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雅如荷的“和美学者”
2014-08-27徐虹
徐虹
盛新凤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墙上有三幅荷,那红粉的荷花穿插在肆意铺展的翠叶间,摇曳着独特的风韵,弥漫着明净与幽深。引领着我们学员一路走来的师傅盛新凤不正是如这荷的女子么?那气定神闲的雅致,是云淡风轻的飘逸,是耐人寻味的质朴,是不计较沉浮得失的宁静。师傅痴迷于和美语文的研究,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在淡雅如荷的师傅身边处久了,心头的浮躁也渐渐平息,似乎那几支荷悄然开在了我们每位学员的心里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荷的清雅、洒脱,还领悟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追求。
成为工作室学员之前,我对师傅研究的“和美语文”早有耳闻。进入工作室,我认真拜读了师傅所著的《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盛新凤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盛新凤讲语文》等书,渐渐地对“和美语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和美语文”以“融通”为关键词构建起理念体系,提出了雅俗共赏的优课观,显隐结合的学习观,主客相生的师生观,言意相谐的性质观,并建构了“寻点—拉线—丰枝—画圆”的程序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采用“内外融通、读写融通、讲练融通”的教学策略,找到最佳融通点,把课内和课外,阅读和写作,讲授与训练巧妙融通起来,使两极要素不断转换、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以达到“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绿色生态课堂境界。
在教育教学上,师傅追求“和美”。在引领我们学员时,师傅同样是以“和美”的思想在教导我们。她经常说:“你们不仅仅要了解‘和美,还要关注更多的教学风格。你们可以博采众长,并融合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因为‘和美的内蕴之一就是‘和而不同。”师傅就是这样以一种“和美”的思想给予我们学员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我们在语文这片天地里自由地驰骋,快乐地翱翔。
记得2011年6月16日,我尝试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的教学。上完课后,师傅给予了评价:“教学构思新颖独特,但上课时人要在课中,找到课的感觉。”师傅的话中有鼓励也有要求,既给了我继续磨课的信心,又指引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以前,我也常听师傅说:“作为一名教师创造课境很重要。一堂好课应该是人课合一,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达到人与课的‘和美。”
那“和美课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一直以来,我只是觉得这应该是课的最高境界,大概和武侠小说中描绘的武术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师傅对我的课做出点评后,我努力尝试着想进入这种课境,但总觉得遥不可及。虽然在师傅的著作中对“人课合一”从理论上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自己要融入课文,融入课堂,达到人、文、课的自然和谐;同时,教师还要亲近、宽容地走向学生,组好课堂上的“场”,让主体和客体融合在一起,让师生之交变得“美”。但理论毕竟是理论,与实践总隔着一段距离,如何将书本上学到的付诸实践呢?工作室的学习活动让我有幸亲历了师傅磨课的过程,才知道原来“人课合一”不光是课堂上下功夫。
《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不仅篇幅长,还很难教学。师傅毅然向高难度挑战。
2012年2月16日21:50,我收到了师傅发来的短信:明天上午在605班试教《跨越百年的美丽》,有空过来听一下。
第二天听课后心头怦然一震!这篇课文还可以这样教啊!可是,师傅并不满意,她觉得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兴趣还不够浓厚,学习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于是,对第一稿进行了调整,又开始了第二稿的尝试……
当我再次聆听师傅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后,又觉眼前一亮,心中不禁感慨:每次听师傅的课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啊!在师傅自身的高要求下,一堂好课又出炉了。这次磨课过程,我看到了教学中的师傅:课前充分准备,大量阅读关于居里夫人的资料;课中不断磨砺,精益求精;课后及时记录下教后感,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
原来,要创造“和美”的课境,课前、课中、课后都得下足功夫。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师傅的很多课例,如《半截蜡烛》《三个忠告》《青海高原一株柳》《最想做的事》……都让我领略了“课境的和美”,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和美语文”的内涵。
在与师傅的深度接触中,我觉得最初在书中对“人课合一”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真正的“人课合一” 是师傅以其人格魅力的“和美”造就的,应如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写给师傅的信中所说的那样:“风格即人,文如其人,课亦如人。”
本栏责任编辑 汤金娥
E-mail:jxjyjxzt@126.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