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做强泰州工业经济的必然选择
2014-08-27杨杰
杨杰
2013年,泰州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9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149亿元、利税1022亿元、利润605亿元,分别增长12.8%、18%、19.1%和16.2%。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8.5%,机电产业实现销售、利税、利润分别为2436亿元、293亿元、173亿元,船舶产业造船完工量527.7万载重吨、新承订单1365.8万载重吨、手持订单2153.2万载重吨,分别占全省的43.5%、48.7%和39.5%。全市销售收入过50亿元、100亿元企业分别达到25家和6家。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395.09点,居全省前列。
一、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是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是广大企业应对严峻复杂经济环境、顺应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必然选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需求萎缩,美国推行再工业化,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受挫。同时,新能源、环保、生物、信息技术等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市场红利、国际化红利不断削减,要素制约、节能环保、成本上升等各种压力快速叠加。“三驾马车”驱动减速,中速增长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发展速度放缓,盈利能力下降,停产倒闭增多,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步履维艰。中国要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企业要想实现更好发展,就必须积极顺应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阶段的变迁,主动承受转型“阵痛”,加快升级步伐,把握发展先机。不想转型、不会升级的企业没有未来。
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是泰州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2013年,泰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917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8:52.4:40.8,非农就业比重为80%,城市化率为59%,已基本达到世界通行的工业化后期指标值。但从产业升级所依赖的创造能力与机制来看,泰州201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15%,与发达国家3%以上的一般水平有很大差距;技术进步方式上,引进消化多,自主创新少,高精尖、名特优等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因此,用创新驱动、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工业化后期标准来衡量,泰州差距很大。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工业内部结构将发生剧烈转变,产业将从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向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制造业为主导转变,产品将由生产资料为主向消费资料为主转变。这一阶段是产业结构快速变化的重要时期,矛盾将主要集中在研发设计、品牌培育、营销体系、供应链管理、专业化分工等关键环节的滞后上。企业必须改变“路径依赖”和“低端锁定”,加快从价值链的底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追求低消耗、高产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式。
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是发挥工业经济的主体作用、争创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迫切需要。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泰州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和泰州市的《实施意见》,对今后五年泰州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明确提出了要求。工业强市是泰州一直秉承的发展战略,工业经济的转型将带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同步转型。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承办人”。必须努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规模效益高、品牌质量好、发展潜力大的“行业龙头”、“标杆企业”、“单打冠军”,为泰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样板”和强劲动力。
二、推进泰州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举措
更加注重以现代产业体系引领企业转型升级。目前,泰州正在着力打造以装备制造业及三大新兴产业和一批优势产品集群为主体的“1+3+N”产业体系,全面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五年规划,推进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双百”工程和千企升级百企示范工程,着力培育形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四大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一批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确立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发展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努力把泰州打造成先进的制造业基地、世界新兴船舶制造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这为泰州市企业转型升级明晰了方向。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遴选培育的125家转型升级示范企业,要制订和完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五年升级计划,选择好企业发展方向、转型路径和行动计划。要围绕新兴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抓转型,围绕传统产业高新化、品牌化、集约化抓转型,围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抓转型,推进企业向现代型、集约型、高附加值型转变。
更加注重以增强创新能力引领企业转型升级。企业要转型,就必须更加重视创新,更加依靠创新,更多投入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企业院校行”活动,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合作,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组建市场化、多形式、多层次的产学研紧密联合体,高质量实施一批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加大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研发平台,吸引集聚行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端技术开发团队。有条件的企业要到海外并购科技型企业或建立研发机构,就地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到201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本土大中型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全覆盖”,拥有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00家以上。加强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在装备改造、工艺改进、产品提高和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尤其要加快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和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继续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品牌战略。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自主研发,主持或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培育一批扎根本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企业。加强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鼓励引导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市场化机制为主集聚资源开展攻关。加大本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新产品在泰州的推广应用。在全省率先实现规模以上企业拥有专利“全覆盖”。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鼓励和引导企业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到市场营销全过程、全方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和鼓励重点企业率先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物联网关键传感器件、装备、系统和服务。推进“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示范(试验)区创建。endprint
更加注重以优化企业结构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认真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尤其要在八个重点产业链和八个重点产业领域培育壮大一批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以此确立泰州重点产业的优势和影响力。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央企和大型民企来泰州设立生产、研发和营销基地,加大企业上市步伐,大力培植一批年营业收入超50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同业对标”活动,引导各类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确立学习标杆,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标杆式”企业,打造一批行业“小巨人”和产品市场“单打冠军”。壮大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示范企业中,选择一批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文化理念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中小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努力把它们打造成全市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种子选手”。
更加注重以绿色低碳发展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提升重点耗能企业能效。重点耗能企业要建立健全节能管理体系,强化能源计量、统计。加强能源审计和用能设备检测,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促进重点企业能效水平大幅度提高。推进节能技术改造。突出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大力实施一批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改造项目,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行政准入、强制淘汰等手段,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加大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依法有序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危及安全生产的“两高”、“五小”企业,以及技术落后的设备、工艺和产品,引导企业主动和提前淘汰落后产能及低端产品制造能力。
更加注重以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引领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家在转型升级中的位置和重要性无可替代。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家素质,定期组织他们到高等院校培养深造,到现代大企业挂职锻炼,到世界知名公司学习考察,领悟国际型企业家的成功经验,促进他们从感性向理性、从眼前向长远、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打造出一批懂管理、善经营、会创新、敢竞争的新型企业家。要引导企业家们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把人才和创新放在核心位置,努力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层次,凝聚发展合力,打造“百年企业”。
(作者系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