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解决高中英语新课改带来的教学困惑

2014-08-26廖冬青

师道·教研 2014年7期
关键词:外语课外阅读教学内容

廖冬青

面对高考和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许多高中教师与我一样有着许多矛盾和困惑:教材与高考的要求脱节;课时与教学任务之间有矛盾;对于普通中学包括一些非一流生源的重点中学,学生的英语基础和高考的能力要求之间相距甚远。我认为,解决这些矛盾关键要从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入手,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明确目标,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有效的教学行为取决于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学思想的形成建筑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对语言教学的认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的基础上。教学思想包括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总体思路。

从近几年的高考要求,我们不难看出,听、读、写及综合运用能力的检测构成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因此,英语教学决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学习或支离破碎的语言点的掌握上,其落脚点必须放在以语篇为单位的听、说、读、写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上,着力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通过单一、机械的试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记忆能力。只有确立了这样的教学思想,英语教学才会改变事倍功半的尴尬。

二、优化内容,加强课外阅读

优化教材内容是加强课外阅读的前提。局限于课本,机械地、无一挂漏地呈现教学内容,会占用很多教学时间,但匆匆将教材过目一遍,没过多久,学生就印象不深了。要真正发挥教材的作用,首先必须整合教材内容,抓住关键,训练能力,让教材服务于教学。整合既要筛选内容,又要调整内容呈现的顺序。防止面面俱到,大胆放弃那些偏简单、无助于能力培养的习题,不要无谓地牺牲学生的学习时间。其次,要从教材中走出来,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而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以Book 8 Unit 1 “A Land of Diversity”为例,该单元以“地域文化”为主题,旨在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有关美国地理方面的知识;学会运用名词性从句等语法知识,并通过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探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多种文化,以及撰写我国某一城市、省份或地区的简介,加深对祖国地域文化的了解,提高写作能力。面对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如何在六个课时完成,让学生有所学呢?教材重组及课型设计尤为重要,在同科组的老师的努力下,我们将该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1st period Reading, 2nd period Language study, 3rd period Grammar, 4th period Integrating skills(I), 5th period Extensive reading, 6th period Integrating skills(II) , 重点放在1、2、3、5 课时上。这样就可以在规定的课时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了。

补充语言材料、加强课外阅读是教材学习的延伸,也是外语学习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语言学习是一个积累过程,在缺乏语言环境的外语学习过程中,更需要有一定语言量的积累。根据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当学习者获取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就会逐渐产生自然习得的效果。因此,除了集体订阅《英语周报》外,我还鼓励学生多阅读《21st 世纪报》《英语沙龙》《英语广场》等报刊杂志,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

三、改进方法,强化语言实践

外语学习不同于母语学习,母语学习是在语言环境中的自然习得,而外语学习则是在缺乏环境的、有限时间内的有意识的学习。只有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正如泰勒所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而进行的,学生所学习的东西只能通过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才能获得。”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教师角色,改革传输式的教学方法,变语言记忆为语言实践。在这方面上,我校构建了“任务型教学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其中任务型教学是前提和基础,小组学习是中心和关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运用是目的和归宿。要求教师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材的内容积极创设情景,有计划地开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以单元话题为主要内容,以语篇为语言单位,以双人及小组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各类活动,使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使知识为能力服务。只有语言能力真正提高了,教学才能事半功倍,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 魏文琦

猜你喜欢

外语课外阅读教学内容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