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表演的未来

2014-08-27卡林·温克尔萨瑟

演艺科技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化区音乐厅剧场

卡林·温克尔萨瑟

2014年6月,第四届国际剧场工程及建筑会议在英国伦敦举办。笔者作为会议的发言嘉宾参加了此次大会,在此记录此行的所见所感。

当前的技术研发和建筑趋势是什么?它们如何为歌剧、剧场、音乐和大型演出活动的文化产品提供最好的支持,并使之更富有创作灵感?此次大会秉承已故发起人理查德·布雷特(Richard Brett)的构想,让剧场精英、工程师和建筑师齐聚一堂,共同寻求“如何才能阻止剧场粗制滥造”的秘方。众多顾问、工程师、建筑师、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展示了他们的设计理念和项目,包括已经落成的和尚在构思中的作品。

“大胆”

本次会议邀请了前卫作曲家托德·马丘弗(Tod Machover)作为特邀演讲人。此举可见编委会用心良苦:剧场工程师和建筑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建筑的功能,还需要考虑艺术家和用户的需求及兴趣。

托德被他的同事评价为“最令人兴奋的作曲家”。他展示的艺术表达形式均打破了传统界限,需要新的剧场和技术设备来实现。他展示自己最近的创意作品,并阐述了他对艺术与空间的关系和未来艺术的看法。“空间交响曲”是他对未来场馆的完美期待。他认为来自全球不同空间的各种乐器同时服务于艺术家们的创意,并组成一个“空间联网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全球的观众可以同时观看,并参与表演。他呼吁专家们“让大胆的想法呼之即出”,并鼓励他们设计离奇的场馆。

前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部负责人、英国知名记者约翰·图萨(John Tusa)在总结本次会议时用了“挑衅”两个字。他批判那些宏伟、空洞的建筑一直未曾被充分利用,不过是被搁置在发展中城市的“某个地方”或“不知名的地方”,如同一座“虚荣的庙宇”罢了。一幢新的建筑,应该脱颖而出,还是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约翰的意思很明确,他更青睐于文化的多样性。

如果在某个地方修建一座多功能厅,而此处却与当地居民没有有机的联系,那么这座场馆就不合时宜。哪些建筑与它们的功能相匹配?是否符合那个时代的要求?我们这个时代和本世纪的建筑是否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请再也不要把剧场设计成马蹄状或鞋盒状了”,他呼吁道,“20世纪的辉煌也是21世纪的问题”。“分散建筑与集中建筑”——最理想的表现形式还有待商榷,不过“大不等于更优越”!本世纪所修建的表演空间是否合适,需要综合考虑场地和群众的感觉、空间的体量以及使用目的。

他的“挑衅”是这三天集中会议的完美开端:人·场馆·技术。

国际文化及建筑

什么是文化区?文化区应如何改进或修建以应对居民的需求和兴趣?在以“新文化区”为主题的会议中,发言人介绍并讨论了不同的方法。展现了伦敦南岸一系列的建筑是如何成为“文化区”的。改造后的皇家节日音乐厅(参见本刊2014年第7期《英国剧场设计与运营——访英随感》一文)将其敞口对外,并修建了一座新的通道通往伦敦南岸的中心、泰特现代艺术馆和伦敦眼,整个区域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区。

在一些地区,单个项目的建设步伐已经远超当地文化发展的步伐,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区的代表为听众带来了不同地域的特色和呈现出的新问题。在西九龙(香港)和迪拜(阿联酋),新的文化区与强制性的总体规划有一定的矛盾。香港的人口在急剧增长,新居民来自中国内地、本港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各个角落。人们如何保留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又能提供具有普遍性的当地文化?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文化中心的目的又是什么?在中东,越来越多的人对歌剧充满了热情。在中国,近代涌现了大量西式剧场建筑,流行了几个世纪的中国式“茶园剧场”(舞台位于观众席的三面环绕)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的、高科技的“德国”镜框式舞台。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国家近五十年来,在继承莎士比亚传统的同时,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带“伸出式舞台”的剧场开始再次盛行。“伸出式舞台”拉近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几个世纪以来,音乐是怎样演化的?哪种建筑最适合哪种音乐?在“未来音乐厅”的会议中,演讲者展示了在一个变化的文化环境中,大量形态各异的音乐厅开始回应现代音乐的需求。电声古典音乐通常要求扩声器,而传统音乐要求自然声环境。现代音乐厅应该吸引年轻一代的听众,因此,应该适合流行音乐的演出。在最近翻新的古尔班基安基金会中心(Gulbenkian Foundation)、挪威的文化中心(Kulturkvartet)、以及墨尔本音乐厅(Hamer Hall),演讲者将空间、音乐和观众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声学领域的先进技术,使得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建筑结构灵活多变。这为音乐厅未来的多功能可使用性提供了基础。

