说认为如受凉、疲劳后出现的面瘫,一过性免疫缺陷低下是其重要原因。神经缺血学说认为鼓膜受冷空气的骤然刺激可能引起供应鼓室段面神经的血管出现运动神经反射致病[9]。据统计该病每年给患者带来永久性的面神经功能障碍,不仅带来生理上的不适与痛苦,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10]。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很早,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导致。针灸治疗比较常见,本文所选择的穴位不仅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局部症状,还可以扶助正气、散寒祛邪,同时使气血顺畅、营卫和调,肌肉经筋得以充养[11]。本文治疗组采用的归芎牵正汤是比较经典的方剂,能增强病灶局部微循环的血液量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消除代谢产物的化学性刺激因素,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从组方中分析,白附子入阳明经,功能祛风化痰;全蝎、僵蚕能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并有化痰之功;制南星温化寒痰;当归养血活血化瘀;川芎破血中之滞气[12];羌活、防风辛温发散风寒、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促使麻痹及瘫痪的面肌迅速恢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为91.4%和77.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ouse-Brackmann评分治疗前对比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均明显升高(P<0.05)。

当前研究显示,血管收缩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等造成的微循环障碍均与面神经麻痹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具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肽,ET分泌的增加可使神经内膜低氧或缺氧,导致氧分压下降,血流减慢等,造成严重的预后。ET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理过程同样密切相关[13-14]。本文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E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明显下降,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

生活质量包含复杂的内涵,既有患者的生理、心理、功能等问题,也包括家庭、社会等外界因素[15]。本文治疗组的生理状况、医生关系、情感状况和功能状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有效提高疗效,改善症状,从而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机制在于能够有效降低血浆内皮素含量。

[参考文献]

[1] 俞光岩,顾晓明,蔡志刚. 周围性面瘫[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8-70.

[2] 薛景风,王笑茹,张炎. 面神经局部缺血对面神经核超微结构的影响[J]. 解剖学杂志,2005,28(5):549-551.

[3] 郑枭剑. 周围面神经麻痹138例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37-3735.

[4] 叶明,贾兵,陈张根,等. 内皮素及其受体在家兔体、肺循环中的分布[J]. 中国临床医学,2006,13(2):214-215.

[5] 沙岩,宋延青. 面瘫针灸辨证治疗思路[J]. 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1):32-33.

[6] 宋建新. 贝尔面瘫患者血浆内皮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6(10):535-536.

[7] 贾建平. 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36-337.

[8] 程丑夫,王中林. 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手册[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63-564.

[9] Sachett DL,Richardson WS,Rosenberg W,et al. Evidence 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M]. New York:Churchill livinstone,2007:17-20.

[10] VanSwearingen JM, Brach JS. The Facial Disability Index: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disability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disorders of the facial neuromuscular system[J]. Phys Ther,2006,76(12):1288-1298.

[11] LIANG Fantong,LI Ying. Methodological evaluation on 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world J[J]. Acup-Mox,2013,13(1):3-9.

[12] Kurokawa K,Tanaka E,Yanashita H,et al. Ratios ofnerve eonduction paramete in proximal to distal limbs remain contrast through the second to the eighth decades[J]. Electromygr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2008,38(3):169-176.

[13] 刘秋梅,李钢,甘小莉,等. TDP配合面部穴位按摩和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103例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1011-1012.

[14] 姜迎萍,王德伟,唐述婷. 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5):428-429.

[15] 伊继峰,许聿新,刘永梅,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Periostin检测在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意义[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6):15-17.

(收稿日期:2014-03-25)endprint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临床症状主要是急性起病,闭目时有时出现贝尔现象,伴或不伴有泪液外溢、眼睑震颤明显减弱[8]。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主要有神经缺血学说、病毒感染学说和自身免疫学说。病毒感染学说认为潜伏在三叉神经节、膝神经节等处的病毒,在特定条件下可对神经造成损伤。自身免疫学说认为如受凉、疲劳后出现的面瘫,一过性免疫缺陷低下是其重要原因。神经缺血学说认为鼓膜受冷空气的骤然刺激可能引起供应鼓室段面神经的血管出现运动神经反射致病[9]。据统计该病每年给患者带来永久性的面神经功能障碍,不仅带来生理上的不适与痛苦,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10]。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很早,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导致。针灸治疗比较常见,本文所选择的穴位不仅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局部症状,还可以扶助正气、散寒祛邪,同时使气血顺畅、营卫和调,肌肉经筋得以充养[11]。本文治疗组采用的归芎牵正汤是比较经典的方剂,能增强病灶局部微循环的血液量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消除代谢产物的化学性刺激因素,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从组方中分析,白附子入阳明经,功能祛风化痰;全蝎、僵蚕能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并有化痰之功;制南星温化寒痰;当归养血活血化瘀;川芎破血中之滞气[12];羌活、防风辛温发散风寒、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促使麻痹及瘫痪的面肌迅速恢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为91.4%和77.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ouse-Brackmann评分治疗前对比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均明显升高(P<0.05)。

当前研究显示,血管收缩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等造成的微循环障碍均与面神经麻痹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具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肽,ET分泌的增加可使神经内膜低氧或缺氧,导致氧分压下降,血流减慢等,造成严重的预后。ET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理过程同样密切相关[13-14]。本文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E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明显下降,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

生活质量包含复杂的内涵,既有患者的生理、心理、功能等问题,也包括家庭、社会等外界因素[15]。本文治疗组的生理状况、医生关系、情感状况和功能状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有效提高疗效,改善症状,从而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机制在于能够有效降低血浆内皮素含量。

[参考文献]

[1] 俞光岩,顾晓明,蔡志刚. 周围性面瘫[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8-70.

