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影响因素分析

2014-08-25刘忠轶

关键词:凯利复杂性建构

高 岩,郭 伟,刘忠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北京 100038)

0 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George Kelley)最早提出了个人构建理论(personal constructs)[1],他把个体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认知结构称为个人建构[2]。凯利提出了“科学人假设”,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科学人,出生时就已经是“初期的科学人”,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每一天都是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着科学的试验,即形成假设,然后进行试验,最后检验假设,周而复始,从生到死。因此,“预测”才是行为的根本动因,而并非“力比多”或“趋乐避苦”等。他认为人一生都在不停地验证自己的假设,寻求着假设的成立,以及确定性的结果和对结果的理解,并不断地修正和发展着自己“科学试验”的学说,培养自己对未来的事件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能力,并运用自己的预测能力控制发生在他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事件,指导自己如何处理事件及与人打交道。因此,人类行为的目的是减少不确定性。凯利认为人能不断地把经验性的复杂信息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其个体建构体系,并用其个体建构体系对客观世界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功的模拟”。为了适应大千世界的瞬息万变,必然要经过大量的试误过程,其个体建构体系在“试误”中被不断修正和调整,从而提升自己预期事件有效性。

凯利认为,每个人都能够使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观察和解析世界,因此对同一事实,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解释。其主要原因是每个个人用来建构的概念及其方式各不相同,个人建构概念越多的个体,其分化越细,则其个体建构就越复杂。个体建构复杂性(The Complexity of Personal Constructs)也就是个体建构系统的复杂性,即其分化和整合的水平高低,或者可以直观地理解为个体建构概念的数量的多少,实际上就是个体解析事件时,其自我建构概念系统的简单或者详细程度。同时,凯利发明了角色建构库测验(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Rep)[3],通过测量个体自我建构概念的数量,来衡量个体建构的复杂性。凯利个人建构理论因其视角独特,并源于临床实践,在学术界具有其他理论无法替代的地位,备受关注。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个体建构复杂性是决定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等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岩(2011)考察了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的一般特点,并对个体建构复杂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4]。陈会昌和张红梅(2007)对中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与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中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与学习成绩、学习适应性和压力应对存在显著相关。人格建构复杂性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人格建构复杂性高的学生,学业成绩较好,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比较强;人格建构复杂性低的学生易采取“幻想”、“逃避”等消极压力应对方式[5]。杨晓莉等(2009)探究了大学生人格构建复杂性与人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人格建构格复杂性不仅直接影响人际关系,且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人际关系。大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积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人际关系困扰显著负相关[6]。

由于个体建构系统形成以后会在解析经验影响下反过来支配个体的行为,因此大多数学者都从个体建构复杂系统对个体的影响角度进行了研究。而对个体建构复杂系统本身的形成和发展的分析较少。那么个体建构简单或复杂性究竟哪些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Ram和Akshaya(1984)考察了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与其性别、气质、大学的类型等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教育的水平、出生的次序、年龄和社会身份等无相关关系,并且,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的个人建构更复杂,更倾向于使用数量更多的建构[7]。本文不仅从个人因素影响方面分析了个体建构复杂性,还从社会因素影响方面进行了分析。试图通过我国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促进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系统发展,从而促进其实际问题解决、学业成就,以及社会适应性等能力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随机抽取两个班(从每个年级中)。共抽取八个班,403名被试参加测试,其中男生63人,女生340人。如表1。

表1 被试年级及人数

2.2 研究工具

(l)REP测验

角色建构库测验。

(2)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问卷

性别、年龄、家庭结构、学生来源地等。

2.3 研究程序

2.3.1 问卷编制

角色建构问卷选择凯利在1955年编制的角色建构库测验量表,并在不改变原量表整体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特点编制而成,角色和称谓首栏是自己,余下的17栏要求被试自行列出自己熟知的人。20个相似与对比栏,共比较20次。

个人因素及社会因素问卷,由研究者本人编制。

2.3.2 发放问卷

选择心理学专业教师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并发放。学生根据量表的指导语,自行回答。答卷时间不限制,答完为止,当场回收。回收的大学生角色建构测验问卷,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问卷的配对有效问卷共374份。

施测时间:在新生入学后的第3个月的下旬完成全部测试。

2.3.3 角色建构测验的编码

研究者使用Nvivo软件编码程序进行编码。每一个建构计1分,使用重复的建构或者同义词的建构不计分,满分20分。

2.4 数据处理

SPSS for windows 10.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管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影响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的个人相关因素

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包括其年龄和住校时间等,通过统计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只与个人因素中的年龄因素、住校时间因素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其他因素无显著相关关系。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与年龄、住校时间相关分析

其中,针对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问题,我们也进行了差异检验,结果t检验值为-0.037,其性别差异不显著[4]。

3.2 影响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的社会相关因素

我们还考察父母学历、生源、家庭居住地等社会因素与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的关系。经过统计相关分析发现,父母学历、生源、家庭居住地等社会因素与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均无显著关系。可以对比看出,相对于个人因素而言,社会因素对个体建构复杂性的影响较小。

