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要做到四心相通

2014-08-26宿红梅

教育界·上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编者教者学生

宿红梅

【摘 要】阅读教学要做到了解编者的心、理解作者的心、锤炼学生的心、体现教者的心。

【关键词】编者 作者 学生 教者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要落实好语文新课标,实施好语文新课程,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就要做到:“了解编者的心、理解作者的心、锤炼学生的心、体现教者的心”,这样才能达到教好书、育好人的目的。

一、了解编者的心

我们面对的教科书,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选而来,它编排有序、训练有步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上都有一个总体设想,处处渗透着编者育人的心血。如何了解编者的那颗心呢?

1.统观一个单元的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

一本教科书是个整体,相对来看每个单元也是一个整体。了解编者的意图,就是研究这一单元中几篇课文在思想教育、知识能力的培养上,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这些共性的地方与培养学生的情操和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有什么关系。

2.从教材的每个单元的编排中,了解编者的思想方法

研究个内课文之间的关系。研究课文与读写指导的关系,研究课文与基础学的关系。其目的是了解编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四条线的互相促进结合点,将编者编排的意图变为我们指导学生的训练方法。

3.了解编者的意图,寻找课外的结合点

了解了编者在每个单元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意图之后,我们就能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让课外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基础。

二、理解作者的心

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向作者学习的过程,学习作者的世界观;学习作者对大自然深刻的观察和认识能力;学习作者是以语言文字做工具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所以,我们备课时要与作者心心相通,心相通了,在教学时才能动真心,讲真情。

1.重视文章的形式

文章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要想理解作者的心,就要认识文章的形式,作者用这样的形式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从这个形式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在思想认识上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这样一步步地深究下去,让自己的心与作者的心跳在同一个节拍上。

2.发现作者的观察角度

写同样事物的文章,为什么因人而异?其原因是每个人认识事物有深有浅,观察角度亦有不同,而观察角度与作者的审美观和鉴赏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作者的观察角度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事物的好恶及鉴赏事物的标准,理解作者采和生活中美好的画面来陶冶人们情操的美好心情。如《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透视作者的表达能力

表达是为中心服务的,所谓透视作者的表达能力就是了解文章中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段中语句之间的关系;了解语言与思维感情之间的关系。

三、锤炼学生的心

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被动地等待教师的“锤”与“炼”,而是让他们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与编者、作者的心融一起,让学生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1.寻文线。在课堂训练中,让学生找到作者的思路,把作者思路、教学思路与学生的思维之路联系起来,一致起来。

2.牵情线。在课堂训练中,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

(1)领学生入境;(2)引学生动情 ;(3)指点学生深思。

3.悟理线。(1)抓住文章主要内容;(2)文、情两线 ,理解语言,体会感情相结合;(3)文、情两线概括地说,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4)分析情线,悟出道理。在学习一篇文章时,不仅让学生知道 “其言皆出于吾之口”,还要知道“其义出于吾之心”,让学生的心与编者、作者、教者的心相同,这样,我们不仅是在教书,也是在塑造一个纯洁的灵魂。

四、体现教者的心

教师了解编者和作者之心,在制定教案时才能再现这两颗心,在设计、训练时才能进行再创造。要求教师沟通编者、作者与学生这三颗心,起到桥梁作用。

1.沟通“三心”的桥——板书。板书,在力求课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检验理解编者、作者这两颗心的试金石,它是课堂上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训练的依据。

2.沟通“三心”桥梁的延伸——活动。把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延伸到课外和社会活动,提高学生认识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在领会教科书编者的心、了解文本作者的心、尊重学生学习的心的基础上,再把自己的心体现出来,去落实新课标,实施新课程。

猜你喜欢

编者教者学生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赶不走的学生
编者语
编者语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