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闲暇成为儿童智慧的源泉

2014-08-26周信达

中国德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闲暇东湖社区

周信达

让闲暇成为儿童智慧的源泉

班级民主管理之路

创设“三化两性”的微型德育课程

在即时情境中涵育学生的精神成长

“说谎”的真相:心理认知不等于道德品质

放手,我收获了幸福

近年来,随着小学“减负”的深入实施,小学生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每年寒暑假、双休日,再加上国庆、五一、清明、端午、中秋五个节日,处于闲暇状态的时间总共有170天之多,接近全年的二分之一。闲暇时间的增多,不仅仅意味着时间的增长,更意味着对教育的挑战。如何加强闲暇时间管理,利用闲暇教育提升学校的育人品质,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使小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形成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的能力,已经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生实施闲暇教育的价值

闲暇为儿童走进自然,了解社会,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对儿童来说也不仅仅是休息和调整身心,对于促进儿童自身的道德、智力和个性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是一种自由的、有意义的活动,并非无所事事,纯粹玩乐。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离开这一点再谈论全面发展,强调培养素质爱好、天赋才能,只不过一句空话而已。”在闲暇生活中,儿童可以在与他人相处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丰富对生命的体验,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闲暇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范围广泛,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促使他们个性的自由充分的发展。闲暇教育也并非纯粹地组织活动或传授闲暇知识,而更多的是尊重儿童的闲暇需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等自主地进行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拓展知识和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相比,闲暇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需要。它最大的特色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由地选择符合自己当时内心感受和需要的活动及活动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自由自在、真实完整地表现主体的自我,从而能使个性得到更完美的发展。只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孕育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作为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利用闲暇的自主权,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使个性、知识、人格、情操、体质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通过闲暇教育,能使小学生加强对闲暇价值的自我认知,认识闲暇中的自我状态,个性化地安排闲暇生活,从而提高对闲暇生活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小学生闲暇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学校教育还没有完全承担起闲暇教育的责任,或多或少存在着闲暇教育的缺位现象,忽略了儿童学习作为积极探究、主动建构、满足生命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儿童的闲暇时间已严重受到成人的挤压、肢解与替代。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严重地妨碍了小学生自主、想象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1. 理论支撑上缺少可行性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闲暇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到实施素质教育之中,诸如闲暇课程、校外教育也只是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国家还没有完整的闲暇教育规划,致使闲暇教育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对闲暇教育的理论研究一般局限于大学教育、成人教育的视野,对中小学生的闲暇活动和闲暇时间的教育研究则涉及不多。休闲学专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杰弗瑞·戈比在《走向休闲社会:中国未来前景的展望》一文中指出:“很好地利用休闲意味着一个人必须接受关于休闲的教育。在学习、工作的同时,如果中国的公共教育没有教育学生如何很好地休闲,那么,自由时间将消磨在诸如看电视、大众媒体和娱乐的消极休闲上。”这里戈比教授所指的休闲教育就是通过教会学生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培养学生的休闲技能、休闲态度和休闲价值观,切实提升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

2. 内容选择上缺少自主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闲暇时间被占据,自主享有闲暇时间较少,课业负担仍旧沉重。由于小学生对闲暇时间的利用能力不强,在周一至周五的放学时间或者长假时间,仍然更多的是依赖于校方的组织和家长的安排。而这种依赖成为学生的惯性,缺失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权。这就要求小学生在闲暇时间里,自由地选择符合自己当时内心感受和需要的活动及活动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自由地、独特地、真实地、完整地表现主体的自我。因为在自由时间里从事的闲暇活动中,学生的感觉是轻松的,意愿是随意的,情感是真诚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精神生活和满足精神需要的目的。

3. 方式表现上缺少适度性

闲暇生活中最为可贵的就是孩子心情的愉悦、情操的陶冶和灵性的孕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闲暇生活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些家长只顾忙自己的事情,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教育和引导;有些家长上班单位的休息日与孩子不一致,抽不出时间来照顾孩子,致使这部分孩子处于“放羊”状态。还有一部分家庭则凭着家长的爱好和意愿,强迫孩子在闲暇时间奔波于各类“特长班”“培训班”之间,使孩子忙得不亦乐乎。在闲暇时间里,孩子不是被应试所迫,便是为功名所累。这些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缺少适度性的做法,严重违背了自由自在的闲暇生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对小学生进行闲暇教育的途径

