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的拓展延伸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4-08-26魏文青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2期
关键词:拓展延伸有效运用中职语文

魏文青

内容摘要:拓展和延伸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其作用越来越重要。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发现一些相对有效的“拓展延伸”方式。

关键词:中职语文 拓展延伸 有效运用

一、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这意味着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创新的机会,不仅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形式与渠道,而且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欣赏并使用语文,从而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就是“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拓宽、加深,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培养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拓展延伸”是指让学生根据文本的内容及体现出来的思想向自身和社会做一定的延伸思考探究,能够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引发一定的思索,得出一定的结论。这些结果的获取是来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的。它必须是学生自我的创作,表达自我的心声,引导自我的人生,当然,也要注意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拓展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

二、“基于文本”的“拓展延伸”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运用

1.围绕文本主题,即时拓展延伸

文本的拓展延伸,既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主题的拓展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潜心会文本”,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在对话、涵咏的基础上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立足文本主题的拓展延伸可以灵活的安排在教学的不同时段,导入、课中间、课后等时段都可以进行拓展延伸。

1.1 横向比较,感悟主题

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把不同文章中具有共性的或有对比性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有教师将《故都的秋》按照散文的一般套路教学后,有学生竟然认为该文与《荷塘月色》是‘一模一样。”如何上好这两篇经典名篇,非常值得教师反思。因此笔者在上这两篇散文的时候分别设置题目,并在上好文章之后,让学生结合作者及写作背景,讨论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并找出文中的句子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学生有时真的不能小看,虽然是中职学生,但是欣赏名家作品也有一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分别从写景、抒情和语言表达三方面发表意见,还不时按老师要求找出文章对应的句子来支持自己的看法,说得头头是道。最后笔者进行概括:人有人性,文有文性。若以写景的精彩、精致之于中学生和青年写作者的示范意义而言,《荷》强于《故》;若以人生感悟、人生启示而论,《故》要强于《荷》。如此说来,两名篇特点各异、互见优长,恰好代表了散文写景与抒情的两端,它们都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范文之精品、神品。通过这讨论比较活动,学生的感悟更富有启发性、共鸣性和艺术魅力。

1.2 纵深拓展,挖掘主题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作者往往通过对人、事、景、物的描绘来表达爱憎、褒贬、取舍、抑扬等情感。许多时候作者的见解、意愿含而不露,隐藏其中。文本阅读就是通过不断地感知、品味、比较、思考、探究来感悟、挖掘作品的主题内涵。在阅读中,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写作背景、人物形象等进行拓展挖掘,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材料主旨,提高阅读能力。

如秦情的《好雪片片》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先是补充了“唐代庞居士”的故事,然后提出两个问题:“如何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和“文章以‘好雪片片为题,又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收束全文,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学生一听有故事马上就兴趣盎然,竖起耳朵。而且也很快领悟了庞居士的意思:好雪片片,在眼前飘落,你就尽情领略天地间的这一片潇洒风光。它所隐含的意思是,生活处处都有美,美好的事物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很多人却常常对眼前的好雪片片视而不见,纠缠在利益中、欲望中、没有意思的计较中,生活的美意从我们眼前滑落。这起到点题的作用。作者把老人的美好心灵,看作是“灌溉了我们的心田”的“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美,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心头,恰似好雪滋润大地,心灵之美滋润心田,使文章增添浓浓的诗意。

2.从文本空白、悬念处拓展延伸

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使课堂教学更具发散性,营造学生喜欢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同时得到超越升华。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要求教师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向课外拓展,在延伸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比较、对照、引申、拓展过程中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教师开展拓展性阅读,让学生不再把一篇作品简单地视为语言学习的载体,而应看作是提升自身语文能力的一个阶梯、一个范本,也是丰富自身文学底蕴,培养自身人文品质的媒介。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名家名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名著的热情与兴趣,进行有效课外拓展。

3.从品味文本之美处拓展延伸

语文就是人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化。语文之美,美在处处。语文中有听不见的声音,看不见的图画。教材中的字、词、句、段、章无不绽放出别样的华彩。品位文本之美,提高自己的情趣和品位,真正地发现语文的内涵和美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三个过程。下面以“我的空中楼阁”为例展开分析:endprint

3.1 感受、积累语言的美

“我的空中楼阁”一文语言清新淡雅,比喻排比等修辞美,而且文章轻松明快充满了诗意。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笔者逐一进行解释和拓展。如“山如眉黛”,化用了王观《卜算子》中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山也虚无”则化用了王维《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则化用了李白《刍垦天门山》的“孤帆一片日边来”;“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化用了温庭筠《菩萨蛮》的“雁飞残月天”。

教师通过适当的讲解,点拨学生,让学生更好地赏析文章之美,语文之美。再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作者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3.2 感悟、内化语言美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与目睹、口诵、耳闻同步进行体验与心语,品味和感悟作者蕴含并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思绪。

