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多丽丝·莱辛作品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忧虑
2014-08-26王艳
王艳
摘要:多丽丝·莱辛创作了大量的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塑造了各种经典的女性形象。通过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思绪的变化,莱辛揭示了现代女性所面
临的生存困境,特别是她们所遭受的心灵的打击、精神焦虑,强烈地表达了她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忧虑。
关键词:多丽斯·莱辛;女性形象;生存困境;精神焦虑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被誉认为当代英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女作家。她的70多部作品体裁丰富,包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传记等;主题丰富,涉及女性,种族,战争,生态,科幻,政治等
。读者可以从生态主义、女性主义、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等角度去分析她的作品。2007年88岁高龄的多丽丝·莱辛以她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多变的风格征服了文学界,终在耄耋之
年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史上年龄最大的一位。
莱辛创作了大量的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塑造了各种经典的女性形象:《野草在唱歌》中的玛丽、《金色笔记》中的安娜、《十九号房间》中的苏珊、《暴力的孩子们》中的玛莎·奎斯特、《一个好邻
居的日记》中的莫迪、《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的玛拉……她们有的懦弱、有的独立、有的年轻、有的年老,但都是一个个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女性。她们在生活和感情上遭受压迫与不公正,在精神上
承受压力与困惑。她们有的以挣扎、反抗、求索自由、重塑自我来努力挣脱时代和性别强加在身上的枷锁,有的则以死亡告别这个她们已无力抗争的社会。通过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莱辛真诚地关爱
着每一个生命。
短篇小说《十九号房间》和中篇小说《另外那个女人》通过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思绪的变化揭示了现代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特别是她们所遭受的心灵的打击、精神焦虑,强烈地表达了莱
辛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忧虑。
发表于1963年的短篇小说《十九号房间》被评论界认为是与《金色笔记》一脉相承的又一部以女性视角创作的小说,是“莱辛女性意识和时代意识的合力之作。”①小说讲述的是一名有着女性意识且渴
望精神自由的知识女性苏珊·罗林斯在婚后生活中失去对自身生存意义的把握,结果无法跳出父权制社会的理性束缚的她心灵受尽煎熬,终以精神失常,自杀作为对社会抗议和实现精神解脱的终极方法
。小说一开始展现给读者的是令人羡慕的完美家庭生活画卷。女主人公苏珊和丈夫马修带着四个孩子幸福地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别墅中。但随着对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刻画,美好生活的画卷被撕毁了。得
知丈夫的婚外恋后,苏珊的内心充满痛苦。马修的出轨使婚姻、家庭成为束缚她心灵的枷锁,她渴望摆脱妻子、母亲的角色,走出令她窒息的宽敞卧室。但长期生活在父权制度下的苏珊被“理智”套牢
了,她的 “理性”告诉她不能发怒,不能哭泣。她唯一能做的就是逃到十九号房间——一座简陋的小旅馆里的一间普通客房。她第一次看到它,就知道自己“完全属于它:这间房子一直在等她加入。”
②只有在这间房里,她才是自由的。在这里,
她不再是苏珊·罗林斯,四个孩子的母亲,马修的妻子,帕克斯太太和索菲·特罗西的东家……她不再是拥有适合各种场合服装的大白房子和花园的女主人……她想,我在这儿……③
十九号房间已成为苏珊心灵的庇护港湾,在这里她能做回原本的自我,挣脱各种角色的束缚。在这小小的独立的天地里,她时而沉思不语、时而低声感叹、时而高声自语,以父权社会所认为的“疯癫”
表现,真实地宣泄自己受压抑的情感和思绪。在她宽敞明亮的家中,苏珊的精神得不到自由,而在这间破旧寒酸的十九号房间,她的精神、情感得到了释放。最终苏珊选择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莱辛在小说中刻画了镜子中的疯女人的形象寓意深刻,昭示苏珊拥有破裂的自我。对自由的追求使她有冲出围城的冲动,但根深蒂固的父权社会的理智文化又禁锢了她的欲望。情感与理智的双面挤压终
于“逼疯”了苏珊。疯女人的形象出现在一个情节里 :
苏珊在对镜梳头:“她审视着那张圆圆、坦率的、好看的面孔,清秀的黑眉毛,灰眼睛。一张理智的面孔。她梳着厚厚的、健康的黑发,心想:不过这是一张疯女人的脸。多么不可思议啊!要是镜子里
