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公司治理与会计目标的关系

2014-08-27唐婉虹鲍丽燕

会计之友 2014年24期
关键词:公司治理

唐婉虹++鲍丽燕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治理日益成为公司制企业的核心,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因财务会计的发展及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出现,公司的会计目标逐渐发生变化,成为影响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从分析公司治理和会计目标入手,进而分析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公司治理模式决定了会计目标的选择,会计目标又对公司治理有着重大影响。得出公司治理与会计目标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在功能目的上具有协同一致性的结论。

【关键词】 公司治理; 会计目标; 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4-0050-02

一、公司治理模式的演变

公司治理是监督和控制公司经营管理和绩效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通过这些制度,使公司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趋于一致,利用相关者的相互制衡达到权、责、利的对等并实现各方利益的目的。公司治理理论,由股东或所有者至上逐渐发展为包括经营者、公司员工和公司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多方共同治理。

“股东至上”模式依据的是传统观点,即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承担公司生产经营的风险,获取最终的收益,公司控制权归股东所有,一切皆为股东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公司的特征表现为资本结构的多元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传统观点的弊端逐渐显现,比如高估了股东的风险承受能力、利益相关者的相关权利难以保障、信息不对称等。新兴观点认为所有权是共同的,公司应尽可能地照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股东只是一部分。“共同治理”模式既重视股东权利的保护,还着重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此种模式下,包括员工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均参与到公司的治理,共同承担公司运营的风险,共同享有收益。

“共同治理”模式是对“股东至上”模式的完善,前者替代后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制定公司目标及会计目标时,应遵循这种模式的转变,才能更好地引导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会计目标概述

会计目标一直是会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8年发表的《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中指出,会计目标,即企业财务报告的总目标是为生产经营和经济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不同的会计目标导致财务会计系统产出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不同。目前,会计学界两个代表性的观点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但又各自侧重。

“受托责任观”的经济背景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及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该观点认为在委托代理关系下,接受财产所有者委托的受托方应通过合理运用和管理将财产在保值基础上实现增值;受托方应如实向委托方报告和说明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随着公司治理内涵的丰富,受托方还承担着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报告社会责任的义务。此时,财务报告的重心是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及其评价。

“决策有用观”主张会计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强调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的一致性。此时,财务报告应提供对现存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应向所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的实得收入金额、时间分布和相关的不确定性信息;应能够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有关交易、事项和情况的信息。

三、公司治理与会计目标的相互关系

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公司治理的发展变化与会计目标的发展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即公司治理的发展带动了会计目标的发展,而一定时期的会计目标又体现并影响着公司治理。因此,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公司治理模式决定会计目标的选择,而会计目标的发展与完善又对公司治理有着重大影响。

(一)公司治理模式决定会计目标的选择

在公司治理初期,企业并没有更多的筹资渠道而只能依靠所有者的资本投入,公司的资本来源比较集中,此时,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占有绝对地位。资本投入者即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承担公司风险,享有公司控制权和收益权。这种“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决定了股东需要的是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需要的是能够反映经营者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以便能够通过这些信息对经营者过去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了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作出包括经营者的去留等重大决策。这也就决定了公司的会计目标应采用反映公司业绩和评价为侧重点的“受托责任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公司越来越看重无形资本和知识资本,财务资本的重要性日趋下降,财务资本所有者的地位逐渐降低,公司经营者和员工等人力资本开始承担公司经营的风险,同时股权的日渐分散及更多的投资途径也使股东承担的风险下降。公司的经营业绩影响到了除股东以外的更多人,导致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增多,公司治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更多人的利益。这也就意味着公司的资本来源变得分散,社会化程度逐渐增高,公司治理的主体不仅仅包含股东,还涉及到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变为“共同治理”模式,其维护的是全体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就要求会计目标也随之变化,要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考虑在内。具体为股东关注股东利益、经营者关注业绩、员工关注报酬、债权人关注资产等。此时,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更注重相关性和预测价值,在范围上更广、程度上更深,从而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会计目标逐渐转变为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即“决策有用观”。

(二)会计目标的选择影响公司治理的模式

实现会计目标的途径是披露会计信息,只有公司会计目标设置的合理恰当才能保证披露及时、真实、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只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能明确责权利,提高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有助于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通过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可以了解到公司治理的模式与现状,可以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劣和效率进行评价。低质量的会计信息会导致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无用或低效,虚假的会计信息甚至会导致公司破产倒闭,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有利于利益相关者调整不恰当的公司治理措施,完善公司治理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会计目标的选择会通过会计信息影响公司治理。

“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目标的核心是反映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通过财务报告体现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受托责任观强调委托—代理关系。早期资本市场尚未发展成熟,公司资本的投资者只能是公司股东,此时股东是主要甚至唯一的委托方,也是公司风险的主要承担者。这种观点下,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主要指向公司股东,反映了公司治理模式的“股东至上”模式。

“决策有用观”下,会计目标更加侧重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不只是公司股东,还包括经营者、员工、债权人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且更重视对决策的有用性。股东、经营者、员工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投入到公司治理的行列中,共同参与公司决策的制定,原来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开始模糊化,公司股权逐渐分散,风险承担者逐渐增加。此时,公司治理体现了股东、员工、经营者等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情况。公司治理模式逐渐转变为“共同治理”模式。

四、结论

无论是“股东至上”模式还是“共同治理”模式,公司治理的目的都是保证公司的经营状况良好,经营效益较高,这与“受托责任观”或是“决策有用观”下的会计目标的最终目的是不谋而合的。公司治理与会计目标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而且在功能目的上具有协同一致性。

基于我国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现阶段我国的会计目标应该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存的时期,但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会计目标终将会逐渐由“受托责任观”演变为“决策有用观”,实现与国际会计目标的趋同。

【参考文献】

[1] 刘翠,廖上林.财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相关关系研究[J].才智,2009(10).

[2] 凌.公司治理结构视角下的财务管理目标选择[J].产业观察,2011(10):110-112.

[3] 安红英.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2).

[4] 宋加乐,闫春光.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40-41.

[5] 甄颖.公司治理与财务管理目标[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3):68-71.

[6] 周守华,杨惠敏.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J].会计研究,2000(9).

[7] 蓝莎.公司治理与会计目标相关关系的理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7):70-71.

[8] 谢志华.关于公司治理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8(12):63-68.

猜你喜欢

公司治理
内控建设、公司治理和产权性质
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协调
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室内装潢宜俭朴宜居宜习宜养生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双重股权结构的利弊分析与立法建议
我国家族信托的法律研究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探究
浅析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