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比较优势 建设人才“首选城市”

2014-08-27程华国

唯实 2014年8期
关键词:高技能苏州人才

程华国

一、苏州人才工作面临新挑战

苏州历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市人才队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连续多年保持15%以上的增速,总体显示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人才储备初具规模,各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全省前列,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的作用逐步显现。2013年,苏州新增人才16万人,其中引进高层次人才突破1万人,引进海外留学回国人员1871人,新增外国专家722人;全年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4.1万人,其中新培养技师、高级技师4900人。至2013年末,全市人才总量累计为194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数量累计为12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累计为123万人;苏州高技能人才总量累计为43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1%,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突破60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总数累计达到141人,连续7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累计入选国家“外专千人计划”外籍专家累计2人,待批8人。2013年,苏州连续第3年入选“中国十大引智强市”和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城市”。

苏州虽然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高层次人才比重、人才政策环境、技能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是:

人才总量处于领先地位,但高层次人才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按照省现行人才统计口径(即人才总量为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在职人员,高层次人才为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以上职称的在职人员),与周边城市比较,苏州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增长率居全省首位,但高层次人才数量、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比例和每万人占有人才数量,相比南京、无锡还有差距。目前,苏州高层次人才数量和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比例均只有南京的50%左右,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比例只有无锡的58%,每万人拥有人才数量比南京低9%。

人才生活环境指标看好,但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苏州曾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引进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具有引进外籍人才的先发优势,但随着全国各地人才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苏州人才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如无锡市制定出台的“东方硅谷”一系列人才新政策,其中规定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或“引进国外智力示范村(社区)”称号单位,分别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对引进的外国专家执行项目期间,按1:2进行经费匹配。再从国家外国专家局2011年起举办的“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来看,苏州已连续3年成为全国引才十强城市之一。2013年,在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四大评选标准中,苏州生活环境得分位居全国引才十强城市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而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则位居第十。在全国引才十强城市中,苏州虽然生活环境指标看好,但外籍人才在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薪酬待遇、升迁发展机会方面还有待改善。苏州曾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引进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具有引进外籍人才的先发优势,但随着全国各地人才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苏州人才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

重视专家型人才共识广泛形成,但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苏州在人才开发方面,对博士、硕士、技术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十分重视,高层次人才对苏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对技能人才的重视也已有了良好的开端,2014年市政府举办的“首届技能英才周”就是对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但在社会导向、政策扶持、培育体系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在注重开发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应更加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形成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技能人才队伍。

产业创新人才有效集聚,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全市产业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重超过80%,基本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层次分明、稳定高效的人才梯次配置。但苏州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偏少,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为3.89万人,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2.18%,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不相匹配。

二、苏州人才工作的新思路

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苏州把人才工作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整合资源,积极打造平台、培育特色、构筑品牌,加速增创与国内外其他城市人才竞争与发展的比较新优势,努力建设人才“首选城市”。

增创“人才优先发展”新优势,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积极顺应苏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按照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要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一是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人才就是抓长远”的理念,坚持高端引领,突出以用为本,强化绩效导向,扎实推进“1010工程”和“姑苏人才计划”、“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姑苏高技能人才计划”、“海鸥计划”、“鲲鹏计划”的实施,2014年,全年开发引进、培养新增人才16万人,引进海外人才1200人;全市全年新增高层次人才1万人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累计达到14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达到600人以上,继续保持苏州人才工作在全省和全国的领先地位。二是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根据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紧扣进一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延伸完善纳米新材料、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软件和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打造一批位居全省乃至全国行业首位的新兴产业特色基地、特色集群的要求,在人才总量领先的基础上,加速高端人才资源引进和培养,通过制定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以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来集聚各类人才资源。通过加快实现人才积聚高端化和人才结构的最优化,进而以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布局,全面提升人才对于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同时,要重视社会科学类人才特别是社会工作人才的开发和引进,提高在人才总量中的比重,以促进苏州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三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产业结构升级的投资重点需从物质资本转向人力资本,在培养、引进和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中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其中包括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经费、推介引进经费、生活安置经费、工资福利待遇、科研资助经费、专利申报经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经费、政府奖励经费和股权激励等。在对人力资本投入的资金渠道上,进一步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专项基金,每年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实行风险投资,建立和利用风险创业投资公司参与政府育才引智项目的投入;建立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实施科技与金融结合方案,优化科技企业融资环境,将科技、金融资源向新兴产业倾斜,并实行贴息贷款的办法,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资本支持,从而形成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回报的黄金资本链。四是人才政策优先创新。要加大人才政策的创新力度,由过去注重提高工资福利待遇,转变为健全科研资助、成果转化资金配套、专利分红、股权激励、工资福利、企业年金等全方位的政策体系。同时,通过建立国家级省级产业园载体,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改善苏州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给予引进人才更优的就业创业扶持、薪酬待遇和升迁发展机会。从而积极打造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海内外行业协会及人才中介组织为支撑、国际国内人才市场为平台,多方力量整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全新格局,始终保持人才资源集聚优势和开发优势。endprint

