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迪丝·沃顿《欢乐之家》中丽莉·巴特命运悲剧的必然性研究

2014-08-26何晓波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会背景

何晓波

摘要:长篇小说《欢乐之家》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所揭示的上流社会、当时

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处境,以及女主人公丽莉·巴特的性格弱点,探讨了丽莉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伊迪丝·华顿;《欢乐之家》;社会背景;性格弱点

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间,美国出现了一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她也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一名代表,至于她小说家的地位则是靠她编写的《欢乐之家》一书于1905年发表后所奠定的。她出身

于美国一个传统的贵族家庭,从小深受其害,所以她把这种亲身体验折射再现在《欢乐之家》的女主人公丽莉·巴特身上。《欢乐之家》描述了一个名叫丽莉·巴特的青年女子,把跻身上流社会当做她

的追求理想,整天穿梭于“欢乐之家”的种种社交场合,然而终遭到无情抛弃,并最终孤独离开这个世界的故事。丽莉尽管举止优雅、美丽动人,但作为一个女人,又缺乏上流社会的人们必不可少的东

西——金钱,所以在那个金钱至上、男权至上的社会寸步难行。在那样的社会现实中,忠于高尚道德的丽莉,注定了结果的悲剧性和命运的悲惨性。小说通过丽莉·巴特悲剧性的遭遇,披露了上流社会

对女性在情感发展与智力方面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导致她们无法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剥夺了她们追求自由与独立的权利。在本文中,先是论述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对伊迪丝·华顿的悲剧意识所造成

的影响,再是根据他的一生经历来对其的自然主义色彩进行概括,最终对其悲剧意识观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进行论证。

一、丽莉·巴特命运悲剧的社会必然性

在美国的19世纪与20世纪的接轨期间正是其社会结构转变时期。在当时的美国市场中,商品也随着科技和工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增多,虽然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但也因此而促使人们更加

注重情趣上的享乐。在上流社会中,有闲阶级可以说天天都举行各类宴会、娱乐活动以及音乐会,客人也整日整夜的打牌、跳舞,尽情的享受快乐。就上流社会中的女性来说,虽然物质生活较为富裕,

但她们其实并没有什么话语权,只是供欣赏和装饰的花瓶。当然,女性也有任务,而最大的任务就是通过她们的美貌去举行宴会,邀请社会中的各类知名人士。此外,人与人之间都会出现攀比心理,这

在上流社会的女性中更是明显,她们彼此都爱炫富和炫耀自己的地位。而这些进入到了丽莉的眼中也使她想到别的事物,如看到特莱纳夫人,她就会想到“灯光下的珠宝橱窗”;看到艾丽斯,她就会想

到会客单。在如此一个奢靡和过度追求情趣享乐的社会环境中,丽莉也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只知道享受玩乐的性格,因而她及其希望自己也能像她的那些富裕的女性朋友那样可以过上奢侈的生活。

对于那些没钱,也没有一定背景的女性来说,要想立足于上流社会,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找到一个上流社会中的富裕男人作为其老公,二是在上流社会中出卖自己的身体,而丽莉无法在上流社会的婚姻

市场中脱颖而出,她也不愿出卖自己的身体,因而她一直都在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丽莉在被特莱纳粗野的提出要与她发生性关系时就突然明白了,“女人保护自己的尊严所需付出的代价要远远的低

于保护自己的风度所付出的代价,只有有钱才能守住自己内心的高尚的道德观念”,但就算付出的代价很大,她也会继续坚持下去,就算饿肚子,她也要将欠特莱纳的债全部还清。虽然贫困的日子很不

好过,但要是丧失了道德底线,那日子将会更加的不好过。在遗产汇单被丽莉收到后,她只过了一个小时就将欠债全部还清。经过向特莱纳借钱的事件后,丽莉也真真意识到了男女之间的交易根本就不

存在所谓的公平性,因而在罗斯戴尔对她说,愿意借给她钱时,她果断的回绝了。虽然如此做,我们都会称赞丽莉很勇敢,但我们不得不因为丽莉因此而付出生命而感到痛惜。而对于虚伪和以男权、金

