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前后甘肃省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结构变迁的偏离-份额分析
2014-08-27王秀兰
刘 晖 王秀兰 王 念 赵 妍
甘肃中医学院经贸与管理学院,兰州,730000
甘肃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为了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立足于地方实际,2008年提出了走发挥中医药特色的新医改之路,使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与经济欠发达的基本省情相结合。甘肃省中医药特色的新医改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了全国首个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省。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医药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新医改以来,为了推动卫生事业快速持续发展,甘肃省积极推出了“五级传承”、“西学中”等各种中医药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借助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 Share Analysis,SSA),以全国为参照区,分析评价了2005-2008年与2008-2011年中医药特色的新医改前后,甘肃省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结构和竞争力变迁情况。
1 模型建立
1.1 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和Creamer相继提出, 后经Dunn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 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统计方法之一[1]。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目前在分析区域发展差异变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1.2 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数据来源:本文数据主要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开发布的各年度《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制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有关数据及整理计算所得。
指标说明:根据《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数据说明,卫生技术人员包括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士)、检验技师、影像技师(士)、卫生监督员和见习医(药、护、技)师(士)等卫生专业人员。不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如院长、副院长、党委书记等)。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主要包括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
1.3 模型的构建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 一个地区的中医药卫生人员增长(G) 可以分为3 个部分: 份额分量(N)、结构分量(P) 和竞争力分量(D) 。关系式为:G=N+P+D。
被考察区域甘肃省的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用字母e 来表示, 作为参照区域的全国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用字母E 表示。各时期期初值均设为0, 期末值均设为t。另将甘肃省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构成用i 表示, 即ei,0, ( i= 1, 2, … 7)分别代表甘肃省基期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注册护士、药师(士)、检验技师、影像技师、其他卫技人员数量;ei,t( i= 1, 2, … 7) 分别代表甘肃省计算期上述各类人员的相应数量。相应地Ei,0, ( i= 1, 2, … 7) 分别代表基期全国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注册护士、药师(士)、检验技师、影像技师、其他卫技人员的数量; Ei,t( i= 1, 2, …7)分别代表计算期上述全国各类人员的相应数量。
ri和Ri分别代表甘肃和全国各类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变化率。
e0和et分别表示基期和计算期甘肃省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总量。
E0和Et分别表示基期和计算期全国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总量。
以r 和R 分别表示甘肃省和全国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变化率,即
1.3.1 份额分量N。式中, Ni为假定甘肃的第i类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按全国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增长率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份额; N为甘肃各类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均按全国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增长率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份额之和。
1.3.2 结构分量P。式中, Pi表示甘肃第i类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按全国第i类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增长速度所应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全国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增长率所应实现增长额的差额。若Pi>0, 表示甘肃第i 类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具有结构性增长优势。反之,若Pi< 0, 则表示所甘肃第i类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具有结构性增长劣势,存在结构性阻碍因素。
1.3.3 竞争力分量D。式中Di表示甘肃第i 类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按该区域第i 类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增长速度所应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全国相应类别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增长速度所应实现的增长额的差额。若Di> 0, 表示甘肃的该类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相对于全国而言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若Di<0,表示甘肃的该类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相对于全国而言,具有竞争劣势。
1.4 原始数据及其处理
分别以2005年、2008年为基期,计算出2005-2008年、2008-2011年甘肃省及全国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的绝对增长量和相对增长率,并通过甘肃与全国横向对比、前后3年纵向自我对比,多角度、全方位分析评价。
2 结果
2.1 整体偏离状况分析
近年来,甘肃省中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发展较快,结构不断优化,与全国差距呈现明显缩小趋势,见表1-表2。就总增长而言,2005-2008年甘肃省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增长率为0.0683,同期全国增长率为0.1848,比全国低11个百分点; 2008-2011年甘肃省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增长率为0.1658,同期全国增长率为0.1964,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尽管两时期内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水平,但后一时期,与全国的差距明显缩小,中医药卫生人力资源短缺现状有所缓解。
从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构成看,2005-2008 年助理执业医师、药师、检验技师3项与全国差距最大,Pi+Di增长率差距分别为-0.37、-0.33、-0.27;2008-2011 年助理执业医师、药师、检验技师三项与全国差距仍然是最大,Pi+Di增长率差距分别为-0.34、-0.26、-0.10,说明甘肃省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差距主要是医师、药师、检验技师引起的,但按照目前趋势,各种差距均呈现出缩小趋势。
2.2 结构偏离状况分析
从结构分量看, 2005-2008 年、2008-2011年两时期甘肃省总体结构分量P值分别为 -234.17和 -79.32,均小于0,说明相对于参照区域全国而言,甘肃省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具有结构性发展劣势,人员结构不合理十分明显。但后一时期与全国差距明显缩小,各项结构性指标负值绝对值呈现出缩小趋势,说明2008年甘肃省新医改后,中医药人员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缓解,人员结构呈现出优化趋势。中医药改革前后两时期,助理执业医师、药师、检验技师、影像技师均与全国结构偏离较大,执业医师均与全国差距较小,见表3-表4。
表1 2005-2008年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数量
表2 2008-2011年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数量
表3 2005-2008年甘肃省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偏离-份额计算分析
表4 2008-2011年甘肃省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偏离-份额计算分析
2.3 竞争力偏离状况分析
从竞争力分量看,2005-2008 年、2008-2011年甘肃省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竞争力分量分别为-751.58、-662.37,两时期均低于全国水平,但后一时期呈现出竞争力逐步提高趋势。竞争力差距最小是执业医师,从-0.06上升为-0.01,意味着新医改以来甘肃省执业医师增长迅速,与全国只有1%微小差距。见表3-表4。
3 讨论
