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梅花精神

2014-08-26徐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2期

徐丽

内容摘要:梅衔霜而发,映雪而开,天姿灵秀,清隽卓绝。因傲雪盛开,而成为古人眼中气节的象征,从先秦到清末,“梅”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在古人的诗文创作中,成为高洁情操、孤傲性格的象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现象。阅读梅诗,领悟梅的精神是现代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梅花精神 析词品句 深情朗读 欣赏绘画

梅花有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顽强意志。它不怕困难,于无声处,傲然挺立!迎霜斗雪,绽放在风雪中,高洁、坚强、谦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历来为我国人民所喜爱,也给人以发奋图强的激励。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种“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梅花中学结合本地区的特点自行编制了关于梅花诗的校本教材,深入开展以“学梅花品格,做阳光师生”的特色教学活动。而语文课堂更成为了“朗诵梅花诗,学习梅花魂”的一个载体。那么如何让梅花精神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呢?

一、析词品句,渗透梅花之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中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段落,即“文眼”,有层次地剖析、点拨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一种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

梅花在传统文化中是高洁、傲骨的象征,被人们誉为钢筋铁骨,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梅花不畏寒冷,独步早春的精神,象征刚毅精神和崇高品格,“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就是表达了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格。学习梅花的精神就是要通过品析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来实现。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相信大家不会陌生吧!对呀,这就是宋朝著名诗人王安石的《梅花》。这首诗通过一个词“凌寒”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顽强精神。再有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词眼进行赏析时,梅花的精神一定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

二、深情诵读,感受梅花之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作者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分析来领会,但是借助朗读来体会则更加具体可感,因为朗读是以声音作为载体把思想感情“物质化”了,是书面语言的口语化,把诉诸于视觉的文字变化成诉诸于听觉的有声语言。对学生来说更直接更好接受,甚至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北宋隐逸诗人林逋,终生不娶不仕,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其《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以“疏影”、“暗香”写梅,形神兼备,尽显梅之风姿;又以水、月陪衬,更凸现梅花耐孤寂寒冷、不趋时附势的品格,成为千古咏梅绝唱。故有南宋诗人王十朋誉日“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以梅喻己,是宋词的一个重要特点。苏东坡的“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枝。”不啻是词人自我品格的写照。南宋陆游、陈亮、辛弃疾等词人,都是力主抗金的志士,有共同的政治抱负,也都以梅花的标格比拟自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陆游以梅花的劲节自比;“墙外红尘飞不到,彻骨清寒”之句,是陈亮以梅花的清高自比;辛弃疾喟叹“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则以梅花冰肌玉骨的仪态自诩了。

学生在朗诵这些诗词时,如果能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那么就一定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

三、欣赏绘画,直观梅花之形

运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直观教学还能引起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直观教学对发展智力,如观察、思维、想象力等诸方面的发展均有积极意义。语文课堂中如果能将所学诗词歌赋配以适当的绘画,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以梅花为主题的校本教学,学生在朗诵梅诗之余,再能欣赏到关于梅花的画作,一定会获得另一番陶冶。

近代画家吴昌硕曾说自己“家传一本宋朝梅”,指的是宋伯仁的《梅花谱》。宋伯仁为画梅花,广植梅树,早晚细观,低昂、俯仰、远视、近观,从盛到衰,万千形态一一描绘,后精选百图,并配诗百首。由于画得“喜神”,后人谓之《梅花喜神谱》。元代的王冕画梅成癖,隐居会稽九里山,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工画墨梅,有时用上胭脂作画,别具风格。其《墨梅》诗日:“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清人李方膺一生爱梅,其题画诗日:“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明徐渭画梅不拘泥,“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关梅花的佳作难以记数。最著名的有宋徽宗的《喜鹊登梅图》,无名氏的《梅竹禽鸟图》,王冕的《墨梅图》,徐禹功的《雪梅图》,吴昌硕的《梅花图》等。当代长安画派的开创者石鲁在《雪梅图》上题诗“玉龙白雪一天清”,体现其清白一生的梅花精神。当今画坛,画梅各派更是异彩纷呈,蔚成大观。另外,梅花还可以同其他许多事物组成图案,如“喜鹊登梅”、“竹梅双喜”等,预示着喜庆与吉祥。绘画以外,还有许多与梅花相关的音乐作品,如《梅花三弄》,姜夔填词作曲的《暗香》、《疏影》等。

笔者所在学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制作了有关梅花诗作的主题墙,而且组织学生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欣赏名家名画,练习绘画梅花。这就让学生从直观上领略到梅花的形态之美和梅枝的苍劲有力,梅花的精神也就在学生的一笔一画间渗透到了他们的思想深处。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作为华夏儿女,笔者相信每个人都会秉承梅花的坚强精神,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