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素样分泌细胞分化及鉴定

2014-08-25杨海山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充质高糖培养液

郭 伟,孙 昱,杨海山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中日联谊医院 放射线科,吉林 长春130033)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最早由Zuk[1]等人于2001年从抽脂术中抽取的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近年来已成为医学领域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ADSCs是一种来源于脂肪组织中的多能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类似,也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ADSCs能在不同的诱导微环境下向不同的组织细胞(如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内皮细胞、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等) 分化[1]。本实验在体外分离培养兔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相应的试剂使其诱导分化为类胰岛素分泌细胞,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期为临床采用ADSCs治疗Ⅰ型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3只,2.0-2.5 kg,雄性,购自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动物的处置符合《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要求。

1.2 ADSCs的分离培养

将新西兰大白兔以2 ml/kg标准,用浓度为1.5%的戊巴比妥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无菌条件下获取其腹股沟部位的脂肪组织,然后仔细清除脂肪外包被的筋膜及血管,用含双抗的PBS反复冲洗多次,并将其剪碎成糊状,再加入适量的0.15%Ⅰ型胶原酶,于37℃水浴恒温摇床消化30-50 min。然后将其用100目筛网过滤,滤液以1 200 r/min离心5 min,弃去上层的脂肪滴及上清,将底部的沉淀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重新悬浮,然后接种于培养瓶中。24小时后首次更换培养液,以后每三天更换一次。当贴壁细胞长满瓶底壁面积的70%-80%后用0.25%的胰蛋白酶消化,以1∶2或1∶3比例传代。

1.3 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采用MTT法绘制ADSCs生长曲线:分别取第3、5、10代的ADSCs,以1×104/mL的密度分别接种于96孔培养板内,每孔200 μl;每天同一时间,每组各取3孔细胞,每孔加入5%四唑盐(MTT)20 μl,孵育4小时后弃去孔内液体;用培养液洗两次后分别加入150 μl二甲基亚砜(DMSO),轻微震荡20 min后用酶标仪测定波长490 nm处各孔的吸光度(OD)。以3个平行样品的平均值为纵坐标,以时间 (d) 为横坐标,来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1.4 ADSCs向胰岛素分泌细胞诱导分化并进行双硫腙染色鉴定

取第三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以1×105/mL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中,先用原有的无血清培养液于37℃,5%CO2条件下孵育12 h后,撤去上述培养液,然后根据实验目的将培养的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诱导组分别培养。其中对照组只用单纯的高糖DMEM进行培养,诱导组将分三个阶段逐步进行诱导分化:(1)加入含有1 mmol/L 2-巯基乙醇、2 mmol/L 谷氨酰胺的高糖DMEM,培养2天;(2)加入含有10 μg/L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2% B27、10 μg/L 表皮生长因子、2 mmol/L 谷氨酰胺的高糖DMEM,培养6天;(3)加入含20 mmol/L 尼克酰胺、100 nmol/L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s-like peptide-1,GLP-1)、1 mmol/L 2-巯基乙醇的高糖DMEM,培养6天,并于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阶段细胞的形态变化。然后分别取对照组和诱导组14 d的细胞爬片,再用0.1 mg/ml的双硫腙溶液(将50 mg双硫腙加入5 ml DMSO溶解作为储备液,使用时取0.1 ml加入10 ml PBS中,将其抽滤后作为染色液)进行染色,于37℃下孵育15 min后,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组细胞的着色情况。

1.5 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

取第三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以2×105/mL的密度接种于24孔板中,每孔细胞数量为1×105个,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低糖刺激组和高糖刺激组。对照组为未诱导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低糖刺激组和高糖刺激组以上述方法进行诱导,并于诱导后第7天、14天和21天时,每组各取8个培养孔,分别加入低糖DMEM(10.0 mmol/L)和高糖DMEM(30.0 mmol/L)培养液0.5 ml,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24孔板中的上清液,用Insulin-ELISA试剂盒检测其胰岛素含量。同时检测对照组的细胞培养液,将其作为阴性对照。

