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秧歌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开展的现状研究——以芜湖市为例
2014-08-23牛芳
牛 芳
(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健身秧歌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开展的现状研究——以芜湖市为例
牛 芳
(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传统秧歌的起源、发展以及健身秧歌的产生、发展、特征进行了阐述;并从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交流价值等几个方面对健身秧歌的社会价值进行了分析.此外,从全民健身运动的内涵及意义入手,对健身秧歌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开展的优势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从传统秧歌到健身秧歌的转变符合我国大众的文化观念,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健身秧歌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健身者的学习和锻炼,并且运动形式多样,动作自由活泼,对场地要求不高,健身成本低,符合居民一般的体育消费水平,易于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推广和普及.
健身秧歌;全民健身;作用
1 研究意义
1995年国家推出全民健身计划,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和社会的现实情况,专门组织秧歌专家和学者将具有健身娱乐性的秧歌列为健身推广的项目.健身秧歌是中国传统艺术和体育在全民健身中操舞的完美结合,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地发展,深受广大健身爱好者的喜爱和欢迎.也是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优秀健身运动项目.在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的具体指导下,经全国著名作曲家和健身秧歌编导专家的研究论证,共推出了六套健身秧歌.在全民健身的大潮推动下,健身秧歌得到了飞速发展,为推动全民健身和提高国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芜湖市是我国的三线城市,相对全国而言还处在欠发达状态,了解芜湖市的健身秧歌开展现状、问题与成因对把握我国现阶段城市健身秧歌提供一扇窗口,也为芜湖市健身秧歌的健康发展提供良策.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安徽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所收藏的与健身秧歌相关图书资料,同时利用芜湖市体育局网、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以健身秧歌为关键词检索,查阅2002-2012年期间关于健身秧歌运动开展与研究现状的论文、报告.
2.2问卷调查法
2.2.1 问卷的设计 根据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遵循社会学问卷制定原理,结合多位专家、学者对健身秧歌现状的研究,制定了《芜湖市健身秧歌开展现状调查问卷》,专门针对健身秧歌练习者而制定.
2.2.2 问卷检验 为了确保问卷调查结果的科学性,根据社会统计学相关原理,分别对问卷采取效度和信度检验.
(1)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为确保问卷的准确性,在广泛参考有关健身秧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再向专家和相关人员征求意见,并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后设计.
从专家和专业教师对问卷的评定结果来看,30%的专家和专业教师认为问卷内容的有效性较高,70%的专家和专业教师认为问卷内容有效性高.
(2)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采取了“调查——再调查”的方法,即重复调查测试法.针对同一调查问卷,在不同的时间内重复作答,“以第一次测量结果为准,第二次测量用以计算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如果相关系数高且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材料的可靠性高[7].经检验可靠系数R=0.96,充分证明问卷的信度是可靠的.
问卷效度评价结果(%) N=10
2.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填写与回收的形式,在2012年9月-2012年10月间对芜湖奥体中心、柏庄小区、繁昌县的体育广场、柯冲广场、文化馆、峨溪广场发放了问卷,调查对象为健身秧歌的练习者.问卷采用不记名作答,总共发放了280份,回收260份,回收率92.8%,其中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85.71%.
2.3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先后走访了芜湖市健身秧歌练习场所、健身秧歌比赛现场并参与健身秧歌排练和表演,对安徽省健身秧歌的推广人和繁昌县健身秧歌指导员、奥体中心指导员以及代表芜湖市参加全国绿色运动会健身秧歌比赛的队员们进行了访谈,了解目前芜湖开展健身秧歌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现代社会健身秧歌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3 芜湖市健身秧歌在全民健身中开展的现状
3.1健身秧歌参与者现状——性别和年龄
毋庸置疑,健身秧歌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一个创新的、非常活跃的活动形式.芜湖市也在大众体育中大力开展健身秧歌项目,使其成为芜湖市特色大众体育健身项目.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共240名,其中女性209名,所占比例为87.08%,且以中老年为主,有少数青少年参与.男性31名,所占比例为12.9%.从参与健身秧歌性别上看,芜湖市各个社区和练习站,练习健身秧歌者多为女性.其原因为:一是健身秧歌的动作对于男性来说学习起来较难,虽然现在推出的四套、五套健身秧歌的动作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力度不够,使男性仍然难以接受.二是安塞腰鼓秧歌的大气、鼓子秧歌的气势磅礴、鞑子秧歌的荡气回肠、陕北秧歌的潇洒大方、伞吕秧歌的动作稳健等等,都是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男性动作和女性动作存在差别.但是健身秧歌在吸取秧歌特色时更应把男性的气质、服装、道具显示出来.健身秧歌的动作和服饰、道具(扇子、手绢等)都具有女性气质,因而秧歌也几乎成为女性的专利.三是健身秧歌指导员多为女性,让男性跟在异性指导员的身后进行运动,使一些男性学员心理上无法承受.四是练习者表演、比赛时服饰多为花花绿绿的装扮,男性虽有别于女性,但在妆容上过于浓艳,这些都是男性不能接受的.因此,练习的男性较少.