看着我的是那个黄黄的绿眼睛魔鬼,朝我干笑,那倒是更在理些……”④
此时的苏珊身体和精神分开了。莱辛以作家的敏锐意识到二战后,现代女性面临自我分裂的危机。塑造苏珊这一人物就是抨击父权制社会的理性文化摧毁了女性追求精神自由的能力,造成了女性心灵的
扭曲。
莱辛一向关注挣扎于工作、生活和爱情中的女性。出于自身的坎坷经历,莱辛更能体会到下层女性生活的艰辛,理解她们所遭受的精神压力和焦虑,对于她们的生存状况深表忧虑与同情。中篇小说《另
外那个女人》描写了一位英国底层白人女性柔斯在二战前后的艰难地生活,隐忍着生活的苦难与变故。虽然在精神和经济上,柔斯努力做到独立自主,但母亲父亲的先后去世,情人的感情欺骗,战争对
原有生活的破坏,这一切使柔斯经历了巨大的精神折磨与煎熬。
小说一开始介绍在1938年的一天,柔斯的母亲在外出购物时遇车祸死亡,而再过一星期柔斯就要走入婚姻的殿堂。但外表柔弱的柔斯表现出出奇的冷静,没有通知父亲和恋人乔治就自己处理了母亲的后
事。因为知道父亲以后只能靠她来照顾,而一旦结婚就无法继续照顾父亲,所以她毅然决然地与已经恋爱三年的乔治分手。读者似乎看到了一位既刚强又孝顺的现代女性。但走进柔斯的内心,读者能清
晰地体验到母亲突然离世和被迫放弃婚姻对她的精神打击。
但是乔治走了以后,柔斯却没有再想他。她仍然待在原来的地方,又坐了一会儿,眼睛迷茫地望着那个带黄蔷薇图案的月份牌。……“事情结束了。”她自言自语地说。所谓事情,指的是她同乔治的来
往。她开始掉泪。……但是自从那一刻起,从街头人们惊惧地呼喊:约翰逊太太死了,叫卡车撞死了……自从那一时刻,或至少她这样觉得,她不可能同乔治结婚了。头一天乔治还是她的一切,代表着
她的未来;第二天,他就什么也不是了。……她哭了很长时间,尽量不叫自己呜咽出声来,免得叫父亲听见,因为他睡觉的地方同她只隔一堵墙。……她用鄙视的语气责骂自己:掉眼泪管什么用?但眼
泪还是一个劲儿从眼皮后面涌出来。⑤
小说进而讲述了战争给柔斯带来的生活变化和精神恐慌。战争爆发前她是迷茫的。
以上这些事发生在1938年。战争的谣言和战争引起的恐惧当时还只是人们心底的一股暗流,尚未成為思考的一部分。柔斯和她父亲在迷茫中期 待着一切事物都照老样子运转下去。⑥
战争终于爆发了。他们只是默默地忍受战争带来的苦难。柔斯“内心深处不无悲哀感觉地认识到,……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非常严重、非常可怕,她一点儿都不能理解。”⑦小说有一段专门描写了战争
中的柔斯父女的生活情形。
不久以后,她转到一家军火工厂上班。……她也参加了防火队,常常夜里三四点才上床,六点钟又要起床做饭、打扫屋子。她父亲仍然当砖瓦匠,每周也有三四个晚上值班警戒火灾。父女两个都很劳累
,心情也非常不好。仗一直打下去,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过了一个年又一个年;……战争像一条又黑又长的隧道,仿佛永远不能从另外那头钻出来。⑧
柔斯父亲在战争即将结束前被炸弹炸死的惨剧使柔斯的精神几近崩溃。
父亲死了,留下孤苦伶仃的柔斯。吉米恰逢时机的出现和安慰使柔斯的精神有了依靠。因而柔斯迅速投入吉米的怀抱。但这段恋情给柔斯带来的却是更大的精神折磨与煎熬。在这段两性关系中柔斯一直
受到的是不公正的待遇。吉米隐瞒了他已婚的身份,当柔斯发现并催他离婚时,他欺骗她说他的妻子现在不想谈这个问题。柔斯深爱吉米,却得不到婚姻的保障。“被第三者”的身份使她承受
巨大的心理压力,良心的谴责时常使她胡思乱想。看了报纸上关于一位女性与有妇之夫通奸而导致他人家庭离异的报道受了刺激,柔斯觉得自己就是破坏他人家庭的“另外那个女人。”因为害怕看到类似的新闻,柔斯从此放弃了读报的习惯。最终柔斯不堪忍受内心道德的谴责,主动去见吉米的妻子,却得知吉米与妻子早已离婚的真相。原来,柔斯一直生活在吉米的谎言中,却一直被所谓“第三者”的身份折磨煎熬着。小说描绘了一个战战兢兢在生活的夹缝中坚强求生的女性及她所承受的生活和情感施加给她的精神的痛苦和煎熬。但莱辛精心设计的结局使读者看到历经磨难却坚强自立的柔斯最终摆脱对男人的情感依赖走向新生活。借吉米前妻皮尔逊太太的口,莱辛表达了对现代女性的期待:“今天的世界,妇女必须自己照顾自己了;她们要不是这样,别人是不会管她们的。”⑨借柔斯的想法,莱辛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良好憧憬:“等到这孩子长大成人,也许世界上就再没有战争,再没有轰炸这些事了,也许到那时候,人们就不再做这些蠢事了。”⑩虽然柔斯所承受的精神折磨可以看做是战争时代下的个例,但却代表一个普遍的事实:现代社会的女性普遍承受着精神压力和痛苦。
透过《十九号房间》和《另外那个女人》女主人公的的故事莱辛告诫现代女性们:女人的精神痛苦和折磨有的是来自对男人精神上的依赖,只有在经济和精神上做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真正把控自己的幸福。
注解
①黎林.《到十九号房间》的意想研究[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9):59.
②多丽丝·莱辛. 十九号房间[A].钱兆明. 二十世纪英美短说选(1)[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219.
③同上.473.
④同上.465.
⑤多丽丝·莱辛. 另外那个女人[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7-8.
⑥同上.11.
⑦同上.15.
⑧同上.15.
⑨同上.71.
⑩同上.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