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石城 苏区核心

2014-08-26陈小毛

老区建设 2014年3期
关键词:石城中央苏区苏区

陈小毛

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东临福建省宁化县,南抵福建省长汀县及本省瑞金市,西与宁都县接壤,北靠本省抚州市广昌县。全县国土面积1581.53平方公里,10个乡镇,131个行政村,现有总人口32万。

石城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这里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的光辉足迹,从大革命时期到1949年9月30日石城解放,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斗争从未中断。土地革命时期红色政权覆盖了目前整个石城区域,目前保留的革命遗址旧居有25处。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到石城考察党史工作时,对石城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及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欣然题词:“石城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石城人民在创建和保卫中央苏区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石城阻击战为苏区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准备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

一、苏区时期石城中共党组织和红色政权建设、革命武装斗争情况

(一)中共党组织建设情况

截止1932年3月,全县建有中共区委11个,乡支部76个。1932年4月后,党的活动开始由秘密转向公开。此后,党组织在石城得到迅速发展,至1932年10月,党员数达到1915人。1933年9月底,全县共有中共党员8256名。

土地革命时期,石城中共党组织从1929年建立后迅速得到发展壮大,1931年底后覆盖石城所有区域,直至1934年10月主力红军北上抗日后还坚持地下斗争。

(二)苏区红色政权情况

1929年8月,成立罗田乡革命委员会。1930年6月28日成立了石城县革命委员会。1931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下辖11个区革命委员会。1932年4月9日至12日石城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取消革命委员会建制,改设石城县苏维埃政府。下辖14个区苏维埃政府。截止1934年10月,县苏政府共组织召开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4次。

1933年8月,根据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8次常委委员会决议。从石城县、瑞金县以及福建省宁化县划出部分区域,设立太雷县。太雷县苏政府开始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后,直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截止1934年10月,太雷县共召开县工农兵代表大会两次。

总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石城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经历了中央苏区的奠基开创、初步形成、正式建立、鼎盛发展和坚持游击等阶段。苏区面积达石城国土面积的100%,管辖的人口达100%。石城苏维埃政府组织机构健全,坚持的时间长达5年多,开展了分田运动、扩红、筹集粮食、捐款等一系列的革命和武装斗争工作。

(三)革命武装斗争情况

1、地方武装斗争

1923年发生了反以“造烟火册”为名勒索民财的沿地农民暴动;1927年春的县城风暴等群众斗争。1928年3月19日石城建立起有30余人参加的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罗陂游击队。1929年8月,罗田游击队建立。革命武装建立后,在中共党组织和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石城以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随即在罗田乡兴起。1930年2月至5月,罗田游击队和屏山游击队会合展开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3月8日,攻打大由古党土楼;23日攻破兰田土围,活捉靖卫团匪20余人;5月11日,攻打河背土楼;6月16日,攻打濯龙陈吉光靖卫团。1930年6月,建立石城县游击队。截止1931年底,县、区、乡均建立起了游击队,全县游击队员达到400多人。

1932年后,在继续发展壮大游击力量的基础上,又组织起了赤卫军、赤少队、模范营和独立团等武装组织。1932年2月,石城县独立团成立,全团官兵480名,枪220支,隶属红军独立四师指挥,统一番号为第6团。同年8月编入红军第7师。1933年2月7日,成立石城县赤卫军军部,有赤卫军战士5000余人。1933年6月,县红色警卫连扩建为独立营。独立营下设4个连,有官兵508名。1934年初石城、太雷两县赤少队员均达几千人。1934年3月全县模范营战士2931人。

1933年8月,石城分设为石城、太雷两县后,两县党政组织继续把地方武装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两县的地方武装力量不断壮大,军事化、正规化程度也不断得到提高。1934年10月,红军北上长征后,石城、太雷两县分别将党、政、军、群组织合编为游击大队,后又于月底合并为石(城)太(雷)游击师,与敌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一直坚持到1935年2月、各区游击队有的坚持战斗到1936年7月。

2、红军在石城境内的斗争

(1)南昌起义部队在石城开展革命斗争。1927年8月22日至23日清晨,贺龙、朱德等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左纵队第20军7500人经广昌抵达石城,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2)拔除石城南区的“白色据点”战斗。石城南区的“白色据点”共有10处,其中山寨7处,土楼3处。从1931年10月8日开始,红四军奉命向石城挺进,扫除地主武装的据点和土围子的战斗。战斗到1932年1月结束,历时二个多月,共打死豪绅、地主、靖卫团丁200多人,俘虏近3000人,缴枪2500多支、机枪13挺、台炮3门、土炮63门、子弹300多箱。同时,红四军参谋长耿凯在攻打烟坊土楼时牺牲。

(3)石城阻击战。1934年9月为阻滞敌北路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域进犯,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安全集结与转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命令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率领红三军团在石城北部设防,阻击敌人于9月底。参加阻击战的还有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少共国际师),以及闽赣军区独立七团、独立十一团和石城地方部队,总计兵力20000余人。当时,敌人在石城外围集结了9个师总兵力约80000人。1934年9月26日石城阻击战正式打响。10月6日下午胜利结束,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安全集结与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石城人民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巩固,为中国革命斗争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和牺牲

(一)踊跃参军,壮大红军力量

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开始后至1932年,红四军及红十二军多次在石城战斗。期间,石城人民纷纷参加红军。1932年石城的革命政权得到巩固后,县委、县苏政府根据上级精神,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扩大红军运动,组织广大青年参军参战。据不完全统计,从1930年10月至1934年10月初,总人口仅136000多人的石城县,先后有19327人参加红军,其中参加长征的达16000多人。参加长征的石城籍红军16000多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2人。石城县总人口在苏区时期出现负增长,由1932年5月的136000人减少到1949年解放时的106340人,减少29060人。据统计,全县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有姓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4203名。

(二)拥军支前,在物质上全力支援红军

1、认购公债,苏区时期石城人民累计认购公债198000元,退回公债28459元。

2、筹集粮食,苏区时期累计筹集粮食82772.5担。捐稻谷44630.5担。

3、慰劳红军,苏区时期石城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慰劳红军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捐草鞋21612双。猪、鸡、蛋、大豆、花生、蔬菜等20多担。

(三)组团建队,在后援工作上全力支援红军

在整个反“围剿”斗争期间,石城人民积极建立地方武装,保卫地方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各区乡都组织了运输队,给红军抬伤员、运送粮食、武器弹药及其它军用品。1932年底,全县共组织长夫1041人、短夫1771人、临时夫若干,随时接受调遣。此外,县里还组织了慰劳队、洗衣队、破坏队配合红军作战。

(四)主力红军长征后石城人民遭受国民党残酷镇压的劫难

红军北上长征后,国民党残酷镇压石城人民,血腥屠杀革命干部和群众,屠杀干部群众1000多人(该数据为《石城人民革命史》资料数据),抢走群众银圆231755元,粮食7395担,耕牛618头。烧毁房屋3600多间,山林12万多亩。

责任编辑:李佳佳

猜你喜欢

石城中央苏区苏区
广东原中央苏区参照西部政策的来由
广东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在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上 的致辞(摘录)
仙女
吴堡石城札记
石城旧事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倾尽全力抓好振兴发展广东原中央苏区的大事
正视差距 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