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取向
2014-08-27李永发田秀华
李永发+田秀华
一当前关注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大学教学是人类所特有的一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其主要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学校生存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影响教学质量主要因素是课堂教学,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教学模式,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然而,当前高校课堂普遍存在应到学生比例偏少、师生上课情绪低落的现象。2013年10月28日,新疆石河子大学制作并在一教学楼大厅荧幕上循环播放了一部《课堂情况播报》视频,记录大学生各种课堂陋习:睡觉的、玩手机的、吃零食的、绣十字绣的。这段视频,引起大量的围观和相关媒体跟踪报道,足以说明当下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已经引发多方共鸣。当然,课堂教学质量欠佳原因很多,但不可否认,一个重要的直接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模式不合理。将学生拉回课堂,必需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具有吸引力的价值。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回答了课堂教学活动能否为学生创造价值,创造了怎样的价值,以及怎么样创造价值的问题。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随着知识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正在发生改变[1]。互联网的普及和4G时代的到来,深深的影响大学人才培养活动,探索信息网络时代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取向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二信息网络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影响
信息网络技术颠覆了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一方面升级了大学教学的基础实施,创造融合信息网络技术的新的教学情境,改变了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第一,信息网络技术为教学提供前所未有的海量资源和内容呈现方式。大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教学资源。“老师教的,网上都有”,一些学生如此感慨,暂且不讨论此话是否有失偏颇,但是反映了互联网是大学生可便捷使用的知识库,冲击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互联网公司百度为例,百度提供网页、视频、新闻、地图、图片等搜索服务,提供文库、百科、知道等社区服务,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一些大学生通过学习、模仿网络课件、视频获得过硬的技能,如中国达人秀第二季冠军卓君街舞动作是模仿视频自学而成的。当然,大学生从海量信息中,过滤掉冗余信息、垃圾信息和有毒信息,寻找到合适信息,并将碎片化信息创造性的整合成完整的知识链条和网络,绝非易事。教师知识深度、广度和经验,一般能够更快的、更有效的启发大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并突出重点难点,构建与解构知识网络。第二,信息网络技术为合作学习、协同学习提供了可能与便利。互联网解除了传统教学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师生,生生之间能够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沟通,更好的促进协同学习。第三,信息网络技术弱化了教师的权威性,同时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潜能。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重要通道,与教师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信息知识来源传统时代不同,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信息知识传播功能被弱化,权威性受到挑战,信息知识跷跷板两端的师生将趋于民主、平衡。
另一方面,信息网络技术也为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第一,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信息网络依赖症。不少教师上课之前习惯性在信息网络上收集资料,或许未经系统的消化与整合,就带到课堂上,更有甚者,课堂上花大量时间传播学生业已知晓的媒体事件,缺乏知识深度,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能。相当程度的大学生,忽视了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更有学生坦言“能百度的,还需要教吗?”。殊不知,一个人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办法、技巧去探索未知、未掌握的知识、技能。有的大学生平时完成学习任务靠“百度”,考试时也想用“百度”蒙混过关,荒废了学业,致使大学毕业后的工作颇费周折。第二,电子产品成为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散的重要诱因。学生上课上网,玩手机。手机不离手,电脑随身背。2013年9月,荆楚网一则讯息显示超7成大学生上课手机听歌玩游戏。2013年11月,楚天都市报报道了武汉两高校倡议并推出无手机课堂的新规,无独有偶,中新网镇江发布讯息,江苏大学课堂上推广“手机暂存袋”,试图在课堂上实现“人与手机分离”,两则信息都表明课堂上“低头族”现象严重性,到了必须采用非常手段来摆脱的时刻。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框架
一般认为乔以斯(B.Joyce)和威尔(M.Weil)开创了教学模式(Models of Teaching)的研究。乔以斯和威尔(1986)认为一个教学模式就是用于指导课堂教学或其它场合教学的一个计划或范型(a plan or pattern)[2]。何克抗(1997)将教学模式定义为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3]。因此,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描述基于一定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影响课堂教学的诸多要素及相互间的稳定联系(参见图1),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系统和教学评价三个大的模块。第一个模块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设的教学活动结果和规格描述,反映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学校定位、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靶心。没有教学目标或不管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很难获得满意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规格要求,不能通过相应成绩考核,将影响到能否正常毕业。但是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有约束力,对教师也应该有约束力。学生能否达成教学目标要求,反映教师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的水平,理所当然的应成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尺度,这一点很多教师可能不以为然。“学不好都是学生的事”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学生学不好,教师和学校都应该有所担当。第二个模块是教学目标的实现系统。它包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四个元素: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主体是职业教师,但是高校课堂将会大量出现企业界、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管理者、技术专家和官员等。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主体和中心。学生在网络信息技术大潮下,乐于接触、感知、学习和使用新技术。教学资源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支持教学活动展开的各种条件,包括教学场所、图书馆、教具、教育技术等。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学过程指为完成教学目标,各种教学活动在时间上的有序组合。教学活动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师生的认知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同样还涉及到教学资源条件。第三个模块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评价标准,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过程与结果的价值评价活动。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和学校。完整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实行“教评分离”,但是一个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应由任课教师完成,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评价“教”的过程与结果;其次评价教学资源及其使用情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学”的过程与结果。endprint