文化门槛

观演建筑如何吸引新的观众?在以工业区为主导的区域,建筑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如何引导大众的文化生活?新兴的艺术家们发现,要为他们的作品找到经济上可以承受的展示空间,越来越困难了。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作品)突破入场的门槛?办法之一是低技术投入改造,二次利用现有建筑。在印度,艺术家把自家大院整理成一个剧场,而大院本身又是演出的一部分。圆形屋可以用来演出没有楼层内容的剧目。其中一个例子展示了一间玻璃屋,由机械厂房改造而来。改造后的剧场没有舞台,也没有用于观众和演员的固定配置。在考虑新的建筑类型时,可持续性也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因素。预算较低的场馆,可以借鉴当代多用途剧场或将仓库改造成剧场的做法。在实际操作时,要考虑可进入性。剧场对残疾人的可进入性——不管是作为造访者还是雇员——都不满足联合国公约包容性的要求,尽管大部分国家都签署了联合国公约。这种要求并不是要把残疾人安排在第一排。他们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设施配置,相反,一个常规的坐席就够了。残疾人意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积极的培训课程中都会涉及这个方面。这可以帮助非残疾人和残疾人之间有共同语言,这也是场馆改进后互相包容的必要基础。

技术

剧场建设的很多经典对话都提到固定场馆和临时演出的新技术。此次,剧场和歌剧院的控制系统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本届会议再次凸显了它的价值。剧场需要什么样的自动化系统?复杂的台下机械系统是否物有所值?自动化系统是如何改变剧场工作状态的?从近期的项目案例和讨论中发现,并不是每个技术人员都那么渴望自动化,这点也许大会中德国的听众更感同身受。台下舞台机械系统采用先进技术无可厚非。然而,是否每个剧院都要配备这套设备,还有待商榷。因为高昂的安装维护费用确实是不容忽视的实际问题。艺术应该追随技术的脚步,还是适可而止?

“表演就是剧场”,这个问题似乎并不会困扰工程师和建筑师。这是太阳马戏团和其他知名精彩秀场表演公司的会议主题。部分场馆是专门为某场秀而设计的(如澳门的“水舞间”)。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能产生叹为观止的效果。演员能飞行相当长的距离,舞台上空的布景也能平滑、快速地移动。

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本届会议的主题,但在介绍的项目中或多或少地有所提及,并主要体现在节能技术上(如LED灯)。

未来

如某会议的结束语所言,“未来歌剧院”会以不同的种类和形式存在。Salle Modulable公司的项目为听众展示了歌剧院与未来对话的一种形式:设计一个可以接收“在线作曲家”的观众厅,这为表演形式提供了新的灵感。在阿曼(Oman),通过设计一个可以完全敞开的观众厅和舞台,或者将其转换为音乐厅,实现了与未来的“对话”。

“未来的20种思考”——会议结束前,小组成员收集了会议期间的各种想法,并与与会成员讨论。关于未来场馆的建设,可供思考的内容颇多,笔者有幸收集并整理这部分内容。

场馆

☆ 修建吸引人的空间;

☆ 歌剧院:为21世纪创造新的空间;

☆ 音乐厅:听取当代作曲家的意见;

☆ 新的文化区:回到人群中去;

☆ 对现有建筑的二次利用:与观众和社区的互动;

☆ 当代剧场:考虑财务和文化影响。

☆ 改善入口通道,为残疾观众和工作人员着想;

☆ 改善演员的剧场门槛问题:小建筑,易维护;

☆ 考虑灯光和音响质量对情绪的影响;

☆ 社交媒体:与观众互动;

☆ 考虑行为对空间的影响。

技术

☆ 设备应服务于艺术!

☆ 表演的实时数据?

☆ 声场增强:在这儿呢——习惯了吗?

☆ 大数据:反映分项和竞争;

☆ 台下机械:反映实际的使用情况;

☆ 飞行系统:考虑实际应用情况,并平衡预算;

☆ 大型演出和相关技术:是否更大了?更好了?

(编辑 张 翔)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区音乐厅剧场
小鹏G9成都车展全国首秀 重磅发布Xopera小鹏音乐厅
东汉洛阳城南:中国古代第一个都城文化区的形成
欢乐剧场
Foro Boca音乐厅
迪士尼音乐厅
汉堡音乐厅漏水
论《日出》的剧场性
两湖文学:作为整体感觉文化区
东汉时期汝南文化区形成原因初探
秦腔社会文化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