增创“双高人才建设”新优势,进一步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是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高技能人才则是支撑产业的直接资源。要围绕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两大重点,突出高端引领,努力从科技领军人才到一线技术工人多个层面,加速各类优质人才资源引进和人才资源结构调整,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为苏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全方位提供人才保障。一是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强化政府引导,探索积极务实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激励模式,研究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资助和补贴政策,进一步增强苏州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指导和汇聚各类人才、资金、技术、项目向企业流动和集聚,并更加注重做好本土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培养选拔,以进一步增加高层次人才在人才总量中的比重。二是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及相关政策,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责任制和专项资金的科学使用机制,加快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中端配套人才,加大对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培育的扶持力度。积极打造培养、选拔和引进高技能人才新平台、新品牌,进一步办好集“苏州技能状元大赛”、“校企合作对接”等内容为一体的“苏州技能英才周”和“苏州技能状元大赛”,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工作地位,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技能人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探索造就复合型人才。主动顺应重点、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全国率先探索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两大评价体系的贯通路径,创新建立专业技术职称证书与高技能等级证书“双证”制度,双向实施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和高技能人才考评,推进全市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形成培养造就复合型人才的苏州模式。

增创“人才载体建设”新优势,进一步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在全市拥有11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16个国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引才聚才的载体建设,充分发挥载体引进、吸纳、集聚和使用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积极作用。一是加强科技创业园区建设。在制定实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特别注重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留学生创业园,积极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人力资本优先发展积累机制,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拥有更加宽广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二是加强科研院所建设。加快发展科研院所,建设国家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公共平台;鼓励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到经国家批准规划的经济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特别是产学研一体化的机构,共建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转移或转化中心。三是加强研发机构建设。重点加快发展高新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工程研发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直接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和成果转化。2014年,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点增至280家以上。四是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重点加快发展创新创业孵化器的建设,给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孵化科技企业和科研成果的场所,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挥得好。五是加强海外合作组织建设。充分利用人才工作海外合作组织成员单位、海外人才、项目资源优势,全面延伸海内外招才引智的渠道和平台,为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引进营造环境、拓展渠道、整合资源,广泛集聚与苏州产业发展布局相契合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项目,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项目的实际签约率和落户率。六是加强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作为苏州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十二五”重点项目之一的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规划面积23万平方米,总投资43亿元。要实施以“一园多区”的建园模式,即以苏州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为主核心区,常熟市、昆山市、吴江区等集聚区为分园区,加快建设成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

增创“人才服务环境”新优势,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要将政策引才、载体聚才、资本助才、环境留才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人才发展的响应式、全过程、人性化服务,才能真正为人才发展营造一流的人才服务环境。一是精心打造人才服务品牌。在市人才办的统筹协调下,进一步举办好“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赢在苏州”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和“苏州技能英才周”等活动,积极实施海外人才引进“海鸥计划”、“鲲鹏计划”、“创业工场”,组织实施“校园引才引智”计划,充分发挥苏州人才品牌效应。二是深化完善人才服务模式。要积极主动亮出“中国苏州”这张国际知名度较高的城市名片,有效利用苏州“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城市”的影响力,充分发挥苏州组团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优势,以苏州中心城市为龙头联合县级市,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人才竞争国际化中抢占先机、展示实力、体现优势,为海外人才提供贴近、贴身的服务。要以“百人智库”建设为抓手,录入文化、教育、卫生、广电等行业顶尖人才,强化现有人才资源的激励和跟踪服务。三是不断优化人才生活环境。落实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待遇,及时协调解决引进人才出入境、医疗、社保、住房、子女入学等生活困难和问题,让他们安心创新、成功创业。

(作者系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责任编辑:黄 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技能苏州人才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盐城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高技能人才工作实践与探索
浅议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