四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取向
信息网络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取向从总体上来说,应与时俱进的充分发挥人脑与电脑的长处,适时科学界定课堂之外与课堂之内应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总的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重“教”型模式,而当前倡导的教学模式是以生为本的重“学”型模式,在遵循大学教育规律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优化和集中教学资源的配置方式,强化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聚焦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来设计教学目标
信息网络时代,变革教学模式首先需要重思教学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清晰描述了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特征: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毋庸置疑,大学生在课堂上获取和积累知识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只是重要目标中的一个,而且随着互联网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和搜索功能日益强大,作为知识获取途径的课堂教学功能必将弱化。在大学生情感、情绪、情操领域的投入,将在课堂教学中愈发重要。
(二)着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般而言,教师是已知者、先知者,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应有教师负责,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所在[4]。高校教师应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支持者、引路人和评价者[5]。高校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高效发挥依赖于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业务。没有好的高校教师,就不可能有好的大学教育。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脑海中存有通过网络可获得学科专业一般性知识的意识,所以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毫无生动性介绍一般性知识,尽管大学生自己还未掌握这些知识,也会觉得大学课堂很无聊、无趣和无价值。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部分的替代教师的工作,但机器终究代替不了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潘懋元,1986)。高校教师应更多的发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触及大学生情感意志领域,培养大学生情绪控制能力、主动学习意愿、创新思维能力和传播正能量的自觉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观念在信息网络时代仍不过时,而且相比传统教学时代,高效进行课堂教学需要花费的时间更多,原因在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并且学生通过互联网随时可能搜索到教师所讲的主要内容以及多媒体资料。教师应努力提升业务水平,特别是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能力,生动的说出内容、情趣的展示技能、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方位提高。当然,教师教学积极性能否真正调动起来,高校还需要采取更有效的办法和合理的激励制度。
(三)着力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增强学习主动性
教是为了学。增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大学生变得生动活泼、自觉主动学习。网络很容易让学生迷失位置感,更有甚者,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无良网站千方百计引诱、毒害大学生心智,而完成网站的利益回收。所以,网络时代,大学生必须想清楚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来到大学和以怎样方式离开大学立足社会,以此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危机感。大学生应学会学习。课堂上,大学生不听不看,只听不看,只看不说,只说不练,都不是好的学习态度;在互联网上简单搜寻资料、粘贴复制、鹦鹉学舌,不是好的学习行为;好像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没一个能深入和准确描述,知识碎片式而无法整合,不是好的学习效果。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应是大学生理想的学习境界
(四)积极拓宽、融通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的教学资源
线上资源储备、创造、整合、合作共享和内容及时更新,充分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寻求与国内外高校、机构、企业合作进行科研、教学、实训等广泛交流与合作,创新利用校外优质资源的方式。
(五)实现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过程的进一步融合
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教学环境、教学活动的排列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需要进一步促使和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为学生带来乐趣,为学生创造价值。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串串有意义的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研究、团队学习来解决单个人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最终促进学生创造性发现新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教学过程,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获得完美的一次升华。
(六)着力强化对师生品德与能力的有效评价
完整的教学评价,不仅评价教师的教,也要评价学生的学,同时还要评估教学的资源条件;不仅评价教学的过程,还要评价教学的结果;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还评价学生的技能培养,同时评价学生的素质塑造。当前,中国社会“向钱看”思想非常严重,并且高校对科研、教研“一边倒”的重视,日常课堂教学活动被严重忽视,尽管表面上、口头上依然地位显著。由于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投入不足,学生评价的公平性(确保真才实学的学生成绩高,不学无术的学生成绩低)、过程性(不是一次考核就确定学生课程成绩)和多样性(不仅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应该注重考核学生的技能、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往往无法得到满足。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仅看教师的学历程度、课题项目等级与数量、论文等级与数量,日常课堂教学工作往往仅作参考。即使高校普遍采用网上学生评教与同行互评,学生评教的方式依然需要改善,如有未上课的学生也去评价教师(高校学生逃课率高,特别高年级学生,已引发相关媒体多次报道)、有的评教是放在期末考试结束一次性进行(部分教师的期末串讲,实际是讲解试卷重点,赢得学生更多的赞声)。部分监考严厉、课堂教学用心、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师获得了不高的学生评教分数,但学生毕业后获得更多的挂念和赞誉。错误的教学评价,必将导致错误的教学行为,并加速背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钟秉林.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应对新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 2013(7):4-6.
[2]Joyce B R, Weil M, Calhoun E. Models of teaching[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6.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5(143): 375.
[4]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164-167.
[5]王海洲,钱国英.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13(10):46-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