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规划始于认识自己

2014-08-27王书敬贾万刚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低分职业规划特质

王书敬+贾万刚

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职业规划越来越受到在校大学生以及学校的重视。职业规划的基础是了解自我。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误以为“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职业规划。因此,在做职业规划时显得很盲目,很容易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比如,初出校门的创业,跟风式的专升本、考研、出国等。原因很简单,就是对自己没有一番清醒的认识,因此,所做的职业规划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美好设想。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要从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入手,即“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是职业规划的开始,通过自问,我们要了解,“我是谁?”,“我的长项是什么?”,“我的弱项是什么?”,“我最适合做什么?”,“我了解自己的专业吗?”,“这个专业在我的职业发展中究竟起什么作用?”,“我选择的专业适合我吗?”,“我喜欢目前的专业吗?”,“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我靠什么养活自己?”等。这些问题是对自己的审视与剖析。然而遗憾的是,即使是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依然没有引进大学生们的冷静思考。因此,职业规划首先要从最基本的问题,即“认识自己”开始。

一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质

生理特质源于父母、长于后天,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能和相貌等。生理特质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劣势有可能会成为优势。比如,以性别为例,幼儿教育与护理等以女性为主导的职业领域恰恰是男性最能发挥所长之处。相貌也是如此,人们因马云而知道阿里巴巴,记住的是他的成功,在意的不是他的相貌。生理特质虽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对于某些特殊的职业,生理特质还是具有先天的、明显的区别性。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处在18-20岁之间,生理发展比较成熟。只有清醒的认识自己的生理特质,才能有意识的扬长避短,不做无谓之努力,做出有效之人生职业规划。

心理特质包括:兴趣、性格倾向、智商、情商、潜能、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水准、态度、人格等。心理特质因人而异,比如人格,根据“人格特质测量表”中得分的高低,我们可以把人格因素分为七种类型,即:(1)活动性。高分称为活动性,表明外向;低分称非活动性,表明内向。(2)社交性。高分称为社会性的,外向性的;低分,称为非社会性的,内向的。(3)冒险性。高分,冒险性,外向型;低分,谨慎性。(4)冲动性。高分,冲动性,外向;低分,控制性,内向。(5)表露性。高分,表露性,外向;低分,掩饰性,内向。(6)理智性。高分,理智性,外向;低分,缺乏理智性,内向。(7)责任感。高分:责任感,外向;低分,缺乏责任感,内向。心理特质的其它几个因素也可做此测量,每个人都可以据此把自己归于某种类别。

不同心理特质的人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约翰·霍兰德将其分为六种职业性向[1]:(1)实践性向。(2)研究性向。(3)社会性向。(4)常规性向。(5)企业性向。(6)艺术性向。每一种职业性向适合于特定的若干职业。个人的职业性向可以借助一系列测试来确定。目前,不少学校建立了专门的职业测验和咨询服务机构,比如,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引入了“朗途职业规划测评系统”,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与山东管理科学研究院高校就业指导研究中心、智联招聘、卡耐基培训济南分校联合开发推出了“JOB&YOU求职特训营”项目。这些职业测验和咨询服务机构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特质进行测量,从而有助于帮助他们确定自己的职业性向与职业目标。

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不妨先对自己的心理特质进行一番测试。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已经比较成熟,一般人还是应该顺应自己的个性特点,有所取舍的做好职业规划。但同时,各种心理测试工具都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评测被测试者的心理特质,特别是人的自我潜能的力量有时是惊人而出乎意料的,因此,对于那些想要挑战自己的心理特质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

二认识自己的学历与资历

学历包括受教育程度、在校学习成绩;资历包括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经历等。

不同的职业对学历的最低要求不同,比如,制造业需要的是熟练的操作工人,高职学历即可满足用工要求,学术研究人员对学历的要求就高些,但所谓术业有专攻,职业无高下。然而,对于学历,在当代社会、用人单位及大学生中存在某种误解,即陷入了“学历中心论”的怪圈,这就导致大学生认为求学的目的就是追求更高的学位,把时间花在专升本,考研,考博等上面。这其中有传统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子,也受主流社会媒体过度宣传的影响,比如,每年全国各地对高考状元的热捧,但说到底还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因此才把命运寄托在对学位的追求上。