1.6 ADSCs表面抗原标志检测

取第三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先用0.25%的胰蛋白酶消化10 min,PBS冲洗3遍,离心后的沉淀用500 μL Binding Buffer缓冲液悬浮,然后分别与5 μL CD29-FITC,CD44-FITC,CD45-FITC,CD80-FITC室温下避光孵育30 min,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29,CD44,CD45,CD80的表达。

1.7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Mean±S.D.表示,P<0.05表示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ADSCs的细胞形态

原代培养的兔ADSCs12小时开始逐渐贴壁,24小时完成贴壁, 其形态多呈短梭形或多角形。瓶内悬浮的球形或圆形的未贴壁细胞多为未除尽的血细胞,其在第一次更换培养液时即可除去。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贴壁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形态变为长梭形,呈团簇状生长,逐渐形成细胞集落(图1)。第一代传代细胞约2-4小时开始贴壁,12小时后开始快速增殖,约3天即可长满培养瓶底壁(图2)。实验观察结果显示,兔的ADSCs可连续传多代而保持原有的细胞形态和活力,适合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图1 原代培养的兔ADSCs(×200倍)

图2 传代培养的兔ADSCs(×200倍)

2.2 ADSCs的生长曲线分析

结果显示,多代ADSCs的生长曲线形态相似(图3),都于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6天时达到峰值,约从第7天开始进入平台期,呈典型的“S”形细胞成长曲线。说明兔ADSCs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

图3 ADSCs的生长曲线

2.3 ADSCs向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分化

显微镜下观察显示,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的第一阶段ADSCs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第二阶段细胞形态变椭圆,且折光度增强;到第三阶段时细胞周边突触逐渐缩短,中心渐变圆,14天时可见半悬浮的胰岛样细胞团。诱导14天时的双硫腙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不着色;诱导组的细胞染色后呈棕红色(图4),证明该细胞团中有胰岛素成分。

2.4 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

图4 14天时ADSCs的双硫腙染色结果

兔ADSCs诱导后第7天时低糖刺激组和高糖刺激组胰岛素表达均为阴性;第14天培养液中可以检测到胰岛素分泌,低糖刺激组胰岛素分泌量为13.2±2.1 μIU/ml,高糖刺激组其值为14.1±1.7 μIU/ml,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1.622,P>0.05);第21天时两组胰岛素浓度较第14天时均增高,其中低糖刺激组为17.1±2.2 μIU/ml,高糖刺激组为20.7±1.8 μIU/ml,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t=6.847,P<0.05)。空白对照组均未检测出胰岛素。

2.5 ADSCs表面标志检测结果

结果(图5)可见,CD29和CD44表达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9.98%和98.88%,而CD45和CD80表达阴性,检出率分别为1.32%和2.32%。

图5 ADSCs的表面标志的流式检测结果

3 讨论

本实验选用了以尼克酰胺和GLP-1为主要试剂的诱导方案,将ADSCs诱导分化为胰岛素样分泌细胞。其中尼克酰胺是一种ADP-核糖合成酶抑制剂,能促进内分泌细胞的分化,其主要是通过它的代谢产物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起作用。有研究表明尼克酰胺还可以促进干细胞的分化,促进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生成[2,3]。此外,尼克酰胺还能增加胚胎干细胞(ESCs)分化成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数量[4]。GLP-1是小肠L细胞分泌的一种肠降血糖素。它能刺激胰腺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抑制β细胞凋亡[5],增加胰岛β细胞的数量,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体外研究表明,GLP-1还可以诱导骨髓干细胞[6]、nestin阳性的胰岛源性干细胞[7],使其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并分泌胰岛素。