“我的空中楼阁”的作者那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所谓“文中有画”。因此笔者在讲解结束后请学生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更好地感悟、品位文本之美。

再如文中不仅成功地运用了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更是成功地使用短句,使语言灵活多变、生动感人;而整短句的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这样就使语言增强了音乐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阅读中,反复朗读,调动各种感官来感受美词佳句,品味该文本语言的音乐美,逐步积累优美的言语材料,并储存在个人的言语积累中。

3.3 模仿、比较学习语言美

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所以笔者通过让学生模仿表达美的语言,通过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使之落到实处,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为此,笔者设计了两个练习题:一是仿写句子。学生可以挑选五句自己能仿写的文章中的句子进行仿写。而是让学生进行对本文和《荷塘月色》在语言上进行对比,各有什么特点??

在课堂教学的语言品味中进行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达与作者情感的深层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4.即时生成,动态拓展延伸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的学生是能动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把握生成的拓展延伸。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流程,不仅要善于引进“活水”,更要善于把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预设中,要有意识地创造空白,促成学生的生成,进而加深理解,以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上《永远的蝴蝶》一文时,课上到最后,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在读到“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时说了句:“早说嘛!”当时全班同学都听到了。笔者借题发挥,把备课时准备过会要问的问题先提出来:“如果把这句话放在开头,会有什么效果?”教室里一下炸开了锅,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能很好地体会到这是一种明显的对比,也即前面营造的浓厚的悲剧气氛与结尾的幸福感的急遽转换造成了读者的心理落差,也使读者获得了审美愉悦,即所谓的悲剧美。小说于高潮处戛然而止,言已尽而情未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篇末的这句补叙可称全文的点睛之笔,独具艺术匠心,这就是小小说构思精巧的魅力!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保证“拓展延伸”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拓展延伸在实际的教学中被广大教师采用,有效的文本拓展延伸,能增强学生的文本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还是有些不足之处,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还要思考的却很多。比如:“该拓展延伸是否需要?需要拓展多少?拓展的方式可取吗?学生能接受吗?”拓展延伸实施后,则要反思:“实际的效果好吗?哪些拓展值得推广处?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因而,我们需要在进行教学尝试中注意文本拓展要遵循“不离不弃”的原则,具体说来:

1.注重拓展延伸的文本性

拓展延伸是对文本的补充和延伸,它的方式可以也应该是灵活的,但是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它的宗旨始终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因此任何的课堂拓展都要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但不能游离,更不能背离文本。

教师课前备课时,要对文本的拓展教学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紧紧围绕文本内容和主题,更好地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2.注重拓展延伸的目的性

教学目标是驾驭课堂的主宰。每一次课堂拓展延伸,教师都要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此环节的设置目的,为了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提升,还是学生的能力锻炼等。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教师如果对拓展拓展教学的教材没有经过精心选择,也没有明确的拓展教学目标,只是为阅读而阅读,如“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试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感想”;“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等等势必造成学生归纳不全且零乱,思维过于发散,难以表述清楚。难以受到预期的效果。

3.注重拓展延伸的必要性

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是必要的,但也不是每次上课或是每篇文章都需要拓展延伸。教师在设置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时,都先需要想想“本次教学需要拓展延伸吗?”如果不需要,比如学生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已经足够受到情感的熏陶,有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就大可快意斩之,切不可画蛇添足。同时我们要考虑拓展延伸需要有几个方面,要学生回答的内容有多少,都是我们应该事先做一定分析确定的。毕竟这一环节不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最为主要的部分,它不能过多地抢占课堂时间。究竟这样的时间花费在本已紧张的课堂上,它是否会产生比较理想的效果,预计能够达到怎样的程度,我们在进行备课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思索。

4.注重拓展延伸的适度性

首先,拓展延伸应该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应有它的量。它的作用是起到辅佐作用,在课堂当中的时间占有是有限的。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课外知识的丰富程度,学生的阅读技巧以及学生平时课堂的参与度等等。一些拓展延伸是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作为后盾的,学生只有了解了相关的内容后才能说出个一二来,要不然会使其感到摸不着头脑,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会失败的。如有教师在上课时按照教参设计《林黛玉进贾府》的拓展活动:“现今的演艺界对古典作品进行演绎的很多,如果让你做一回编导,你将选择该作品的那个片段进行剧本改编?请把你的编导意向写下来,和同学交流。”这显然超出了中学生的真正认知水平,或许这堂课上得很热闹,但是效果却很难说。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个整体,拓展延伸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对文本的各种拓展延伸形式一般都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只要设计得当、点拨到位,指导得当。它就能开展顺利,并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把提高学生的素质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既教书又育人。从而真正达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而且课堂拓展从对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出发,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知识发散的技巧与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拓展延伸有效运用中职语文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教学中PBL的有效运用探析
探究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