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小学生责任感状况调查
2014-08-26王晓燕
发现一 小学生责任感认知水平整体较高,但对国家和陌生人的责任意识较薄弱,存在基于亲疏关系的责任认知差序格局。
发现二 小学生责任感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存在落差,总体呈现“认知高、情感强、行动弱”的状况。
发现三 小学生的责任感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生较之女生更加注重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与地位。
发现四 小学生责任感在年级上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发展趋势,低年级总体水平较低,中年级明显升高,在四年级到达峰值,六年级又呈现出下降趋势。
一、问题与方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古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素以“爱国、处世、修身”为重点展开人格修养及家国情怀教育。对小学生而言,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其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影响其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及应有的家国情怀的养成。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小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准确把握当代小学生责任感现状、问题,探索有效培育和增强小学生责任感的方式方法,是当下学校人格修养及家国情怀教育急需关注和研究的大问题。
本研究采用自编《小学生社会志愿服务调查问卷》及《小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经试测修订后对学生基本情况及责任感进行测量,量表设计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四个分量:个体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社会(国家)责任感,总计36题。量表采用李科特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5点量表,总分共180分,量表信度0.85,信度系数0.938。调查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了北京市3所小学1-6年级的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次发放问卷602份,回收573份,其中有效问卷557份,包括男生281人,女生276人,回收率为95.2%,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发现
(一)存在基于亲疏关系的认知差序格局
调查显示,小学生责任感认知整体水平较高,被测小学生的责任感认知均值分为3.78,大于理论中值(3.00)。但各分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其中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认知得分高(M=4.23、M=4.26),社会、国家责任认知最低(M=2.75)。即仅从自身、家庭成员、亲朋等熟悉他人角度进行思考的一种责任感认知。
经进一步比较各道题目得分发现,被测小学生“国家责任感”及“陌生人责任感”的意识比较薄弱。如在对“陌生人问路,不应该和他们说话”这一题目进行反向记分换算后(见表1),得出其均值仅为2.17,低于他人责任感维度的其他两道题目得分。说明被试小学生对主要他人(父母、朋友)的责任感认知,明显强于对作为陌生人的他人责任意识,存在一种基于亲疏关系的责任认知差序格局。此外,在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测量中,“每个人都有责任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了解国家大事与每个人都有关系”这两个题目的得分为1.49和2.57,低于理论均值和环境责任认知题目得分。这表明被测小学生对社会环境具有初步的责任认知,但对国家的责任认知还处于较模糊的状态。
(二)存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的落差
由图1可见,被试小学生在责任认知(12道题)、责任情感(12道题)、责任行为(12道题)三个层面的得分,总体呈现出一种“认知高、情感强、行动弱”的情况。其中责任认知均值累计得分最高(51.50),与极大值(60.00)相差较小,责任情感均值累计得分其次(49.75),与责任认知水平基本一致。责任行为得分最低(41.76),与责任认知相差几乎10个分点,与责任情感也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小学生深入生活践行责任的环节相对较弱,如何将其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及责任情感能力转化为实际行为,还需进一步的引导和提高。
以“个体责任感”为例说明,在责任认知上,绝大多数的小学生认为作为一个独立体,“要靠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他人”,其中认为该观点完全符合的占到80.6%,比较符合的占12.6%,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仅占2.7%和2.5%,这表明被测试小学生针对该题项的责任认知水平很高。
但在“我会自己洗衣服,清理自己的环境”题目测试中,完全符合的占47.9%,比较符合的占18.2%,完全不符合和比较不符合的占6.5%和5.4%,虽然小学生高度认可自我责任感,认为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93.2%),但在实践中仅有66.1%的人能化为行动。
(三)显露性别差异
由表2可知,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小学生的责任感在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存在,t=-2.591,df=442,p=0.002<0.001,达到0.01显著水平,男生与女生的均值差为-1.263,说明女生较之男生个体责任感表现得更为明显。在他人责任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4.358,df=522,p=0.000<0.01,达到0.01显著水平。男女生均值差为-2.265,说明女生较之男生具有更强的他人责任感。在集体责任感方面,得出同样的结果,p=0.008<0.01.但是在社会、国家责任感方面,无性别差异,p=0.082>0.05,表明男女学生在社区、国家责任感上没有明显差别。
然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男生较之女生更加注重集体荣誉,例如在“我很期待参加比赛为班级获得荣誉”“如果学习成绩拖了班级的后腿,我会感到很内疚”单项测试中,男生与女生得分的均值差分别为0.4401和0.4459,说明男生较之女生更关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注重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与地位。
(四)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年级发展趋势
通过对被测试的小学生在年级上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后发现,小学生责任感与年级没有显著性差异,小学生责任感未见随年级升高而降低或升高的趋势。但从1-6年级小学生责任感均值的综合得分情况看,小学生责任感在发展趋势上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特点,即低年级总体水平较低,中年级明显升高。责任感发展平均值曲线最高水平一般出现在三、四年级,在四年级到达峰值,到了六年级又呈现出下降趋势(见图1)。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的原因在于高年级“小升初”的压力,许多学生(包括家长)把注意力转向升学准备,减少了社会活动参与。
三、反思与建议
联合国在面向21世纪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学会责任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题。”小学生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迫切又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一方面囿于责任感概念内涵的丰富性、测量操作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因为小学生责任感发展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难以给出统一标准的对策建议来。本研究的价值定位主要是描述事实,在描述此次调研发现问题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能的解释和初步的建议。
(一)推进“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针对小学生在责任感“认知高、情感强、行动弱”的问题,学校的教育目标应突破“认知-行为”的行为主义模式,转向“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具体做法上,应多以生活教育为主,在有关小学生责任感教育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责任认知的教育与小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责任情感教育,利用游戏、角色扮演、故事分享等多种形式,提供给小学生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负担的义务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调动家庭、学校、社区共同行动,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加强对责任意识的体验,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情感与体会,将外化的教育转化为内在自我动力。
(二)加强以传统文化为抓手的家国情怀教育
中国古代历来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与本文将责任感维度划分为“个人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社会、国家责任”不谋而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针对小学生家国责任意识相对薄弱的问题,建议在其所学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将责任感教育内容推展到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紧密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教育引导小学生增强对自我、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及价值自信。
(三)设计以小学生身心发展为依据的责任感分层教学目标