“闲暇”在希腊文里的意思指的就“学习和教育的场所”,包含“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心理状态”三个要素。其中闲暇时间是闲暇的存在形式,闲暇活动和闲暇心理状态是闲暇的存在内容。根据美国学者纳什对闲暇活动的6个层次划分(见表1),可以看出闲暇有不同的层次,普通人的闲暇一般都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只有少数人的闲暇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体验到闲暇的价值。

依据纳什的理论,对小学生来说,闲暇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他们的闲暇层次,使他们的闲暇由消极的闲暇转变为积极闲暇,由无效闲暇达到有效闲暇,由较低的水平达到较高水平的过程。通过闲暇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从事较高水平的闲暇。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也曾说过:“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能力、娱乐的能力、有意义地利用闲暇的能力,都是公民效率的重要成分,比其它能力训练累加在一起更加重要”。为此,必须对小学生加强闲暇时间的自我管理,营造和谐的闲暇环境,逐渐树立良好的闲暇观,从而构建一个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endprint

1. 加强教育引导,培养闲暇道德观念

培养学生科学的闲暇道德观是实施闲暇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德育的内容之一。闲暇道德观念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闲暇教育的新使命。闲暇的本质是自由生活,“教育儿童实际上就是培养儿童的生活,教师应该培养的不是儿童,而是儿童的生活。作为教师,不是为了想出更完美的虎钳来束缚儿童的力量,以便于对他进行教育加工,而是为了带着自己的教育学加入到他们中间去,为的是用更高水平的生活形式去改造儿童自在的生活。”闲暇教育超越了学校围墙限制,时空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如在2014年5月13日,东湖小学103班学生和家长以“烘培义卖”为主题,在东湖花园小区步行街开展了一次爱心义卖活动。短短3小时,48名学生筹得2.2万元善款以及3台电脑、1台打印机,这些钱物将捐献给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此次活动,教师、家长、孩子一起参与,以爱心义卖活动为桥梁,以亲子制饼为纽带,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思想的情操。这样的闲暇教育活动,既让学生充分利用了闲暇的自主权,又培养了学生正确高尚的闲暇道德观,学生在与社会成员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在获得对社会群体的意识和社会规范的认同的同时,还培养了与人交往的知识和技能,另外,还获取了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从而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帮助他们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 完善课程体系,开发闲暇教育课程

对学校教育来说,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学校课程和闲暇教育课程。美国休闲教育学者查尔斯·K·布赖特比尔在其《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中说:“如果要教给学生以休闲为中心的生活,就必须毫不迟疑地翻新课程设置中的某些部分。”闲暇教育课程不是在学校课程的基础上再另搞一套课程来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重在体现活动性,关注学生自身的参与、实践与体验。如在校内,可以组织传统校节和开设课程超市,在校外,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馆所,从而在向小学生传授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和闲暇活动的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利用闲暇生活的技能技巧。(见表2)

教育即生活。闲暇教育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课程才能为学生所理解。除了以上所述的课程内容以外,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项目课程。如2014年7月12日在苏州大学举行的“中美艺术教育高峰论坛”上,美国波士顿麻州大学教育领导学系主任严文蕃教授带领的美国波士顿小学艺术教师团队介绍的“耆英项目”课程。此项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班级或者小组为单位利用闲暇时间研究在美国的亚裔所面临的老龄化问题。学生通过询问、走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年人,了解他们的人生所经历的故事。通过老年人讲故事,学生们可以创造出一个移动的艺术文化平台,通过分享老年人的故事来教育在场的观众。在每个艺术文化分享结束时,在场的观众会被要求分享他们自己老年家庭成员故事,并通过观众的分享制作出一块拼贴艺术板。这样的项目课程,不但具有跨文化的交互作用,同时还增长了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