当代大学生要将自己的职业规划与世界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趋势相一致。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做出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宣言,其第7条明确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这一切并非某个学位可以完成,因此,要改变观念,将对学历的追求转变为对幸福就业的追求。

资历是指资格和经历,它与学历同等重要。资历包括在学其间所从事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与职业有关的各种活动等。我国在校大学生往往比较重视在校活动而忽视与职业有关的各种社会活动。放眼国际,美国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活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从学校到就业”(简称STW)将学生的职业教育活动分为三大部分,即(1)学校学习:包括职业了解和职业探索。(2)工作学习:由强制性工作与选择性工作组成,必须包括一个工作训练和工作经验计划,其中要有支付工资的工作项目。(3)联系活动:包括为学生分配雇主提供的岗位学习机会;在雇主、学校和学生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参加此计划的毕业生寻找合适的工作,或继续接受教育,或参加其他训练计划等。[2]日本也在大学内广泛开展就业体验活动。据日本文部省、劳动省对就业体验制度的调查研究表明,通过就业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亲身感受到所学如何;同时也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工作的酸甜苦辣,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英国的工作体验课与此类似。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像雇员一样真正体验工作,使他们早早就确定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加强了职业意识。endprint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同等学历下,经历是求职的重要砝码,因此,大学生要充实其资历,参加相关的职业训练,缩短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三认识自己的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层次、社会地位、家人的期望值等。在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一般来讲,父母在培育自己的孩子以使其在成人后享有满意的生活,会比任何其他人倾注更多的心血”。“出生于一个特定的家庭……其重要性一如有助益的生理特性的遗传”[3]。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生来是不平等的,比如,天赋、家庭背景等,有人把这种不平等称之为非社会因素。[4]就个人而言,家庭是一种世代累积的结果,这种累积的结果一方面是使每个人可能处在起跑线上的不同位置,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家庭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力的正反与大小。有人把家庭提供的这种作用称之为“代际转让机会”,它不仅体现在教育机会上,而且体现在职业规划与职业选择上。毫无疑问,在时下之中国社会,家庭背景对子女的职业趋向与去向有时起决定性的作用。父母在子女的职业上多半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予以帮助或干涉。大学生在面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时,应该将家庭背景做为一项重要的限定条件加以考虑,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解不利因素。

四认识自己的自我期望

人的行为是受心灵的影响,而心灵又是听从价值观的召唤的,自我期望是价值观的某种体现。无论是自己的生理特质、心理特质,还是自己的学历、资历,抑或是家庭背景,职业规划最终还是要受自我期望的影响。自我期望是对自我的评价与对未来设想的结合体,自我期望将个人引向不同的职业道路。我们可以借助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法来对自我期望进行分析。所谓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弱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以矩阵方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并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结论。其中,S代表优势(strength);W代表弱势(weakness);O代表机会(opportunity);T代表威胁(threat)。SWOT主要包括自我条件分析(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职业机会分析、外界环境评估、初步职业选择。

职业理想的实现并不完全按照自我期望所规划的那样按部就班,当人生面临“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的两难选择时,当人生遭遇艰难险阻,需要开山劈石时,对自我期望坚守还是调整,这将是一个痛苦而深刻的体验。人就是在这种深度体验中不断的加深对自我的认识。认识自己难能可贵,因此,才有“人贵有自知之明”之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样的适应某种职业,也并不是任何一种职业都可以由任何人来做。也就是说,在人与职业之间存在着某种匹配关系,职业规划的目的就是找到这种最佳的匹配,而职业规划的核心是认清自我,怀抱梦想,努力拼搏,永不言弃。

参考文献

[1]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牛艳青. 20世纪90年代美国STW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4).

[3]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08.

[4]李江源.论社会、非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平等[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8(5).endprint

猜你喜欢

低分职业规划特质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低分剧成了大众的“情绪容器”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孩子考了低分以后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低氧低分压环境下泡塑吸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常量金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