3.3 结果分析

个人因素层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年龄、住校时间等个人因素与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呈现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因素无显著相关。凯利认为,随着个体解析经验的不断丰富和不断积累、增多,其建构系统必将不断完善。随着儿童在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所使用的个体建构概念的数量非常有限,但是随着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其个体建构概念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其建构系统会不断完善。在对未来的事物进行预期时,如果某个个体建构得出的预期被其证实,就证明这个个体建构具有实用性,具有实用性的个体建构就会被个体积累,和用以解析其他的事件。并且个体在预期未来时,能以个人喜欢的方式,自由而且实用地解析现实世界。可见年龄的增长和住校等经验的积累,是个体建构产生和其系统完善的必要条件。其中男女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差异不显著的问题,由于随机抽取的班级存在男女大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男大学生仅占女大学生的16.9%,因此,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有待于进一步分析探讨。

社会因素层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学历、生源、家庭居住地等因素与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个人层面的因素对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相对于个人因素而言,其社会因素的有关父母学历、生源、家庭居住地等因素对个体建构复杂性的影响较小。内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预示我们,社会因素作为外因,其作用是间接的,必须通过作为内因的个人因素才能发挥其作用。但外因是条件,必不可少,我们有待于对社会因素的间接作用进行更详细和更深入地探讨。

凯利在总结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时提出,任何使患者本人对自己本身和自己存在的问题的看法有所改变的做法,都会使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当一名教师责备学生的问题时,实际上更多地是教师自己的问题,即对学生的看法问题。从而凯利进一步提出了人自身对客观事物经验,及其认识和思想观念是影响人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人格的良好发展或者人格的变态发展都与其个体自身因素紧密相关。可见凯利在其所提出的定理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个人因素层面的“经验”、“观念”的决定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恰好有效支持了凯利这一论断。

4 结语

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的相关问题,受到各国学术界的长期关注,是社会学界、心理学界、医学界、人类学界等许多学科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由于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和处理压力的能力等学校适应性,因此,明晰影响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的因素,从而促进其个体建构复杂性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将对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指导作用,也对高校教辅人员提供了努力方向,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大学中面临的问题。

从生命的全程发展观来看,人的一生是“人——环境”动态的并且连续的相互适应过程。一方面,个体“年龄”因素对其个体建构复杂性有显著的影响,说明大学生成长的过程离不开必要的试误,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试误”的过程。“经验”的积累对大学生的成熟和成长至关重要。由于相对于中学以前的阶段,大学新生阶段是其个体成长环境发生全方位的改变的阶段,一时间对周围所有的人和事物要展开全面的“预测”,这对个体建构复杂性系统简单的个体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面对大学阶段的全方位“转折”其大学生个体建构相应的预测和解析概念越少,就难以适应大学学习和 生活,如果不能发展其相应个体建构,那么大学阶段对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就是“危机”事件,就会出现学校适应性不良的各种表现,学习成绩差、考试抄袭、抵触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个别学生还会有放弃学业退学,甚至自残自杀的表现。这部分学生是学生思想工作者、任课教师和辅导员(队长)等人员的重点服务和教育引导对象,也是院校组织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鼎力帮助的对象。因此,整合所有教育资源,促使大学生个体进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归因”,加速其形成大学学习生活中良性的经验积累,从而促进大学生对其周围人和事物的积极“解析”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个体的“住校时间”因素对其个体建构复杂性有显著的影响,说明所有大学生个体在其连续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独立性”的培养,尤其是“伙伴”关系的社会交往等。在计划生育国策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子(女),有些家庭几乎是举全家之力“呵护”孩子,为的是“防止”和“避免”孩子成长过程尝试“必要的试误”。同时,也提示教育教学工作者: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形成假设)——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怎样的尝试(进行试验)——如何解决问题(检验假设),是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也是其自身职业生涯成长的主线。此外,本研究结果也提示我们基于我国国情,发展“寄宿”教育,对发展个体建构复杂性系统,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无疑是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

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的培养,要求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以大学生“个体成熟”和“个体独立性”为核心开展教育和培养工作。个体成熟与独立性两个要素,无疑都与“社会实践”紧密关联。从大学的教育教学来看,主要包括理论讲授和社会实践。我们把纯理论教育教学与纯实践教育教学作为两个端点,二者连线上所有的点就是实际采取的教育教学方式。增加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是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培养的有效途径,然而,事实上学校的理论学习对学生思维方式和知识技能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因此我们不可能过多地增加社会实践。那么有没有什么教育教学的方式可以将二者兼顾起来呢?那就是“案例”教育教学,以实际“案例”应用为“酶”,导向教育教学的理念传授和原理理论的掌握,使大学生用心灵经历客观社会事件,也就是将社会实践置于教育教学之中,是非常值得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探索的大学生培养的进路。

[1]KELLY G.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M]. Routledge, 2003.

[2]Kelly G A. 个人结构心理学: 1卷[M]. 郑希付,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125-131.

[3]Kelly G A. 个人结构心理学: 1卷[M]. 郑希付,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222-275.

[4]高岩. 大学生个体建构复杂性发展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17(2): 106-109.

[5]陈会昌, 张红梅. 对中学生的人格建构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J]. 心理学报, 2007, 39(1): 129-134.

[6]杨晓莉, 马书采, 高晓丽. 应对方式在大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人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6): 764-766.

[7]RAM A L. A study of cognitive complex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es, 1984,28(2): 84-90.

猜你喜欢

凯利复杂性建构
新时代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复杂性挑战与路径优化——基于复杂性理论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跌宕起伏的19世纪——乔治·凯利的滑翔机
交朋友
凯文·凯利@中国:来自“如果之乡”的趋势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