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

2014-08-25王万卷宗湘裕杜长海刘宝珍赵景成

河北中医 2014年7期
关键词:证素胃气食管炎

王万卷 宗湘裕 杜长海 刘宝珍 赵景成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1400)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

王万卷 宗湘裕 杜长海 刘宝珍 赵景成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1400)

胃食管反流;证候

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1],属中医学吐酸、噎膈、胃脘痛等病范畴,《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本病称为食管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在改善症状、抑制反流、杀灭幽门螺杆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显示了良好的疗效,但由于对RE中医证候及辨证基本规律缺乏统一的认识,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降低了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及可信度。针对以上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以证候要素辨别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即基于病证结合及证候要素建立证候诊断标准的新模式[2]。证候诊断客观化、定量化和标准化是目前中医学证候规范化研究的重点。国内目前研究此病的证素文献较少,2010-03—2013-05,我们通过前瞻性病例研究,采用证候要素应证组合的辨证方法,结合临床探讨RE的证素特点,研究其分布规律,为RE辨证标准化,提高RE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200例均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怀柔区中医医院内科门诊就诊的RE患者。男121例,女79例,男女比例为1.53∶1;年龄18~75岁,平均(51.29±11.56)岁,其中<45岁71例,45~60岁81例,>60岁48例;病程<6个月 136例,6~12个月33例,1~3年19例,>3年12例。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均采用FUJINON 4400型电子胃镜进行检查,诊断标准参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1]。

1.2.2 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3],中医辨证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的理论和方法,规范出以下3个主要的中医证型:①肝胃郁热型。主症:烧心,泛酸;次症: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流,心烦易怒,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脉弦。②脾胃虚弱型。主症:胸骨后痛,烧心,甚或吞咽困难,舌质淡,边有齿痕,脉细弱;次症:食少,身体困重,倦怠乏力,口淡,呕吐清水。③气郁痰阻型。主症: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次症:嗳气或反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夜呛咳,舌苔白腻,脉弦滑。上述证候确定: 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

1.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75岁;③知情同意,自愿参与该项调查,并如实回答调查者问题。

1.2.4 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或>75岁;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为恶变者;③伴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者;④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孕妇及不同意参加本次调查者。

1.3 调查方法

1.3.1 收集资料 参考万方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2013年)与RE证素研究相关的文献,通过门诊现场问卷调查,采集全部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输入RE证候研究数据库。

1.3.2 数据处理 将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等录入Excel数据库,核对纠错后导入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3.3 证素提取方法 在分析证候含义基础上,参考王永炎、王天芳、李军等证候要素观点来提取证候要素[4-6],如肝胃郁热证可分解为肝、胃、热证,脾胃虚弱证可分解为脾、胃、虚证。

2 结 果

2.1 四诊频数分析 主要症状出现频数较高的依次是:泛酸、烧心、嗳气,出现频率在68%以上。次要症状出现较高的依次是:脘腹胀、倦怠乏力、善太息,出现频率在36%以上,舌象中舌质多见舌质红;舌苔多见苔黄腻、苔薄白。脉象多见脉滑、脉弦。

2.2 中医证素分布

2.2.1 200例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见表1。

表1 200例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由表1可见,RE的中医证型分布中,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弱型和气郁痰阻型。

2.2.2 200例中医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见表2。

表2 200例中医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由表2可见,RE的病位主要在肝和胃,尤其是胃,出现频次为212次,构成比为55.35%。

2.2.3 200例中医病机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见表3。

表3 200例中医病机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由表3可见,病机病性类证素出现频次较多的有热证、气虚。构成比分别46.28%、28.38%。

3 讨 论

3.1 RE证素研究对于临床治疗的意义 RE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抑酸剂及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但并不能完全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且存在易复发、疗程长、费用高等缺点。中医药在治疗此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优势。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损伤中焦脾胃,胸膈郁塞,胃气不和;外感风寒,或过食生冷,中阳受伤;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或抑郁寡欢,肝郁不达,疏泄不利,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路广晁认为本病以肝胃气郁为本,湿热、痰浊、瘀血等实邪为标[7]。赵荣莱指出本病病机关键为胸阳失展,膈中积气,膈胃之气不利,膈气不降,胃气上逆[8]。

本研究结果显示,RE中医证素分布以热证、实证较为多见。肝胃郁热型构成比为53.0%,热证证素构成比为46.28%,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实则阳明”,胃气通降不行,郁而生热。气滞日久则可导致郁热,郁而成酸;平素喜好辛辣刺激,或外感六淫,五志化火,酿而成酸;脾气虚弱,运化无力,痰湿内生,郁而化热,阻滞中焦,发为吐酸;忧思恼怒,肝气疏泄不利,横逆犯胃,气郁化热,致嗳气吞酸。此外,气郁、痰等病机证素都可以导致枢机不利,胃气上逆。肝经郁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湿运化无力,痰湿亦可以反过来成为致病因素,导致病情反复,病程延长。病位证素分布中,胃的构成比达55.35%,说明RE病位主要在在胃,与肝、脾有关,这与叶天士提出的“肝为起病之源,胃为受病之所”的理论一致。《血证论》云:“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气失于疏泄,可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浊气不下,反逆于上,则诸症出。

综上,本病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肝胃不和,郁而化热,使胃酸过多,并随胃气上逆反流到食管所致。胃为水谷之海,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不降为滞,反升为逆。《类证治裁·内景综要》曰:“六腑传化不藏,实而不能满,故以通为补焉。”《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亦指出:“脏宜藏,腑宜通。”为此,我们认为疏肝和胃法为治疗RE的基本治法,具体治则为针对患者不同证型,疏肝解郁、理气宽中、益气健脾、化痰降逆。

3.2 展望 本研究因研究数量有限,病程在6个月以下的患者比例较大。为更深入全面地了解RE的证候要素,今后还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研究,进一步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来比较、完善结果,在此基础上建立RE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数据库和量表,从而达到客观的证候诊断,为新药开发、临床和理论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4):221-222.

[2] 郭蕾,王永炎,张志斌,等.关于证候概念研究的思考[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4):54-55.

[3]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医杂志,2010,51(9):844-847.

[4] 王永炎,张启明,张志斌.证候要素及其靶位的提取[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1):6-7.

[5] 王天芳,吴秀艳,赵燕,等.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9):594-597.

[6] 李军,王阶.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应证组合的5099例文献病例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2):926-927,930.

[7] 王建波.路广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J].北京中医,2007,26(9):568-569.

[8] 翟兴红.赵荣莱诊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撷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4):474-476.

(本文编辑:李珊珊)

※ 项目来源:2011年北京市怀柔区科技试验、推广项目(编号:2011-17Y)

王万卷(1983—),女,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消化内科疾病的中西医治疗及消化内镜诊治。

R573.34

A

1002-2619(2014)07-0996-02

2013-09-13)

猜你喜欢

证素胃气食管炎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素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张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