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版狮身人面像引热议
2014-08-26
若想去除肆无忌惮的山寨建筑,必先根除百无禁忌的山寨思维
一座山寨版的埃及狮身人面像近日亮相河北石家庄,引起埃及文物部门的关注。依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作为缔约国的中国,高仿的狮身人面像已经触犯了国际公约,埃及方面也已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投诉。石家庄市长城影视城的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狮身人面像”是拍摄影视剧时搭建的临时场景,目前还在建设中,拍摄完毕马上拆除。
在中国,“山寨”其实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就拿建筑来说,除了这座最新的狮身人面像,江苏阜宁有仿造的“悉尼歌剧院”,天津有仿建的“曼哈顿城”,杭州有山寨巴黎城、艾菲尔铁塔和香榭丽舍大街,一应俱全。类似的做法层出不穷,很少有人检讨这其中是不是存在侵权事宜。
其实,热衷于“山寨”的又何止是建筑,在我们消费的多个领域,如服装、手机、皮包、软件、动漫作品等等,常常可以看到“山寨”产品的身影。“山寨”产品的风行建立在没有产权意识的广泛心理之上,制造者和消费者都不认为这对他人品牌或他国文化造成了侵犯,相反,热衷“山寨”的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便利的生产消费模式。或许在投诉与抗议之下,这座“山寨”狮身人面像会很快被拆除,但我们喜欢“山寨”的心理什么时候能够被拆除呢?
媒体评点:山寨狮身人面像诱发的“投诉”,所承载的山寨文化环境反思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一要有对山寨思维说“不”的共识,特别是地方政绩考核中,不让“拿来主义”成为政绩的亮点。二要完善对山寨思维说“不”的制度规则,将山寨牟利列入知识产权、著作权、文物合理利用等禁区,通过司法诉讼、行政管理追究其侵权责任,真正让恶意山寨者付出比获利更大的代价,如此才会赋予文化环境以自净功能。(木须虫《新京报》)
话题拓展:借鉴与抄袭;警示与反思;保护知识产权;拿来主义;呼唤创新……
(资料来源:《新京报》《法制日报》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