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分组学习模式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和策略
2014-08-25范晓琴
范晓琴
分组教学是“以人为本”和“情智教育”理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新型教学模式。高中历史跨度大、内容杂,具有极强的探究性、系统性,学生独立学习和课堂教学所能习得的知识十分有限。将分组学习理论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对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推动历史教育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将分组学习模式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组织分组学习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随着时代发展,学界普遍认为,在未来的社会里,合作要比竞争重要得多。从教育学角度来讲,学生只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他人交流互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习的价值。如果不能实际应用,拥有再多的理论知识也是无意义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将分组学习模式引入高中历史教学中。
2.分组学习丰富了高中历史多边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绝对支配地位,升学率的压力使教师在盲目追求教学进度的同时忽视课堂教学互动。新课标颁布实施之后,部分教师开始尝试互动教学,有意识地在历史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几乎不予考虑。多边互动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互动,还要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合作,将分组学习引入高中历史教学,有效地开发了教学人力资源,丰富了多边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分组学习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更加强调教学实效。过去,课堂教学的目标为应试,教学内容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感受、态度、情绪等关注较少,教学实效无从落实。分组学习有力地改变了这一面貌,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在分组学习模式下,组员间不论成绩优劣,都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为了实现共同的任务目标,彼此激励、互帮互助、探讨交流,不仅充分地表现了自我,还在合作中实现了自身价值。
二、分组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课前自主合作
课前准备工作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良好的课前自主合作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采取自荐与他荐相结合的方式选出各小组的组长,由组长统一调度安排组员分工。如在《红军的战略转移》之“长征精神”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围绕“什么是长征精神”这一课题,A组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要求学生甲、乙各搜集3—5篇与长征有关的文学作品,学生丙、丁分别准备一首歌颂长征的民谣和一部小短片。学生通过课前小组合作,加深了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了准备。
2.课内小组讨论
课内小组讨论是分组学习的主体,历史教师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之后,根据就近原则形成小组,围绕教师提问展开讨论,集思广益、自主研究。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发言人用“我们小组的意见是……”的表达方式对讨论结果作出简要陈述。教师对该生发言的评价也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该生所在小组的整体评价,以强调小组的团队性。
3.课后合作研究
课后合作研究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针对课堂中尚未完全解决的遗留问题,教师可鼓励学生采取课后合作研究的方式对其展开更深层次的探讨。其二,每个学生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其学习理解能力也各有不同。对于知识掌握不到位的组员而言,要独立完成课后任务往往具有一定难度。通过分组学习,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虚心向成绩较好的学生讨教,组员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既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谊,还有助于良好的班风建设。
分组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一教学方式时应注意讲究策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科学的分组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在分组时应考虑组员的学习成绩、任务分工等因素,尽可能平衡各组水平,做到“组内不同、组间相似”。其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位组员在分组学习中的价值,根据学生特点明确分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后,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分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也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善于协调合作,激发引导,控制讨论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沈宇赤.高中历史新课程“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5).
[2]薛彦涛.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