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联网技术的伦理问题探析

2014-08-27李志红朱亚男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4年15期
关键词:伦理问题道德规范物联网

李志红+朱亚男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

摘要:物联网作为新兴技术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新的变革。物联网具有智能化、泛在化、自动化等特点,在给人类带来许多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如安全性、隐私权、道德风险等,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加以应对。文章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联网;伦理问题;道德规范;RFID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2-0007-03物联网作为新兴技术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变革。物联网相较于传统的互联网和传感网具有更透彻的感知。物联网一方面导致社会系统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调整;另一方面也由于物联网中信息的海量性、复杂性、时空异构性等导致技术的革新。物联网将带来价值观的变革、生态观的变革、时空观的变革,物联网使社会模式由以人为中心变为物-物、物-人、人-物等多元中心。

1物联网的特点

物联网通俗来说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是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二维码等作为感知元件,需要通过基础网络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的互联。物联网具有智能化、泛在化、自动化等特点。

1.1智能化

物联网的智能化指“它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和跨部门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升对物理世界、经济社会各项活动和变化的洞察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物联网的智能化是基于感知和接收信息的思考和判断技术而建立的自发通信,这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脑的信息筛选和应策决定的能力,既节省了人的时间,又改善了人的生活。

1.2泛在化

物联网的泛在化是指其能够将海量信息进行聚合,产生出新的有应用价值的信息。物联网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实现任何人、任何物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既有传感器网络部署和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的泛在化,也有各类物联网业务与应用的泛在化,“将范围延伸至物体与物体、人和物体之间的联系”。

1.3自动化

物联网的自动化即感知自动化,通过超高频和微波RFID标签、智能传感器、嵌入式软件技术、位置感知技术以及基于MEMS的传感器等关键设备,在各种物体上插入感应芯片,物品具有“知觉”并可与人进行“对话”和“交流”。例如,空调可以通过物联网感知器知道房间的温度是偏高还是偏低并提醒人们。当我们出门时,物联网会提示我们是否带上手机等。这种物联网服务不仅可以在各行各业建立起智能的世界,也可以在家庭、办公室等任何地方建立起智能的世界。

2物联网带来的伦理困境

物联网作为一个架构在网络上的一种联网应用和通信的能力,实现真实的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和虚拟的控制世界的最终联网。在这个全新的网络中,传统道德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改变,人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物联网时代,物品将具有与人平等的状态,人与物的界限将更加模糊,这将引发对物品伦理地位的思考。物联网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

2.1安全性

物联网通过无处不在的数据感知、以无线为主的信息传输、智能化的信息处理,以及可以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的用户端,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高度发达和集成的系统在给人类提供了强大的控制力的同时,也使得系统的安全性变得极为重要。物联网的应用能提供安全保障,但信息泄漏可能增加更多的不安全感。

物联网的智能化特点使得机器依靠相应的指令进行必要的操作,这就使得一些危险、复杂的工作不再需要人的控制,因此,很多物联网机器或感知的节点都处在无人监控的情况下,这就给攻击者提供了机会,使得他们可以轻易的破坏或是监视这些机器或感知节点,造成信息的传输错误或是信息丢失、损毁。另一方面,由于物联网的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要求其有无数个节点和终端来连接不同的世界和系统,这将导致大量的数据信息被某些人或机构所捕获,造成信息泄露而引起安全恐慌。

2.2隐私权

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中重要的技术,在该系统中,标签可能预先被嵌入到物品中,从而使得自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扫描、定位与追踪,这将使隐私受到侵犯。物联网背景下隐私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和法律问题。物联网基于信息技术,在信息的识别中不仅需要确保国家机密、商业机密的安全,防范黑客的攻击和病毒的侵入,更需要确保人的隐私不受侵犯。个人隐私不仅是是深处信息化时代的人们时刻担忧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人们的一种网络伦理问题。

物联网是一个比互联网更加开放、范围更广的网络系统,“物联网在很多的场合都需要无线传输,这种暴露在公共场合之中的信号很容易被窃取和干扰”,任何人或组织都可以凭借技术接入任何网络的终端,随意或是恶意的散播或是攻击导致信息的泄露和传播,从而造成个人隐私被侵犯,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2.3道德风险

物联网使得人与人的沟通频率相对减少。物联网将互联网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虽然交往的对象和范围因为物联网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扩展,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得到了加强,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率却相对的减少。人们在交往中不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以机器或是物品为交流的中介,甚至是直接对机器或是物品的指令进行回应。这种情况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一定的障碍,造成人们之间感情的疏离与淡漠。

