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邪教组织向高校渗透
2014-08-27刘宁宁
刘宁宁
新形势下,邪教组织试图通过多种渠道向高校及其师生渗透,这是对高校教书育人的和谐校园环境的威胁,也是对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的破坏。本文针对邪教组织向校园渗透的原因,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践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对防范邪教组织向高校渗透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析。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有力打击和人民的坚决抵制下,邪教组织虽然受到重创,但并没因此彻底消亡。在新的形势之下,邪教组织试图占领高校作为文化制高点,通过直接发展学生,或间接通过家属、朋友影响学生,或以社团的名义吸纳学生等渠道,将高校及其师生作为争夺的重要阵地和重要群体,这是对正常教学工作的干扰,也是对高校教书育人的和谐环境的威胁。渗透入高校的邪教活动也极可能通过大学生的工作、学习活动影响到社会稳定,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影响。
在高校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去年秋季,我院思政部在全院学生中开展了“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宗教持比较端正的态度,能正确理解宗教与邪教的关系,而且不会受到传教人的影响,现在也不会参加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但是,在宗教现代化背景下,除了信仰共产主义之外,也有少数大学生选择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还有极少部分学生反映出信仰真空与信仰多元并存的态势,甚至对宗教与邪教的关系认识模糊。
一邪教组织得以向校园渗透的原因
1多元价值观给大学生信仰带来的困惑
一方面,大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价值多元化、信仰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充分体验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竞争激烈的社会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出主导与多元并存、理性与非理性同在的多元化局面,如既接受学校的正面、主渠道教育,又表现出以经济物质利益的选择为主要趋势。因而在部分学生中出现“价值错位”、“理想缺失”等现象,缺乏心灵寄托的精神信仰,给邪教组织提供了可乘之机。
2对外活动频繁为邪教渗透提供了便利
今天的大学生不再固守在象牙塔内,逐渐增加的外出交流学习、兼职、实习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舞台,同时也增加了接触到各种思潮、价值观甚至邪教的机会。大学生人生阅历有限,在眼前利益的诱惑和自身所面临的就业、生活等压力下,往往产生相应的心理需求或障碍,在缺乏及时指导的情况下,这种需求一旦被邪教组织的宣传思想迎合,就极易被其诱惑从而误入歧途。
3信息技术发展为邪教组织渗透提供了通道
90后大学生在信息时代表现出对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过度依赖,网络信息传播开放性、全球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也为邪教组织提供了传播机会,借助网站、微博、QQ、电子邮件、微博等渠道的宣传互动,迎合了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和对超自然神秘现象的好奇心。邪教组织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国家、民族的仇恨思想,发布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等,扰乱大学生的思想,混淆其价值判断。如笔者就听学生反映,曾接收到“法轮功”组织的宣传电话和电子邮件。
二防范邪教组织向高校渗透的有效途径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接班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做好反邪教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应深刻认识到邪教的本质和危害性,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展反邪教活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指明道路。在反邪教教育中,针对邪教组织向校园渗透的原因,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着重从“课内、校内、线上”三个主要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课内”主要指的是日常课堂教学,通过占据教育主阵地,促进大学生反邪教意识和自觉性的提高。
1占据思政教育主阵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大学生要确立唯物论、无神论的世界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观点对邪教荒唐的有神论进行打击。当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教师要紧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面对政治经济发展的新任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丰富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帮助大学生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分辨能力
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适应困难、人际交往障碍、自卑、焦虑等,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在把握大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给予足够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要依托,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积极的个性品质,结合心理健康咨询室及其相关的知识宣传普及和讲座等,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团结协作的同学关系,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而能辩清善恶,主动抵御邪教思想侵袭。
3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增强就业信心
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竞争激烈,部分学生在求职就业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当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无力支配之时,往往把自我交付给神灵和各种邪说,进而被邪教组织控制思想。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修课程,结合职业咨询,帮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在个性、兴趣、价值观方面进一步认知自我,通过实践调查了解专业、职业与行业,从而明确职业目标,规划好大学期间的学业生活,帮助其发挥才能,增强就业信心和就业竞争力,更好地融入社会,不轻易被歪理邪说牵制。endprint
三开展多种校园活动,营造科学、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1加强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
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对大学生普及科学理念,认清邪教与宗教的本质区别,弘扬正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为例,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是全院统一进行的主题班会及团日活动时间,内容以“博闻天下、时事纵横”为主线,通过对当前国家政策解读、国内外时政新闻等热点、焦点事件分析讨论,澄清学生的观点,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事件和自然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比如,对近年来发生的各种天灾人祸,如雪灾、地震、动车事故等灾祸产生的客观原因进行科学分析,而不是被邪教组织别有用心的解读洗脑。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宗教知识》、《安全知识》等专题讲座,用科学精神武装青年学生,推进高校反邪教活动长效机制的建设。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就像无形的手,它给大学生以信念的支撑,并成为他们树立崇高理想、追求远大目标的力量源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与寝室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造成一种潜在的规范约束效果,使他们能正确地自我观察、自我批判,形成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我院每年开展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展示周”、“文明寝室”建设等活动,都激发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展现出青年学子的无穷创意。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营造文明校园、健康校园、和谐校园的氛围,改善大学生的成长成材环境,又有利于学生开拓创新、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热爱集体、参与社会的热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队伍的主导作用
近年来,大学生党员的比例逐年提高,他们是大学生群体中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较高的优秀分子,起到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应充分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发挥他们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引导他们关注舆情和同学动态,立足班级、宿舍、社团开展工作。如我院多年来大力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办学生业余党校,加大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力度,通过组织“大学生道德现状”等学生论坛,以及进行素质拓展培训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我院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干部作风建设,切实培养一批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能吃苦、会工作的先进优秀分子,带动更多积极分子努力向党组织靠拢,进而影响广大学生参与到科学、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建设中来。
“线上”主要指的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通过拓展网络渠道,建立反邪教公共平台。邪教组织通过互联网无孔不入地传播其歪理邪说,企图影响中国青年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因而作为青年人教育主体的高等院校务必要加强对网络阵地的争夺,搭建理论科学、内容健康、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公共网络平台。首先,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高校要指定专人对校园网络信息的发布进行审核管理,通过内、外网的合力控制对信息权限加大管理。其次,高校要主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引导,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特点,建设反邪教网站,发挥博客、微博等新媒体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参与网络活动。最后,根据当前大学生频繁利用手机进行网络活动的特点,各个高校可以充分利用飞信、QQ群、公共微信号等平台进行宣传教育,拓展反邪教活动的平台。
总之,随着反邪教斗争的不断深化,高校不仅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且还要积极普及宗教常识、历史知识、科学知识,防范邪教组织在校园的渗透和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培养科学精神,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群体榜样示范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有效地预防邪教组织的渗透。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方硕瑾.高职院校反邪教警示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新西部,2012(12).
[3]李保钧.邪教在高校传播的危害及防范对策思考[J].教育探究,2013(1).
[4]齐姗,李庆龙.高校反邪教新形势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