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事故的责任分析和防范措施
2014-08-27孟姗姗
孟姗姗
摘 要:目前,我国学校事故数量迅速增加,学校事故屡屡见于报端,由此引发的学生损害赔偿案件也屡见不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对学校事故应分析原因,分清责任,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妥善处理。这对于保护学生在校安全,维护学校及教师合法权益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事故;教师;学生;责任
导言:某镇实行限电减负荷,规定每晚8点停电,维持一周,并已通知该镇的一所初中。就在停电期间的某晚8时以后,学校下晚自习,学生从教室蜂拥而出。当众多学生都挤到一楼的时候,一名学生恶作剧地喊了一声“地震了”。结果造成学生严重拥挤,有些学生被挤倒,受到踩压。而学校也没有专人负责及时疏通。这次事故造成3人死亡,8人重伤。
一、学校事故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未成年学生人身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率逐年上升。据统计,全国每天平均有一个教学班人数的中小学生死亡,由此引起的纠纷和索赔与日俱增。因此学校事故已成为当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棘手问题。学校事故的责任应如何正确认定,由于人们一般同情受害的学生,因此往往不管学校有无过错都要求学校承担赔偿责任,于是一些学校采取了“一动不如一静”的消极对策,尽量不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各种活动。规定中午在校吃饭的学生,饭后只准在自己教室内静坐自修;放学铃一响,校方便迫不及待地将学生驱离校园;未到到校时间,学校绝不准学生提前进人学校等等。学校这些因噎废食的不作为的做法,严重妨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而这一现象的改变,首先在于正确认定学校事故的责任。
二、导言学校事故的责任分析
本案是一起由于学校管理疏忽而导致的学生伤亡事故,侵犯了学生的生命健康权。本案中,学校应承担主要的法律责任。《学生事故伤害处理办法》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1)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2)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3)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
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本案中,正是由于学校的设施不安全和不作为导致了这场事故的发生,为此,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a)学校负有行政责任。(b)学校负有民事责任。(c)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应负有刑事责任。
三、学校事故的原因分析
(1)防范意识的薄弱,安全教育不够。许多学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学校领导或教师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思想上存在着麻痹、侥幸的心理。(2)学校制度不健全,或没有严格执行。学校制度不全,管理不善,这是学校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有些学校管理制度制订得不够健全,而有些学校虽然制订了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但制定这些制度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制订以后束之高阁,并未严格执行。并且学校设施陈旧老化,未及时修复或拆除。(3)学校领导或教师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不强。并且有些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4)学生特殊体质或疾病;学生自尊心过强,心理承受力过低;学生品行不良,违反校纪校规。有些学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学生品行不良,违反校纪校规所致。学生安全意识十分淡薄,自护自救知识匮乏。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对许多事情的后果认识不清。(5)不可抗力。所谓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或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也是学校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四、学校事故的防范措施
(1)加强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学校必须重视安全教育工作,应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不可有侥幸的心理,不能因事小而不为。要教育学生注意课间、课外活动、上学和放学路上的安全问题。(2)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杜绝各种安全隐患。学校必须在教学活动、课外活动、食堂、宿舍等各个方面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责任制度,并严格执行,学校领导应担负起全校安全卫生工作的领导责任,建立学校安全工作巡视制度,定期检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安全情况,消除产生学校事故的隐患。(3)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设施。增加教育投人,不断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及时修复或拆除各种陈旧老化的学校设施,防患于未然。(4)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工作责任心。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是学校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通过提高教师素质,有助于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同时要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岗位职责要明确具体,要正常地、随机地对工作职责履行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评定,并把检查评定的结果与奖励或惩罚挂起钩来。(5)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学校应对学生建立一份比较详细的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健康状况,如既往病史、药物的过敏、血型、体质强弱进行全面调查、存档,在掌握每位学生身体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体质特殊或有疾病的学生应予以适当的照顾。
参考文献:
[1l周振想:《青少年法规解读》,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2] 戴中祥 郑全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