双硫腙可与多种重金属离子(锌、镉、铅等)形成螯合物,是测定重金属离子浓度的高灵敏试剂。胰岛细胞由于含有锌离子,能与双硫腙螯合形成紫红色的络合物,呈阳性反应,因此可以用双硫腙染色来鉴定胰岛细胞[8]。在本实验中,经过诱导14天后的ADSCs,培养瓶内的细胞团能够被双硫腙特异染色,说明该经过诱导14天后的ADSCs有细胞分化为胰岛细胞。而且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阳性,说明ADSCs诱导分化的胰岛素样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并且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其分泌量也明显增加,证明ADSCs诱导后的胰岛素样细胞对糖刺激敏感,其胰岛素的分泌受到外部环境中糖浓度的影响。实验表明,诱导后的ADSCs具有类似体内胰岛细胞的功能,并通过血糖变化调节胰岛素分泌。

本实验探讨了CD29、CD44、CD45、CD80等相关表面抗原分子在ADSCs上的表达及其意义。CD29作为整合素家族之一,能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参与免疫细胞黏附,为T细胞活化提供协同刺激信号;CD44是基质细胞表面抗原;CD45是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9];CD80,即B7-1,是一种重要的共刺激分子,表达在活化B细胞及其他APC表面,是T细胞表面CD28分子和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配体,具有协同刺激分子的作用。本实验中,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DSCs表面的抗原标志物的表达,结果显示CD29、CD44高表达,CD45、CD80表达呈阴性,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0,11]。ADSCs高表达CD44,而不表达CD45说明ADSCs来自于基质细胞,而非血液循环中的造血干细胞,这也与其组织来源相吻合。

与干细胞的其他来源组织相比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易于体外培养,且可抑制免疫排斥反应,是一种适合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本实验证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还能诱导分化为类胰岛素分泌细胞,发挥胰岛素降血糖的作用,这为今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用于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简介:郭伟(1981-),男,在读医学博士,主要从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Zuk PA,Zhu M,Ashjian P,et al.Human adipose tissue is a source of multipotent stem cells[J].Mol Biol Cell,2002,13(12):4279.

[2]Ramiya VK,Maraist M,Arfors KE,et al.Reversal of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using islets generated in vitro from pancreatic stem cells[J].Nat med,2000,6(3):278.

[3]Yang L,Li S,Hatch H,Ahrens K,et al.In vitro trans-differentiation of adult hepatic stem cells into pancreatic endocrine hormone-producing cells[J].PNAS,2002,99(12):8078.

[4]Vaca P,Bernat G,Martin F,et al.Nicotinamide induces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into insulin-secreting cells[J].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2003,35(5):2021.

[5]Brubaker PL,Drucker DJ.Glucagon-like peptides regulat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in the pancreas,gut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J].Endocrinology,2004,145(6):2653.

[6]Tang DQ,Gao LZ,Brant R,et al.In vivo and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of insulin-producing cells obtained from murine bone marrow[J].Diabetes,2004,53(7):1712.

[7]Abraham EJ,Leech CA,Lin JC.Insulinotropic hormone glucagons-like Peptide-1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pancreatic islet-derived progenitor cells into insulin-producing cells[J].Endocrinology,2002,143(8):3152.

[8]孙 昱,王文加,杨海山,等.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体外诱导[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8,05:378.

[9]Kim DH,Yoo KH,Choi KS,et al.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cytokine and growth factor during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J].Cytokine,2005,31(2):119.

[10]Suarez-Pinzon WL,Lakey JRT,Brand SJ,et al.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and gastrin induces neogenesis of human islet β-cells from pancreatic duct cells and an increase in functional β-cell mas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5,90 (6):3401.

[11]De Ugarte D A,Morizono K,Elbarbary A,et al.Comparison of multi-lineage cells from human adipose tissue and bone marrow[J].Cells Tissues Organs,2003,174(3):101.

猜你喜欢

充质高糖培养液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从一道试题再说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miR-490-3p调控SW1990胰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口腔组织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老年衰弱研究进展
三七总皂苷对A549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
黄壤假单胞菌溶磷特性及对pH缓冲的响应
山楂叶金丝桃苷对高糖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调整蔗糖、硼酸和pH值可优化甜樱桃花粉萌发培养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