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不同年级的小学生责任感认知水平,科学设计不同重点的责任感教育目标和内容,形成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的责任感教育模式。如低年级可侧重于“自我责任感”教育,加强该学龄段孩子对自我责任的正确认知,特别加强对自我责任的行动力。中年级可加强对“他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的教育,特别加强小学生对亲密关系之外的“他人责任感”教育。高年级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加强社会责任与国家责任感教育,特别是引导小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与爱国情怀,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引导上做到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此外,针对小学生在高年级出现的责任感整体下滑趋势,本研究认为可能的原因在于小升初相关的各种观念意识及应试教育的压力所致。因此很有必要制定小学生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将社会服务等相关活动纳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特别是小升初的参考评价标准中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邓友超、于素梅、高丙成等对问卷设计及后期数据分析给予帮助,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小学、西三旗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原校长沈亚清在问卷发放中给予协助,在此特别致谢)
【王晓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书华
三、反思与建议
联合国在面向21世纪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学会责任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题。”小学生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迫切又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一方面囿于责任感概念内涵的丰富性、测量操作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因为小学生责任感发展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难以给出统一标准的对策建议来。本研究的价值定位主要是描述事实,在描述此次调研发现问题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能的解释和初步的建议。
(一)推进“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针对小学生在责任感“认知高、情感强、行动弱”的问题,学校的教育目标应突破“认知-行为”的行为主义模式,转向“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具体做法上,应多以生活教育为主,在有关小学生责任感教育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责任认知的教育与小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责任情感教育,利用游戏、角色扮演、故事分享等多种形式,提供给小学生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负担的义务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调动家庭、学校、社区共同行动,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加强对责任意识的体验,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情感与体会,将外化的教育转化为内在自我动力。
(二)加强以传统文化为抓手的家国情怀教育
中国古代历来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与本文将责任感维度划分为“个人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社会、国家责任”不谋而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针对小学生家国责任意识相对薄弱的问题,建议在其所学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将责任感教育内容推展到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紧密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教育引导小学生增强对自我、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及价值自信。
(三)设计以小学生身心发展为依据的责任感分层教学目标
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不同年级的小学生责任感认知水平,科学设计不同重点的责任感教育目标和内容,形成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的责任感教育模式。如低年级可侧重于“自我责任感”教育,加强该学龄段孩子对自我责任的正确认知,特别加强对自我责任的行动力。中年级可加强对“他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的教育,特别加强小学生对亲密关系之外的“他人责任感”教育。高年级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加强社会责任与国家责任感教育,特别是引导小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与爱国情怀,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引导上做到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此外,针对小学生在高年级出现的责任感整体下滑趋势,本研究认为可能的原因在于小升初相关的各种观念意识及应试教育的压力所致。因此很有必要制定小学生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将社会服务等相关活动纳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特别是小升初的参考评价标准中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邓友超、于素梅、高丙成等对问卷设计及后期数据分析给予帮助,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小学、西三旗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原校长沈亚清在问卷发放中给予协助,在此特别致谢)
【王晓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书华
三、反思与建议
联合国在面向21世纪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学会责任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题。”小学生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迫切又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一方面囿于责任感概念内涵的丰富性、测量操作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因为小学生责任感发展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难以给出统一标准的对策建议来。本研究的价值定位主要是描述事实,在描述此次调研发现问题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能的解释和初步的建议。
(一)推进“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针对小学生在责任感“认知高、情感强、行动弱”的问题,学校的教育目标应突破“认知-行为”的行为主义模式,转向“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具体做法上,应多以生活教育为主,在有关小学生责任感教育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责任认知的教育与小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责任情感教育,利用游戏、角色扮演、故事分享等多种形式,提供给小学生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负担的义务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调动家庭、学校、社区共同行动,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加强对责任意识的体验,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情感与体会,将外化的教育转化为内在自我动力。
(二)加强以传统文化为抓手的家国情怀教育
中国古代历来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与本文将责任感维度划分为“个人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社会、国家责任”不谋而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针对小学生家国责任意识相对薄弱的问题,建议在其所学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将责任感教育内容推展到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紧密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教育引导小学生增强对自我、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及价值自信。
(三)设计以小学生身心发展为依据的责任感分层教学目标
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不同年级的小学生责任感认知水平,科学设计不同重点的责任感教育目标和内容,形成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的责任感教育模式。如低年级可侧重于“自我责任感”教育,加强该学龄段孩子对自我责任的正确认知,特别加强对自我责任的行动力。中年级可加强对“他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的教育,特别加强小学生对亲密关系之外的“他人责任感”教育。高年级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加强社会责任与国家责任感教育,特别是引导小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与爱国情怀,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引导上做到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此外,针对小学生在高年级出现的责任感整体下滑趋势,本研究认为可能的原因在于小升初相关的各种观念意识及应试教育的压力所致。因此很有必要制定小学生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将社会服务等相关活动纳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特别是小升初的参考评价标准中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邓友超、于素梅、高丙成等对问卷设计及后期数据分析给予帮助,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小学、西三旗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原校长沈亚清在问卷发放中给予协助,在此特别致谢)
【王晓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