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失灵之我见
2014-08-26何平
何平
在人生的坐标上,每个年龄段都标出了社会所公认的人生目标。大家都知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说法,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人到中年,对多数人来说,也许意味着事业有成、生活稳定,但对一些特殊的群体,生活则带有一种略带沧桑的悲壮。
有数据显示,到2002年,中国失业和下岗人员约近1400万人,下岗和失业职工带来的生活问题涉及几千万城市家庭人口。特别是原来的国有企业老职工,他们失去原有的工作岗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人力资本失灵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处于中年年龄段的群体,很多人在人生的旅途上大都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坎坷,因为他们经历过太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特别是“文革”中的“上山下乡”,在其人生轨迹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在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初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因为年龄关系而成为一个再就业特别困难的群体,而摆在他们生活道路面前的,又是养老金有无着落、看病如何缴费、子女的学费是否付得起、高堂父母怎样供养等一系列难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实行国家安排工作的充分就业政策,失业几乎成为不可理解的陌生记忆。1978年中国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国有企业实行放权让利试点。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基本结束短缺经济时代,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市场的变化,使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成为必然。在市场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触动利益刚性的就业保障领域,过去国有企业隐含的富余人员,很快以大量职工下岗的方式凸现出来。伴随着大多数人的收入上升,也有很多下岗职工的生活陷入困境,作为负责对下岗失业群体管理工作的人员,如何通过有效地工作使他们对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变革理解和宽容,成为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
我国的改革开放在国有企业和传统产业集中的老工业基地,特别是资源枯竭的老工业基地城市,遇到很多具体困难。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进行社会保障改革试点,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下岗和失业基本完成体制并轨,失去工作岗位的职工将直接视为失业。
人力资本失衡的产生
各种关于社会结构转型趋势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发展的知识化和信息化,人力资本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国内外无数的研究都证明: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人的人力资本与其工作收入具有正相关关系。
这些指标包括: 第一,受教育所取得的文凭或在全日制学校读书的年限; 第二,接受职业培训的时间长短; 第三,身体的健康程度。事实上,在缺少后两个指标的情况下,很多用人单位往往以第一个指标测量人们所取得的人力资本。随着社会地位变化与社会结构变迁的,也将“受教育程度”这个人力资本变量作为最主要的变量考察。
然而,我们在对外贸下岗职工的访谈中发现,很多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下岗人员找工作并不容易,或者找到工作后的收入并不比文化水平低的人高,这种现象称为“人力资本的失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市场转轨和产业结构改造的大转折时期,会发生劳动力市场“知识技能系统”的改变,从而导致“人力资本的断裂”,即原有的人力资本积累,在新的“知识技能系统”需求中不再明显地发挥作用。就像目前面对迅速变化的就业市场的大学生,虽然都是大学毕业,但由于掌握的“知识技能系统”不一样,通过求职所获得的地位与收入就可能存在天壤之别。
也就是说,在知识技能系统的大转变时期,某些人会出现人力资本对收入地位的失灵现象,而在“文革”中中断学习的一代人,人力资本失灵的情况最为严重。
人力资本对阶层认同的意义
阶层认同(Class Identification)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受收入、职业、家庭背景、社会声望乃至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人主观认同的阶层地位,与收入决定的客观阶层地位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异。从以往的有关社会调查发现,人们对自己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主观感知和定位,常常偏向于中层。在性别区分上,与男性相比,同样收入水平的女性,会有更多的人将自己认定在较低的社会地位上。正是这种差异使阶层认同的研究变得格外重要,因为在个人阶层认同和社会态度及行为动机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关性联系或因果性联系。但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态度的一致性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影响人们阶层认同的因素,在传统社会中,家庭背景、身份等先赋性因素所起的作用大,而在现代社会中,则是文化程度、职业等获得性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的变化也表明,教育对人们社会地位升迁的贡献在不断增加。可是,下岗职工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中“受教育年限”这个重要的获得性因素,对其阶层认同的解释力减弱或消失了。也就是说,下岗职工阶层并不是非常注重“受教育年限”问题及其带来的影响。
以往的很多研究还发现,失业率的上升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2年) 我国出现第一个失业高峰期,很多企业关门倒闭,全国14个较大城市工厂倒闭2945家,16个较大城市半停业商店9345家,失业工人逾百万,人心浮动。有资料记载,当时“失望和不满的情绪在一部分工人和城市贫民中迅速蔓延”。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目前对社会和政治稳定威胁最大的大众群体,不是处于最底层的城乡贫困人群,而是失业或下岗的国有企业职工;由于他们的地位同时出现大幅度的绝对下降和相对下降,因此他们的不满最为强烈。
通过对于当今社会事件的原因的了解和分析,可知在下岗失业和社会稳定的上,文化程度高,而收入与阶层认同较低的下岗职工,似乎更容易产生社会不满情绪。