物联网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链接,人们依靠标准的操作程序就可以进行行动指令,逐渐丧失自身的主观判断,无需为自身行为所产生的任何影响而负责。这使得人们以游戏的心态在虚拟世界中进行交际,无真实性的交往将会造成人们多疑的性格,人们不再信任任何人。这种信任危机也会被扩大到现实的世界中。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形成的随意言论与行为的态度也被呈现到现实世界中,这将导致人们的交往缺乏真实与真诚,导致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物联网会引发人的不信任感与担忧,影响人们正常的选择与决策。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缺少规范与制约,容易产生道德失范风险,道德伦理也面临严重挑战。

3物联网发展的对策建议

物联网作为一场新时代的技术革命,给社会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物联网的发展势不可挡,需要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来积极应对物联网带来的挑战。

3.1加强物联网安全技术研究

安全问题是物联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根据不同的安全隐患,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能保证物联网的安全。由于机器和感知节点容易被损毁以及感知节点数量的巨大而造成物联网的安全隐患,一方面要在物联网系统中设置预备的机器和节点,这样即使在原有设备损毁的情况下也可以启动预备装置而避免整个系统的瘫痪;另一方面要在众多的节点之间设置认证,这样可以防止节点被非法访问,将安全隐患降至最低。

对于物联网技术上安全性的加强是至关重要的措施。数据加密技术是现今社会最为普遍的技术,而口令设置等加密技术用于物联网中将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加密技术利用其特有的技术特点,可以有效地防止一些重要信息被篡改、复制、污染等。同时,针对射频识别技术(FIRD)对于身份的认证和追踪,可以采用数字认证证书的方式来进行身份的识别,这样可以保证用户身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除了防止信息被非法使用和滥用,还应该建立虚拟安全网来保护系统的数据,这样既可以降低个人信息泄露的概率,也可以对使用者的隐私起到双重的技术保障。

3.2加强非技术策略研究

面对物联网的安全问题,既要从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着手,又不能忽略对物联网有重要影响的非技术因素。物联网安全问题的非技术策略主要针对使用者和操作者而言。使用者要提高自身的安全隐患意识,理顺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明确物联网中的特殊安全需求以及如何用现有机制和技术手段来解决物联网面临的安全问题。依靠科学的管理方法,针对物联网不同的层面和人员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以求将物联网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小化。

个人隐私问题是物联网发展中所产生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因此,面对这一困境,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来避免物联网所造成的社会不安和心理恐慌,保证物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流畅性和保密性。要加强物联网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完善。针对政策和法律上对于个人隐私被侵犯问题的改善,首先是要在政策上引导人们对于他人隐私尊重和对自身隐私的重视,从主观意识上建立一个良好的道德认知。而在法律上,则是要根据物联网在我国发展的新特点,据此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运用法律的手段对物联网的技术应用进行引导和约束,调节因物联网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使物联网可以成为一个开放、安全和可信任的网络。

3.3加强道德规范建设

人们在物联网背景下的行为与其他的行为一样,都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来进行约束和维护。伴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针对物联网的内在规律而对物联网的任何环境和层面进行伦理规范,从而建构适应物联网发展的基础。虽然物联网给人们带来了便捷和舒适,但是人们对物联网的依赖性也日渐较强,主体意识较低,主体间的信息交流较少,使得日渐疏离的人际关系无法充分地利用物联网的资源,无论是信息的合理分配还是和谐的关系网,都会因为人们无法相互坦诚的不信任行为而破坏。因此,建立起道德规范才可以建立起和谐的关系网和友好的交际互动,使得物联网信息共享优势和开放性互动方式得到合理的发挥和发展。

物联网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便捷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人们在物联网背景下秉承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观念是解决物联网伦理困境的关键。人们应当自觉、自发地重视自身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的教育与塑造。要解决物联网的伦理困境,就必须加强物联网伦理道德观建设,大力宣扬正确的物联网伦理道德观念,使网络主体树立正确的物联网伦理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物联网环境。道德宣传教育作为社会有组织、自觉的道德活动,要求人们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义务结合起来,要理性地从事物联网相关活动,维护基本的物联网活动秩序,制止不道德的行为。增强人们对物联网文化的识别能力、自律能力,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物联网道德观念。物联网作为一个融合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体系,良好安全的技术空间和生态伦理环境是物联网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完善的物联网技术和健全的伦理道德体系建设对于物联网深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世军.从互联网角度分析物联网[J].科技传播,

 2012,(5).

[2] 白炳波.物联网是互联网的继承和发展[J].物联网技

 术,2011,(5).

[3] 詹青龙,刘建卿.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李志红(1974—),女,山西寿阳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科技政策;朱亚男(1987—),女,河北保定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猜你喜欢

伦理问题道德规范物联网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民事司法的伦理问题思考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冠心病治疗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