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探索

2014-08-25王磊李业农

职业·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机械

王磊+李业农

摘 要:本文从优化高职机械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方案的实施与保障、深化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教学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机械 技能型人才 培养方案

课 题:(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改革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实施的研究与实践——以机械类专业为例”(课题编号:2011JSJG375),主持人:王磊,李业农。

(2)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名称:“基于需求估计的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研究”(课题编号:D/2011/03/082),主持人:陈旭东。

(3)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产学研”模式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CKT2011136),主持人:周小青。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装备制造已确定为笔者所在城市重点发展产业,南通地区将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的机械制造技能型人才。但目前我们的高职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职业教育的要求,尤其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上,没有完全形成与地方经济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又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的切实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技能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比较紧缺。优秀的高职教育成为社会的强烈期望,更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机械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探索,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更是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实践迫切所需。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笔者学院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方向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等。各专业与南通及周边地区知名企业合作,联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指导,以走访、调研、专家访谈等形式,对南通科技投资集团、江苏润邦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地区装备制造业重点和知名企业进行重点调查,对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确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了解他们对学校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相对于职业技能而言,企业更看重“肯吃苦、勤钻研、善协作、对企业忠诚”等职业素养,由此提出了高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未来的建设者,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必需的,职业技能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事,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学院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过硬职业技能并有大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职业人为目标,将知识性学习、技能性训练、态度养成有机结合并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机械类各专业基于此框架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1.校企合作,深化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改革

专业的教学改革要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为主导,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机械制造类专业根据南通地区装备制造企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求,按照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课程,形成“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根据工作程序化教学内容,将集中实训、综合能力训练等环节与国家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接轨,建设以专业网站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共享库。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笔者学院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并结合笔者学院自身特色,机械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改革思路为“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为主线,拓宽基础,强化实践,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目前有少部分专业课程在开发时忽视了企业对应岗位所要求的课程,或者所开设课程的技术内容比较陈旧甚至该淘汰了,这样就造成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所需不相符的情况,造成学生就业后对工作岗位比较难适应。对于这部分课程,可以采取更替新的课程或者重新变更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以使得这些课程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

另外还有一部分课程改革的力度不足,课程教学内容的修订不是以企业的需要为标准。一些教材难以摆脱学科性教材的痕迹,某些教材理论性过强难以指导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这些都是需要重新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和彻底改革,以适应学生的就业岗位需要。根据课程教学任务,要紧密联系自己学校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将企业真实产品或案例带入到课程内容的组织中来,我们依托南通科投集团、南通柴油机厂等几家已签订协议的校企合作基地,从多个品种的产品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柴油机、减速器、油泵等典型产品作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载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将工艺工装设计、数控机床操作、设备维修等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2.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还不够丰富,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都还是传统的结合多媒体的讲授法,跟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不够充分,学生不易掌握知识,个别基础差的学生甚至放弃了该课程的学习,最终导致了教学效率较难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和交流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在每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中已实施,学院也建设了一批理实一体化的教室,实行小班化教学,效果很好。虚拟仿真教学方式也是我们学院课程教学方法一大特色,该方法目前已在数控技术与编程、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和机械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中成功应用,准备逐步推广并应用到其他课程。该方法可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更容易接受并掌握新知识,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的氛围。endprint

3.重视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保障,也是机械类专业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这些环节的强弱成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除了传统的车、铣、刨、磨、钳等金工实习,还需增加现代机械技术部分,如数控加工、特种加工、数控机床装调、自动化产品控制接线编程调试实验。加强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习任务的能力,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升级工作。改革实验室管理制度及教学运行模式,增强实验室的开放和资源共享程度,使有限的教学条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生产性实习教学团队由专业教师和实习工厂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他们共同研制和改进课程标准,根据工厂实际的生产计划和最新制造技术进行设计教学方案,确定实习的内容和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分配到具体岗位,每个组由一名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企业人员作为企业兼职教师全程进行指导。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增强了他们的工程意识,拉近了学校与企业间的距离,为学生今后就业及适应岗位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另外要求每个学生毕业前至少获取一种中级或以上等级的技能证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所用课时最多,本着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理念,毕业设计题目从实际生产中来,模拟解决或真实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近年来,笔者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连续两年获得省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并获得专利证书。

此外,我们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产学合作、校企合作教育的途径和方式,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了一批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加强与本地知名企业合作,建设了一批如南通科投、柴油机厂、润邦重工等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先后建设了数千万的数控实训基地、汽车实训基地、模具实训基地等,基本满足了笔者学院机械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今后还会加大投入,继续建设技术更为先进的实训基地,同时大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丰富教学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学评价方法还不够丰富,目前仍以目标性评价为主,评价标准存在随意性。这种教学评价不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就业的本领,并不是选拔淘汰。所以教育功能是教学评价的根本,评价的管理功能只有建立在教育功能的基础之上,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否则将对人才培养起消极作用。研究表明,应当通过定期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如对某一课程的学习可以采取4~6个阶段的测试评价,每一个阶段的测试结果应与学生交流,让他自己能看到在每个阶段的努力效果。具体测试又可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考核,如在实践时的操作步骤,某一步骤是否操作规范,结果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采用逐步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逐步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和动力。

5.注重学科交叉,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管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本身还是生产用的设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应用的技术越来越宽泛。机械工程内涵随之越来越丰富和充实,已经从传统方法、手段、技能的积累发展成为一个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和信息控制的综合应用学科。在高职教学方面,一方面原有经典的机械基础和专业教学内容需保留;另一方面一部分原有专业课程的内容需拓展和改造,增加机电控制、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适当补充当今企业新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实现机、电、液、光、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知识之间可以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缩短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周期。

笔者学院经过近几年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摸索和实践,已初见成效。笔者学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也是江苏省重点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卓越成效,有江苏省教学名师一名,二级教授一名,双师型教师资格达到95%以上。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多项学生参与的工程实践项目获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并顺利结题,学生毕业设计连续几年获得省级大奖并获得多项专利等。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是项长期任务,今后随着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进一步深入研究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专业课程的开发和课程教学改革,整合和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不断探索和优化机械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有效途径[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2]李舒燕.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系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朱憬.高职高专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4]魏文杲.高职机械工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科技资讯,2012(32).

[5]陈铭、张淑会.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新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8).

(作者单位:南通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机械
调试机械臂
浅谈高校动画专业将理论引向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按摩机械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