3. 依托社区资源,开展闲暇教育活动

对于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言,闲暇活动空间与闲暇时间同样重要。社区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活动、娱乐、学习的重要阵地,是小学生闲暇教育的第二课堂,依托社区资源开展闲暇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湖小学地处宁波市鄞州中心城区,与东湖花园社区毗邻,早在2011年8月,学校就与东湖花园社区共同建立了“园林养护学生实践基地”,同时聘请了鄞州区园林公司园林专家、国家级插花大师秦磊为校外辅导员。周末以及寒暑假期间,秦磊老师不仅为孩子授课介绍了社区中常见的植物,还领着孩子亲密接触社区中的植物,直观地了解园林养护知识。这样的闲暇教育活动,在丰富孩子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园林艺术的兴趣。除了在社区建立实践基地这一方式,学校还在每年的元旦,组织书法和绘画社团的学生到社区门口进行迎新春送春联活动。在2014年,我们鄞州籍画家、被誉为中国的“凡·高”沙耆诞辰100周年之际,组织学生参与由宁波市鄞州区委、区政府主办的纪念沙耆百年诞辰系列活动。如到宁波美术馆参观“纪念沙耆诞生100周年油画作品展”,到位于鄞州区塘溪镇沙村的沙耆故居考察,感受这位在上世纪30年代赴比利时深造时,与毕加索等人同展画作的天才画家的传奇人生,从而以家乡名人沙耆的成就激励学生,以魅力感染学生,以经历启迪学生,从而照亮东湖小学莘莘学子的心灯。由此可见,依托社区资源开展闲暇教育,进一步激活了社区和学校联动效应,为每一个学生更大范围、更多可能地提供融教育、体验、实践为一体的闲暇教育生活,使社区成为了实施闲暇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与场所。

综上所述,闲暇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闲暇教育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体现了对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的终极关怀。开展闲暇教育,能使小学生在体质、智力、情谊、道德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充分的培养。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加强对小学生闲暇教育的研究,安排好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引导和帮助他们过有质量的闲暇生活,使他们养成积极、科学、健康的闲暇生活习惯、锻炼必要的闲暇生活技能,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湖小学)

责任编辑/杨艳利endprint

1. 加强教育引导,培养闲暇道德观念

培养学生科学的闲暇道德观是实施闲暇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德育的内容之一。闲暇道德观念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闲暇教育的新使命。闲暇的本质是自由生活,“教育儿童实际上就是培养儿童的生活,教师应该培养的不是儿童,而是儿童的生活。作为教师,不是为了想出更完美的虎钳来束缚儿童的力量,以便于对他进行教育加工,而是为了带着自己的教育学加入到他们中间去,为的是用更高水平的生活形式去改造儿童自在的生活。”闲暇教育超越了学校围墙限制,时空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如在2014年5月13日,东湖小学103班学生和家长以“烘培义卖”为主题,在东湖花园小区步行街开展了一次爱心义卖活动。短短3小时,48名学生筹得2.2万元善款以及3台电脑、1台打印机,这些钱物将捐献给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此次活动,教师、家长、孩子一起参与,以爱心义卖活动为桥梁,以亲子制饼为纽带,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思想的情操。这样的闲暇教育活动,既让学生充分利用了闲暇的自主权,又培养了学生正确高尚的闲暇道德观,学生在与社会成员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在获得对社会群体的意识和社会规范的认同的同时,还培养了与人交往的知识和技能,另外,还获取了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从而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帮助他们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 完善课程体系,开发闲暇教育课程

对学校教育来说,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学校课程和闲暇教育课程。美国休闲教育学者查尔斯·K·布赖特比尔在其《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中说:“如果要教给学生以休闲为中心的生活,就必须毫不迟疑地翻新课程设置中的某些部分。”闲暇教育课程不是在学校课程的基础上再另搞一套课程来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重在体现活动性,关注学生自身的参与、实践与体验。如在校内,可以组织传统校节和开设课程超市,在校外,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馆所,从而在向小学生传授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和闲暇活动的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利用闲暇生活的技能技巧。(见表2)

