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多声思维训练
2014-08-26刘洪岩
摘要:多声思维是所有音乐学习者必须学习和努力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它是培养演唱者集体协作以及综合音乐修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蒙古族声乐作品为例,简单论述合唱训练的功用。
关键词:多声思维 合唱训练 功用
多声思维是人类在多声部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随着多声感觉、听觉及多声欣赏习惯与能力的发展,逐渐形成起来的一种立体状的音乐思维方式。①多声思维方式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它充分地体现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多声思维在训练的层面上应该以多声音乐的基本形式为基础展开。
蒙古民族因游牧生活,逐水草而迁,居住分散,个体独立,所以蒙古族的演唱以独唱形式发展。多声思维在蒙古族歌曲演唱中发展缓慢。自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蒙古族合唱发展讯速。社会对演唱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多声思维在提高整体音乐素质方面具有相当显著的推动作用。
一、多声思维声乐训练可以培养演唱者集体协作能力
单声思维声乐训练从演唱者个体出发,以受训者的歌唱管腔、声音支点、呼吸控制、共鸣分配等声乐技巧训练为主。从受训者在训练过程中接受的信息来看,单声思维声乐训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声思维的声乐训练通过纵横交错的多旋律线条,从音色、音高、节拍、节奏、旋律、调式、和声织体等多层面培养演唱者的多声思维习惯。多声思维声乐训练的具体形式包括重唱、对唱和合唱。
合唱是集体的艺术,其实施的整个过程需要合作者同心协力,审慎的去完成。只有在对作品分析及表现都处在统一的意志指导下,才能完成一部精美的作品。音量、音色、共鸣甚至呼吸的控制在合唱训练中要求均衡有度,以达到声部均衡的效果。合唱训练还培养相互倾听的内心听觉感。这一过程要求演唱者调整歌唱发声状态,最大程度的回避个性音色,达到声部均衡要求,在集体中体会自身的存在。所以合唱是培养演唱者与他人协作的最好途径。
曾荣获首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项“金钟奖”的无伴奏合唱作品《孤独的白驼羔》,是蒙古族无伴奏合唱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该曲在一首童话题材民歌的基础上创作,是一首思乡曲中的离别歌。反映了小驼羔对母亲不离不弃的可贵精神。歌曲创作中最大的特点是半音下行平行和弦的运用,这种下行半音平行和弦的使用,突出描写了带有哭腔色彩的艺术形象。声部间平行下行的牵制给演唱者营造出凄凉悲惋的共同意境。
二、合唱训练可以提高演唱者的综合音乐修养
合唱训练的声部均衡、协和的原则促使演唱者主动控制自己的声音,同时积极倾听自己与其他声部的和声进行关系,有助于提高视唱练耳能力,培养多声部思维意识。合唱训练的各声部往往有两个以上成员担当,在互相依托带动的同时如若个体的音准和节奏不是很准确,也会互相造成干扰,所以在上述方面对演唱者的相关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考验。
《诺恩吉雅》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歌中描述了奈曼旗境内老哈河一带美丽善良的蒙古族姑娘诺恩吉雅远嫁他乡的凄婉故事,极为人性化地描述了诺恩吉雅传奇般的经历,展示了古老草原悠远的历史与独特风俗民情。歌曲以主和弦和声衬托主旋律引入,第一小节以分解主和弦主干音为基础排列声部。第二小节合唱部分转为属和弦的同音伴唱。该段采取领唱与合唱队长音和八分音符配合的形式使演唱者在音准和节奏上得到有效锻炼。
多声思维声乐训练通过唱和听的协调均衡能够有效地训练演唱者的音准、节奏等的基本音乐素养,对于培养演唱者的内心听觉、对音乐的感知、记忆和理解各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作用,准确把握、表现音乐形象大有裨益。
多声思维是所有音乐学习者必须学习和努力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柯达伊的《让我们正确地齐唱》一书中讲到:“总是用一个声部歌唱的人是无法准确(清楚)演唱的,只有两(多)声部才能互相制约,相互平衡。”②培养多声思维能力是提高演唱者自身素质,加强全面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合唱训练培养演唱者音乐纵向的多声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节奏对应的准确性、多层次的旋律、和声的听觉能力。发展内心音乐听觉及多线条的音乐感觉能力,提升演唱者的音乐敏感性和整体艺术修养。
基金项目:
本文为《运用多声思维演唱蒙古族歌曲研究》课题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苏侨.视唱练耳教学中多声思维的训练与运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汪毓和.对百年中国多声合唱发展的一些感想[A].田晓宝主编.中国合唱艺术发展与思考——2008中国合唱高峰论坛文集[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注释:
①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
②柯达伊,《让我们正确地齐唱》,音乐出版社,1929年。
作者简介:
刘洪岩,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