人力资本与生活发展前景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社会位置,尽管存在着个人无力扭转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安排,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市场化的深入,凭借个人的知识才能、努力奋斗、机会把握等因素而改变生活发展前景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人力资本最终也会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决定个人发展的因素。当今社会知识技能系统的快速变化,使人力资本的积累呈现为一个终身不断学习的过程,为了避免人力资本的断裂和失灵,就要不断地改善知识结构和提升工作技能。对于普通的下岗失业职工来说,通过某些富有实效的转岗转业培训,提高和转化他们的“知识技能系统”,使其适应于市场的需要,是帮助其走出生活逆境的最可行选择。endprint
人力资本的失灵的负面影响
“人力资本失灵”已经成为员工道路的一堵屏障和一个瓶颈,能否越过这道屏障、突破这个瓶颈将会成为决定他们生活和命运轨迹的重要节点。如果能够跨过这道坎,接续人力资本积累的链条,弥合人力资本积累的断裂,那么失业下岗职工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包括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工作经验、职业态度等,就能够被盘活;但如果跨不过这道坎,这些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反而可能会成为他们做出新的选择的包袱。
在个人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具有决定个人生活轨迹的情况下,“人力资本失灵”的现象尤其值得重视。中国亿万个家庭,为了他们下一代的前程愿意倾尽所有,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如果因为我们的教育供给与现代社会需求不适应造成毕业后就失业,那将是千古之憾。但现在由于人力资本积累断裂而产生的“人力资本失灵”已经造成大量人力资本投入的浪费,很多学生目前花费巨大精力和财力学习的东西是已经在就业市场上被淘汰的东西。在不同的大学、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设计之间,人力资本的含量出现巨大差异。随着个人教育支出在家庭消费中的快速增长,呼吁国家教育部门及有关产业部门要防止人力资本投入的粗放经营、重复建设导致的效益低下甚至血本无归。
在市场化过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变化而导致的外贸员工事业或下岗职工的“人力资本失灵”现象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对于社会来说,也是重大的损失。人力资本的失灵也影响到下岗职工的阶层认同和社会态度,在人力资本积累断裂的情况下,他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不是决定于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努力程度,而是决定于非个人的社会因素。这样,他们中人力资本较高的那些人,反而更容易滋生出较强烈的“社会不满”情绪。
正确看待 “人力资本失灵”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失业下岗职工中积极的一部分,他们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态度,不再完全依赖社会和体制对自己生活的安排,而是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他们长期以来等、靠、要的选择, 结束其个人命运完全由外在力量决定的历史。当年上山下乡的一代, 不少人将生活的磨难转变为人力资本的财富, 后来成为各行各业的脊梁。相信如今的下岗人员, 也会有不少人从逆境中崛起, 撑起未来的一片天地。正是这一部分人其生活前景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也意味着,社会流动和社会升迁的机制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无数个体的积极行动,正在对新型社会结构的生成产生作用。
我们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对于失去工作的那部分人,在统计上也许只占一个很小的百分比,或者可以用冷冰冰的“自然失业率”来表示,但对他们自身来说那就是生活的全部。对少数困难群体的重视、帮助和扶持,是一个团结、和谐和公正社会的重要标志。
对失业下岗职工的帮助,重要的是在经济上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补偿、补助,无疑有助于缓解其在过渡期中的生活困境。但从长远考虑,特别是从个体选择和社会安排相互关系已经发生的积极变化考虑,更重要的还是为他们提供自食其力的就业机会。换句话说, 需要向他们提供不仅是维持生存的粮食,更重要的是可以播种未来的种子。
由于下岗职工过去长期生活在国家和政府安排就业的制度环境里,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在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和就业机会面前,他们往往感到缺乏选择的竞争力。而帮助他们提高选择能力和接续人力资本积累链条的转岗转业培训是帮助下岗职工走出困境的一种选择,
转岗转业培训作为一种谋生能力的培养和建设,目前是由国家作为社会帮助的示范来提供,但并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具有经费保证的制度化安排,而是由失业下岗职工自主选择参加。但无论是在地方政府还是在失业下岗职工个人眼里,培养谋生能力的转岗转业培训, 都不如直接的生活补助重要。从以往的经验上看,对于谋生能力的培养,比单纯的生活救济更有助于帮助失业下岗职工走出生活的阴影。单纯的生活救济可解燃眉之急,也可以在救济下暂时脱贫,但返贫的几率很高,只有使被救济者具有自主谋生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困境问题。
应当看到, 在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面对同样的社会事件,个人具有了更大的选择和改变自己生活的可能性。通过有针对性的转岗转业培训,改善和提高下岗职工的人力资本,增强他们的选择能力,使之适宜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需要, 是从根本上帮助下岗职工走出生活逆境阴影的一个有效的措施。而转岗转业培训对于失业者再就业的有效帮助已经得到国际经验的普遍证明,改善人力资本对于从根本上减少贫困和返贫的有效性,也得到国际经验的普遍证明。
过去,为了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国家采取了各种优惠政策,现在,为了使仍处于生活困境中的人也有能力富裕起来,更应当有充分的理由实行优惠政策。中国在历经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地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 就业已成为今后几十年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我们期望在中国人自己塑造的安居乐业的“中国梦”中, 有更多的人能够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有更多的人能够走出自己生活逆境的阴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