甘肃省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但国民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1%。甘肃省在医改中确定了一个思路,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走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2]。甘肃省实施中医药特色的新医改促进了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结构的变化,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结构变化反过来促进了甘肃省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两者形成了良性互动。
3.1 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结构、竞争力状况不断改善,与全国差距不断缩小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西部每万人口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每万人口中床位数等指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甘肃省中医药卫生人力资源与全国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突然扭转,所以其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各类专业人才与全国相比几乎均呈现出大小不一的负值,意味着甘肃省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结构、竞争力与全国仍有一定差距,但这丝毫不影响甘肃省中医药特色新医改效果。通过2005-2008、2008-2011年两时期对比发现,2008-2011年甘肃省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不论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负值绝对值不断缩小,意味着甘肃省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逐步增强,与全国差距不断缩小。
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是缩小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回归,是促使卫生体制根本转变的关键[3]。中医药事业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快速发展不是简单的几项政策措施就能推动的。为了支持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衔接和相互呼应的政策体系,形成了推动中医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关于支持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国中医药办发〔2010〕41号)等;2008-2011年,甘肃省出台了包括扶持和推动中医卫生事业发展,中医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弘扬中医文化等40多项具体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为甘肃省中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提供了强大动力。
3.2 各类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发展不均衡,中医执业医师增长较快,结构性问题仍比较突出
科学、合理的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是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前提,也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保证我国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明确规定了三甲级、二甲级医院的医技比、医药比、医护比。但由于受资金、人员编制、地方财政投入限制,甘肃省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与全国相比有一定差距。2005-2008年、2008-2011年两时期结构得分均为负值,从中发现甘肃省中医执业医师增长较快;而药师增长较慢。中医执业医师在中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直接关系到中医药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中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速度及可持续性,但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中医药事业发展不是仅靠多培养中医医师,现代中医药科学规划发展离不开药剂师、影像师、检验技师等相关人员,这也是现代中医与传统中医的最大区别。
新医改以来,我国卫生人员总量明显增加,但内部结构不合理问题仍比较突出。卫生人才总量不能适应需要;部分专业类别人才短缺,如某些专业医师、护理人员、药师等;人才分布不合理,表现在东中西部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明显[4-5]。造成医药人才结构、地区分布不合理的重要原因是现有的卫生资源配置的标准基本上都是按照人口数量配置的, 如果要保持这种配置方式的公平性, 其实有一个隐含前提, 就是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是基本相等的。实际上,广大农村地区因为地形、地貌不同, 人口密度差距很大, 这就必然导致仅按人口数量配置资源的不合理性[6]。再者,中医药人才结构不合理与各类医药人才快速变动和非均衡性发展有关。近年来,随着我国卫生需求的日益增加,卫生人才队伍发展变化非常迅速。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两年时间,卫生人才队伍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医师是卫生资源中最活跃的因素, 并且随政策环境的变化, 变动较快, 变化最大。 这种情况下, 我们在制定中医药卫生人才规划时,必须考虑地理面积、人才队伍迅速变化等多种因素,及时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需求。
3.3 保持现有支持政策的持续性,巩固发展成果
甘肃省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政府自上而下政策推动作用非常明显,也非常关键。甘肃省中医药事业进入了加速发展期,如果现有政策不变,按照目前这种发展趋势,各项指标赶上全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任何差距的缩小都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甘肃省新医改与我国发达地区自下而上的“需求诱导型”卫生体制改革区别很大,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作用至关重要。为避免“人走政息”,保持现有支持持续性,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相关职责部门应一如既往保持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现有政策突然中断会扭转甘肃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趋势,改变目前正在努力赶超全国的加速发展之势,再次拉大与全国差距。总之,我们要千方百计巩固来自不易的改革成果,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和科学合理性。
3.4 探讨中医药立法,优化中医药资源结构、配置
甘肃省作为西部省份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与全国仍有一定差距。对西部地区居民而言,这种分布结构将导致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可得性较差。目前,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平衡,即人口最多最密集的东部占到一半以上,而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仅占1/5强[7]。为了确保中医药资源地区分布可及性与公平性,本研究认为应加强相关中医药政策的法律化工作,将若干涉及中医医院床位补助标准和中医药使用的医保报销比例,公立中医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标准的成熟、稳定政策内容给予刚性规定,由目前的政府政策层面,进入省级地方性立法层面或国家级立法层面,以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不仅实施起来有法可依,同时减小了阻力,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
总之,甘肃省通过政策与制度创新,把中医药工作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卫生工作全局,并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特色来抓,走出了一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医改之路。中医药人力资源与全国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甘肃省中医药人力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虽然甘肃省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其内部各类人员的发展情况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中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起点、基础及现实制约因素不同。因此,各部门在制订中医药发展政策时, 必须以政府为主体,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形成集体合力,共同推动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1]Dunn ES. A statistical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 for regional analysis [J] .Pap Reg Sci Assoc, 1960(6): 97-112.
[2]刘维忠.欠发达地区医改的中医之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朱霖,叶宜德,吴晓红.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中的政府职责及其实现形式探讨[J]. 华东经济管理, 2010,24(10):28-31.
[4]龚幼龙.卫生人才发展重点、难点与创新点[J]. 中国卫生人才, 2011,11(5):39-40.
[5]张素琼,李伟,何菊林,等. 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2012,27(7):48-49.
[6]凌茹,刘家望.农村地区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3,26(1):89-92.
[7]方晓明,王子寿,佘贤武,等. 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现状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81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