教育即生活。闲暇教育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课程才能为学生所理解。除了以上所述的课程内容以外,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项目课程。如2014年7月12日在苏州大学举行的“中美艺术教育高峰论坛”上,美国波士顿麻州大学教育领导学系主任严文蕃教授带领的美国波士顿小学艺术教师团队介绍的“耆英项目”课程。此项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班级或者小组为单位利用闲暇时间研究在美国的亚裔所面临的老龄化问题。学生通过询问、走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年人,了解他们的人生所经历的故事。通过老年人讲故事,学生们可以创造出一个移动的艺术文化平台,通过分享老年人的故事来教育在场的观众。在每个艺术文化分享结束时,在场的观众会被要求分享他们自己老年家庭成员故事,并通过观众的分享制作出一块拼贴艺术板。这样的项目课程,不但具有跨文化的交互作用,同时还增长了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

3. 依托社区资源,开展闲暇教育活动

对于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言,闲暇活动空间与闲暇时间同样重要。社区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活动、娱乐、学习的重要阵地,是小学生闲暇教育的第二课堂,依托社区资源开展闲暇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湖小学地处宁波市鄞州中心城区,与东湖花园社区毗邻,早在2011年8月,学校就与东湖花园社区共同建立了“园林养护学生实践基地”,同时聘请了鄞州区园林公司园林专家、国家级插花大师秦磊为校外辅导员。周末以及寒暑假期间,秦磊老师不仅为孩子授课介绍了社区中常见的植物,还领着孩子亲密接触社区中的植物,直观地了解园林养护知识。这样的闲暇教育活动,在丰富孩子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园林艺术的兴趣。除了在社区建立实践基地这一方式,学校还在每年的元旦,组织书法和绘画社团的学生到社区门口进行迎新春送春联活动。在2014年,我们鄞州籍画家、被誉为中国的“凡·高”沙耆诞辰100周年之际,组织学生参与由宁波市鄞州区委、区政府主办的纪念沙耆百年诞辰系列活动。如到宁波美术馆参观“纪念沙耆诞生100周年油画作品展”,到位于鄞州区塘溪镇沙村的沙耆故居考察,感受这位在上世纪30年代赴比利时深造时,与毕加索等人同展画作的天才画家的传奇人生,从而以家乡名人沙耆的成就激励学生,以魅力感染学生,以经历启迪学生,从而照亮东湖小学莘莘学子的心灯。由此可见,依托社区资源开展闲暇教育,进一步激活了社区和学校联动效应,为每一个学生更大范围、更多可能地提供融教育、体验、实践为一体的闲暇教育生活,使社区成为了实施闲暇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与场所。

综上所述,闲暇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闲暇教育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体现了对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的终极关怀。开展闲暇教育,能使小学生在体质、智力、情谊、道德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充分的培养。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加强对小学生闲暇教育的研究,安排好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引导和帮助他们过有质量的闲暇生活,使他们养成积极、科学、健康的闲暇生活习惯、锻炼必要的闲暇生活技能,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湖小学)

责任编辑/杨艳利endprint

1. 加强教育引导,培养闲暇道德观念

培养学生科学的闲暇道德观是实施闲暇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德育的内容之一。闲暇道德观念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闲暇教育的新使命。闲暇的本质是自由生活,“教育儿童实际上就是培养儿童的生活,教师应该培养的不是儿童,而是儿童的生活。作为教师,不是为了想出更完美的虎钳来束缚儿童的力量,以便于对他进行教育加工,而是为了带着自己的教育学加入到他们中间去,为的是用更高水平的生活形式去改造儿童自在的生活。”闲暇教育超越了学校围墙限制,时空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如在2014年5月13日,东湖小学103班学生和家长以“烘培义卖”为主题,在东湖花园小区步行街开展了一次爱心义卖活动。短短3小时,48名学生筹得2.2万元善款以及3台电脑、1台打印机,这些钱物将捐献给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此次活动,教师、家长、孩子一起参与,以爱心义卖活动为桥梁,以亲子制饼为纽带,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思想的情操。这样的闲暇教育活动,既让学生充分利用了闲暇的自主权,又培养了学生正确高尚的闲暇道德观,学生在与社会成员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在获得对社会群体的意识和社会规范的认同的同时,还培养了与人交往的知识和技能,另外,还获取了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从而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帮助他们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 完善课程体系,开发闲暇教育课程

