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土山湾与中国近代工艺美术教育

2014-08-26朱慧敏

教育界·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天主教

朱慧敏

【摘 要】土山湾是中国近代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一页。地处上海徐家汇的土山湾是天主教耶稣会上海教区的中心,为解决孤儿长大后的生计问题和当时教会宗教用品的大量需求问题,清同治三年(1864年),成立土山湾孤儿院,作为宗教慈善和宣传事业的重要部分,土山湾孤儿院美术工场一方面生产出大量的艺术产品;另一方面工读结合和师徒相授的西学教育模式,为中国近代培养了许多人才。

【关键词】土山湾 工艺美术教育 天主教 艺术产品

土山湾文化土壤丰饶,曾被徐悲鸿先生称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它不仅对中国近代绘画影响深远,也对中国近代的摄影、印刷、建筑、天文、航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土山湾孤儿院的整个职业教育模式,即使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一、土山湾的历史渊源

1846年,清政府解除 “禁教令”,徐家汇成为天主教传播的一块宝地。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加之江南地区灾害频繁,位于上海法租界的徐家汇有大量的弃婴存在。天主教会在徐家汇土山湾地区设立了孤儿院,维持孤儿的生存,只靠募捐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孤儿长大后需要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谋生;另一方面教会发展迅速,宗教用品需求数量不断增大,如果向欧洲订货,不仅花费大而且单程就需要半年之久,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土化生产尤为重要。

关于土山湾孤儿院美术工场的创立,有关记载如下:土山湾有一育婴堂,为天主教所设,其创始在前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初堂在沪南,继而迁至距徐家汇约十余里之蔡家湾。太平天国时,战火四起,堂事中止,所留孩童亦星散,直至同治三年(1864)始再迁至土山湾而定居矣。此育婴堂实即一美术之工场也。

二、土山湾孤儿院的教育体系

1.全日制小学教育阶段

20世纪初,孤儿院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小学,1941年定名为慈云小学。小学设初小四年,高小二年。高小期间除普通学科的学习之外,每天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到各工场了解工艺流程。这一阶段的学习目的,是使孩童通过学习能够粗通文字、写算。

2.半工半读阶段

高小毕业后,继续两年时间的半工半读学习。上午七时至九时,上国语、代数、理化、地理、外国语等课程;下午一时半至三时,上修身、打样等课程,使其将来具备充分的国民常识与知识基础。每日除早晚上课,其余时间皆在工艺训练班在师傅的带领下,学习木工、制鞋、雕刻、油画、水彩画、印刷等技艺。目的是使“孤儿们于学业上具有初中程度,工艺上获得灵巧之手腕”。

3.学徒阶段

两年的半工半读阶段后,进入了学徒阶段。孤儿院内办有各种工场,引进并传授西方的各种技艺。管理修士根据学徒的天赋和兴趣,分派至工厂学习专门技艺。学徒阶段是六年,毕业后,或留院工作,或外出谋生。

土山湾孤儿院创立了半工半读的教学体制,摒弃了狭隘的师徒模式,师生间没有传统手工作坊的依附和雇佣关系,课程设置也比较规范。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使当时的孤儿、学徒在社会竞争中掌握了能够安身立命的技艺。

三、土山湾对近代工艺美术作出的贡献

天主教耶稣会为办好各个工场,先后派出许多有各种技能的神父和修士到土山湾。这些指导者,在技艺上有着很深的造诣,他们为土山湾的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画馆创始人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就出生在雕塑世家;再如法国传教士马历耀,是一位建筑师,造型艺术家,精通营造学,徐家汇的许多天主教建筑都是他设计营造的。

土山湾孤儿院在文化贡献方面和影响最大的是图画馆、印书馆和木工部。

1.土山湾画馆

图画部对外称土山湾画馆,是孤儿院最早设立的部门。土山湾画馆采用的是西洋美术的教育方法和体系,教学中多以临摹写生为主,并辅以石膏像等让学生进行绘画练习,这种西画的传习,构成了土山湾画馆最明显的专业特色。有一些临摹欧洲名画的作品,售价昂贵,往往三四尺见方就要七八担米钱。另外,土山湾在西洋画技法还不断融入中国画笔墨和画法,轰动当时国际艺术界。1933年土山湾印书馆出版的《徐汇记略》,对“图画馆”记载:“近日新添彩绘玻璃,将人物鸟兽彩画于玻璃上,后置炉中煨炙,彩色深入玻璃内,永久不退,中国彩绘玻璃,此为第一出品处。”这些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需求。

在土山湾的影响下,所谓“壬寅——癸卯学制”,第一次将美术纳入了教学内容,并规定高小以上美术为必修课,为近代美术教育奠定了制度基础。

2.土山湾印书馆

土山湾印书馆创办于1876年,是当时中国天主教最早最大的出版机构。土山湾印书馆最先把石印术、珂罗版和照相铜锌版技术设备引进中国,极大促进了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土山湾印书馆平均每年出版中文图书50种,250000到350000册,到20世纪30年代,曾创下了印刷品总数达53万种的记录。

3.土山湾木工部

木工部生产的工艺品,技艺精湛,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还远销到东南亚和欧洲,被称作“可以与欧洲最好的工场媲美,是真正的杰作”。现陈列在土山湾博物馆的土山湾牌楼,便是由德国建筑师葛承亮,带领土山湾孤儿院的十几个孤儿制作完成的,是中国传统雕刻工艺和西方雕塑艺术结合之典范。土山湾牌楼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获得“甲等大奖章”,这是当时的最高奖。

土山湾美术工场以西方传教士文化为载体,在“中体西用”的半开放氛围中,渗入了中国的文化,建立了适应自身长期发展的模式。土山湾美术工场的建立,对中国早期的职业教育起了启蒙和催化作用,促进了当时工艺技术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徐悲鸿.新艺术运动的回顾与前瞻[J].时事新报,1942.

[2](韩)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天主教
浅析河南总修院的艺术文化特性
什么天主教?
天主教社会思想对社会正义的理解
天主教新神学运动中的现象学视野
沧州教会学校创建历史及其影响
澳门大三巴牌坊传递的天主教意涵 呼叫的石头
略谈伊丽莎白的宗教政策
试析二十世纪上半期美国苦难会选择湘西作为其主要传教地点的原因
康雍时期的天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