钱为主的上流社会而言,这是早已注定的结果。

二、丽莉·巴特命运悲剧的个人必然性

事实上,造成丽莉的悲剧也有着其自身的原因,那就是其性格上存在柔弱、不坚定、贪慕虚荣、犹豫不决等弱点。换句话说,性格悲剧而致使丽莉的悲剧。

(一)被男性群体遗弃的必然性

对于书中的男性而言,女性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装饰他们的生活。就算赛尔登对丽莉是具有好感的,但丽莉依然只是一个装饰品。当然,装饰品也是需要有人来欣赏它的,要是没有人来欣赏它,那它自

然也就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了。因而,丽莉作为一个装饰品,那就必定需要具备能吸引人去欣赏的地方,如美貌、年轻等。从赛尔登初次看到丽莉就觉得与众不同到Mr·Rosedale带有赞许目光去看丽莉

就已经很好的证明了丽莉的“小古董”命运。赛尔登曾问丽莉“你的天职不就是结婚吗?你长大成人也不正是为了嫁人吗?”在结婚后,女性存在的意义也仍旧是为了装饰男人的生活,只不过此时的男

人主要是她们的丈夫。而她们的生活是否能够幸福也主要看她们能否让她们的丈夫的生活多姿多彩。当她们不再有人欣赏时,那她们也就失去了继续生活的可能。然而,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因

为男女双方之间的不平等。

(二)被女性群体遗弃的必然性

丽莉的那些朋友也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的,而她们是否能够完美的将作为女主人的职责履行起来则是需要通过丽莉的存在来得以证明的。换句话说,丽莉需要做的就是能够帮助她们的心理上的满

足感能较好的实现。然而,丽莉在她们为她所安排的相亲会中却一次又一次的没有把握住机会,但随着丽莉自身年纪的不断增大和经济条件的越来越差,这对于男人来说,丽莉所具有的价值也就越来越

低。而丽莉的姨妈为了能让人觉得她是个善良的人,所以在丽莉流离失所时,她收留了丽莉。至于丽莉,则是需要在姨妈家中一切都顺从。但是这又与其本身对自由的渴望和不喜欢过压抑的生活而有时

会出现一些叛逆的行为,因而最终她还是被她姨妈所抛弃了。

总而言之,对于在社会中生活的人来说,不光是为了拥有自我,还需要扮演其身边人在社会中生活所需的各种角色。而丽莉在《欢乐之家》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显然是及其失败的,当然,这也是早已

注定的事。在男权为主和经济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没有独立的人格是造成她悲剧的最大原因。此外,由于她在实现其社会价值过程中犹豫不决和迫切的追求独立人格而打破了其周围人的愿望,所以她

的最终命运依然是以悲剧而结束。

参考文献

[1]吴倩. 自卑与补偿——《欢乐之家》女主人公丽莉悲剧的心理分析[J]. 作家. 2011(16)

[2]易灵运. 论女性话语权的丧失——对《欢乐之家》的女性主义解读[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9(04)

[3]顾默涵,张丽. 美丽心灵 悲剧人生——《欢乐之家》中丽莉·巴特的悲剧[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04)

[4]刘霞. 论《欢乐之家》中丽莉·巴特悲剧命运的必然性[J]. 文学教育(上). 2010(03)

[5]吴苏明. 从《欢乐之家》窥伊迪丝·华顿的悲剧意识[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6]吴洁,刘轶. 解析《欢乐之家》中的丽莉·巴特[J]. 长城. 2009(10)

[7]董靖历. 百合花的凋谢——论《欢乐之家》中丽莉的悲剧结局成因[J]. 电影评介. 2007(05)

[8]封金珂. 重审《欢乐之家》中丽莉·巴特的悲剧[J]. 外语教学. 2007(06)

[9]吴洁. 追寻心灵的自由——解读伊迪丝·华顿《欢乐之家》中的女性“逃离意识”[J]. 现代企业教育. 2007(14)

猜你喜欢

社会背景
浅析影响诗歌翻译的因素
浅谈环境法兴起的背景
浅析青年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与演变
浅析社会语言学背景下的商务语言研究
从日剧《直美与加奈子》看中国人的形象
浅析冯梦龙“三言”中的历史文人形象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爱情婚姻观
《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女性意识及其社会背景
汉魏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