对学校教育来说,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学校课程和闲暇教育课程。美国休闲教育学者查尔斯·K·布赖特比尔在其《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中说:“如果要教给学生以休闲为中心的生活,就必须毫不迟疑地翻新课程设置中的某些部分。”闲暇教育课程不是在学校课程的基础上再另搞一套课程来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重在体现活动性,关注学生自身的参与、实践与体验。如在校内,可以组织传统校节和开设课程超市,在校外,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馆所,从而在向小学生传授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和闲暇活动的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利用闲暇生活的技能技巧。(见表2)

教育即生活。闲暇教育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课程才能为学生所理解。除了以上所述的课程内容以外,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项目课程。如2014年7月12日在苏州大学举行的“中美艺术教育高峰论坛”上,美国波士顿麻州大学教育领导学系主任严文蕃教授带领的美国波士顿小学艺术教师团队介绍的“耆英项目”课程。此项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班级或者小组为单位利用闲暇时间研究在美国的亚裔所面临的老龄化问题。学生通过询问、走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年人,了解他们的人生所经历的故事。通过老年人讲故事,学生们可以创造出一个移动的艺术文化平台,通过分享老年人的故事来教育在场的观众。在每个艺术文化分享结束时,在场的观众会被要求分享他们自己老年家庭成员故事,并通过观众的分享制作出一块拼贴艺术板。这样的项目课程,不但具有跨文化的交互作用,同时还增长了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

3. 依托社区资源,开展闲暇教育活动

对于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言,闲暇活动空间与闲暇时间同样重要。社区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活动、娱乐、学习的重要阵地,是小学生闲暇教育的第二课堂,依托社区资源开展闲暇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湖小学地处宁波市鄞州中心城区,与东湖花园社区毗邻,早在2011年8月,学校就与东湖花园社区共同建立了“园林养护学生实践基地”,同时聘请了鄞州区园林公司园林专家、国家级插花大师秦磊为校外辅导员。周末以及寒暑假期间,秦磊老师不仅为孩子授课介绍了社区中常见的植物,还领着孩子亲密接触社区中的植物,直观地了解园林养护知识。这样的闲暇教育活动,在丰富孩子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园林艺术的兴趣。除了在社区建立实践基地这一方式,学校还在每年的元旦,组织书法和绘画社团的学生到社区门口进行迎新春送春联活动。在2014年,我们鄞州籍画家、被誉为中国的“凡·高”沙耆诞辰100周年之际,组织学生参与由宁波市鄞州区委、区政府主办的纪念沙耆百年诞辰系列活动。如到宁波美术馆参观“纪念沙耆诞生100周年油画作品展”,到位于鄞州区塘溪镇沙村的沙耆故居考察,感受这位在上世纪30年代赴比利时深造时,与毕加索等人同展画作的天才画家的传奇人生,从而以家乡名人沙耆的成就激励学生,以魅力感染学生,以经历启迪学生,从而照亮东湖小学莘莘学子的心灯。由此可见,依托社区资源开展闲暇教育,进一步激活了社区和学校联动效应,为每一个学生更大范围、更多可能地提供融教育、体验、实践为一体的闲暇教育生活,使社区成为了实施闲暇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与场所。

综上所述,闲暇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闲暇教育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体现了对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的终极关怀。开展闲暇教育,能使小学生在体质、智力、情谊、道德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充分的培养。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加强对小学生闲暇教育的研究,安排好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引导和帮助他们过有质量的闲暇生活,使他们养成积极、科学、健康的闲暇生活习惯、锻炼必要的闲暇生活技能,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湖小学)

责任编辑/杨艳利endprint

猜你喜欢

闲暇东湖社区
人在何时最清醒
我爱东湖
水墨东湖
东湖古柳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闲暇时间干点啥?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