[2] 薛景风,王笑茹,张炎. 面神经局部缺血对面神经核超微结构的影响[J]. 解剖学杂志,2005,28(5):549-551.

[3] 郑枭剑. 周围面神经麻痹138例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37-3735.

[4] 叶明,贾兵,陈张根,等. 内皮素及其受体在家兔体、肺循环中的分布[J]. 中国临床医学,2006,13(2):214-215.

[5] 沙岩,宋延青. 面瘫针灸辨证治疗思路[J]. 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1):32-33.

[6] 宋建新. 贝尔面瘫患者血浆内皮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6(10):535-536.

[7] 贾建平. 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36-337.

[8] 程丑夫,王中林. 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手册[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63-564.

[9] Sachett DL,Richardson WS,Rosenberg W,et al. Evidence 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M]. New York:Churchill livinstone,2007:17-20.

[10] VanSwearingen JM, Brach JS. The Facial Disability Index: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disability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disorders of the facial neuromuscular system[J]. Phys Ther,2006,76(12):1288-1298.

[11] LIANG Fantong,LI Ying. Methodological evaluation on 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world J[J]. Acup-Mox,2013,13(1):3-9.

[12] Kurokawa K,Tanaka E,Yanashita H,et al. Ratios ofnerve eonduction paramete in proximal to distal limbs remain contrast through the second to the eighth decades[J]. Electromygr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2008,38(3):169-176.

[13] 刘秋梅,李钢,甘小莉,等. TDP配合面部穴位按摩和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103例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1011-1012.

[14] 姜迎萍,王德伟,唐述婷. 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5):428-429.

[15] 伊继峰,许聿新,刘永梅,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Periostin检测在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意义[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6):15-17.

(收稿日期:2014-03-25)endprint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临床症状主要是急性起病,闭目时有时出现贝尔现象,伴或不伴有泪液外溢、眼睑震颤明显减弱[8]。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主要有神经缺血学说、病毒感染学说和自身免疫学说。病毒感染学说认为潜伏在三叉神经节、膝神经节等处的病毒,在特定条件下可对神经造成损伤。自身免疫学说认为如受凉、疲劳后出现的面瘫,一过性免疫缺陷低下是其重要原因。神经缺血学说认为鼓膜受冷空气的骤然刺激可能引起供应鼓室段面神经的血管出现运动神经反射致病[9]。据统计该病每年给患者带来永久性的面神经功能障碍,不仅带来生理上的不适与痛苦,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10]。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很早,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导致。针灸治疗比较常见,本文所选择的穴位不仅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局部症状,还可以扶助正气、散寒祛邪,同时使气血顺畅、营卫和调,肌肉经筋得以充养[11]。本文治疗组采用的归芎牵正汤是比较经典的方剂,能增强病灶局部微循环的血液量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消除代谢产物的化学性刺激因素,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从组方中分析,白附子入阳明经,功能祛风化痰;全蝎、僵蚕能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并有化痰之功;制南星温化寒痰;当归养血活血化瘀;川芎破血中之滞气[12];羌活、防风辛温发散风寒、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促使麻痹及瘫痪的面肌迅速恢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为91.4%和77.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ouse-Brackmann评分治疗前对比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均明显升高(P<0.05)。

当前研究显示,血管收缩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等造成的微循环障碍均与面神经麻痹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具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肽,ET分泌的增加可使神经内膜低氧或缺氧,导致氧分压下降,血流减慢等,造成严重的预后。ET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理过程同样密切相关[13-14]。本文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E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明显下降,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

生活质量包含复杂的内涵,既有患者的生理、心理、功能等问题,也包括家庭、社会等外界因素[15]。本文治疗组的生理状况、医生关系、情感状况和功能状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有效提高疗效,改善症状,从而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机制在于能够有效降低血浆内皮素含量。

[参考文献]

[1] 俞光岩,顾晓明,蔡志刚. 周围性面瘫[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8-70.

[2] 薛景风,王笑茹,张炎. 面神经局部缺血对面神经核超微结构的影响[J]. 解剖学杂志,2005,28(5):549-551.

[3] 郑枭剑. 周围面神经麻痹138例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37-3735.

[4] 叶明,贾兵,陈张根,等. 内皮素及其受体在家兔体、肺循环中的分布[J]. 中国临床医学,2006,13(2):214-215.

[5] 沙岩,宋延青. 面瘫针灸辨证治疗思路[J]. 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1):32-33.

[6] 宋建新. 贝尔面瘫患者血浆内皮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6(10):535-536.

[7] 贾建平. 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36-337.

[8] 程丑夫,王中林. 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手册[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63-564.

[9] Sachett DL,Richardson WS,Rosenberg W,et al. Evidence 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M]. New York:Churchill livinstone,2007:17-20.

[10] VanSwearingen JM, Brach JS. The Facial Disability Index: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disability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disorders of the facial neuromuscular system[J]. Phys Ther,2006,76(12):1288-1298.

[11] LIANG Fantong,LI Ying. Methodological evaluation on 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world J[J]. Acup-Mox,2013,13(1):3-9.

[12] Kurokawa K,Tanaka E,Yanashita H,et al. Ratios ofnerve eonduction paramete in proximal to distal limbs remain contrast through the second to the eighth decades[J]. Electromygr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2008,38(3):169-176.

[13] 刘秋梅,李钢,甘小莉,等. TDP配合面部穴位按摩和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103例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1011-1012.

[14] 姜迎萍,王德伟,唐述婷. 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5):428-429.

[15] 伊继峰,许聿新,刘永梅,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Periostin检测在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意义[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6):15-17.

(收稿日期:2014-03-25)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皮素针灸中药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内皮素-1对牙周膜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及白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和肽素与大内皮素-1及N末端脑钠肽对心力衰竭的预后价值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