从参与健身秧歌的年龄层次上看,芜湖市健身秧歌参与者主要以中老年女性群体为主,其参与年龄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在调查的人群中,以70岁以上年龄比例为最低(见表1),约占0.4%,61-70岁参与者人数也较少,约占9.17%,51-60岁参与者占32.08%,41-50岁群体,占30.4%,40岁及以下参与者占27.9%.调查显示健身秧歌群体以中老年为主体,40岁至60岁左右女性为参与主体,约占到总数的90%以上.这说明中年人群时间相对宽裕,闲暇时间充足,而三四十岁左右的人群从事各种必须的劳动工作,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从事喜爱的健身活动.
表1 健身秧歌参与者的年龄层次(N=240)
根据表1调查显示:芜湖市健身秧歌参与者主要集中在40岁及以下、41岁-50岁、51岁-60岁三个阶段,占总调查人数的90.41%.在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健身意识越来越明显,工作繁忙,致使上班族无暇顾及体育锻炼.但调查中得到,芜湖市上班族很重视健身,健康观念和意识较强,在繁忙的上班结束后,依然能够抽出时间进行健身秧歌锻炼,来缓解一天上班的疲劳.
3.2参与人群的职业特征
从芜湖市健身秧歌参与者状况的调查统计情况来看,参与健身秧歌活动人员的职业情况大致可以分为离退休者、行政工作者、工人、个体、科教工作人员、失业者、农业劳动者和其它人员8类(如表2),其中科教工作者占10.83%,处于中等水平,调查发现科教工作者参与健身秧歌活动大多都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离退休人员是参与健身秧歌活动的主要人员,占到29.58%,因其闲暇时间较为充裕,加上对于健康的追求,参与健身锻炼成为他们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其次是行政工作人员,占16.25%,这与全国其它城市表现出相似的情况,这部分人成为参与秧歌活动者的主体,主要与芜湖市政府大力倡导群众体育有关.工人占14.17%,个体占13.33%,农业劳动者、失业者和其他人员共占15.71%.离退休者占调查人数的29.58%,离退休者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舒适闲逸的生活缺乏激情,在选择体育锻炼方式时选择运动强度和消费情况能够接受的项目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表2 健身秧歌参与者的职业类型、文化程度和收入情况(N=240人)
3.3参与人群的认可度
健身秧歌把一个节日喜庆的民族民间艺术锻造为人们日常锻炼的健身舞,充分利用秧歌风格多样、对传统秧歌进行保留、发展,改造成为人们科学锻炼的体育项目,为全民健身、和谐社会和和谐社区缔造的社区文化展示出亮丽的风景,让人们在舞蹈中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社会交往、抒发情怀的效果.人们接受了健身秧歌,发现了健身秧歌比以前传统的秧歌更具有吸引力(见表3),72.91%的健身秧歌参与者认为音乐更优美、
舞蹈动作更时尚,充分展示了新兴体育健身项目的特点.从调查中发现(见表3),58.33%的健身秧歌参与者认为健身秧歌的舞蹈动作更具有时尚性,22.92%的参与者认为服装道具更具有吸引力.这能够说明健身秧歌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轨迹相吻合,能够体现现代人的聪明智慧的结晶.健身秧歌在健身性、愉悦性这些方面进行大胆的开发和创新,更能加强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从而更好地在社区推广和普及健身秧歌,为健身秧歌的腾飞添加动力.
表3 芜湖市健身秧歌锻炼人群对健身秧歌的认可程度(N=240人)
调查结果显示:芜湖市健身秧歌参与者家人支持度相当高,调查的240人中仅有1人不支持.男性健身秧歌参与者家人支持度占100%,女性健身秧歌参与者家人支持度占99.52%(见表4).这说明芜湖市健身秧歌在全民健身项目中的支持度相当高,为芜湖市健身秧歌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芜湖市将健身秧歌建设成为特色项目铺好道路,为芜湖市全民健身发展作出贡献.
表4 芜湖市健身秧歌参与者家人支持度(N=240)
3.4参与动机
体育动机是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使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应.因此,体育动机是选择、激发、维持并强化一定学习活动从而导致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参与健身秧歌的动机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各种动力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是多元化的.通过健身秧歌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是首位,占调查总人数的66.67%,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认知、美和自我实现七个层次.强身健体归为生理需求,必须得到满足,同时作为群众体育的首要目标,理所当然成为人们参与健身秧歌的动机之一,它符合当前全民健身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次是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体育活动,占调查总人数的62.5%,说明人们参与健身秧歌的动机是积极的,健身秧歌不仅是富有乐趣的运动,同时更能够反映人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娱乐消遣排在其后,占总数的47.92%,现代社会人们娱乐消遣主要是想拥有一个轻松平等的环境实现自我.而在参与健身秧歌的过程中,一部分人群能够通过这个项目感受轻松平等的环境,得到尊重,一定程度上得到自我实现.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需要归为缺失需要,是生存所必须的.健身秧歌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尊重需要,使人们在轻松平等的环境中满足需求.反映出参与者想通过体育这个特殊的交往媒介来适应社会、减轻现代社会的繁重压力的需求,也显现出体育的娱乐功能.社交在参与动机中占25%,虽然比例不高,但也间接地说明人们也希望通过健身秧歌这个媒介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求.
表5 锻炼人群参与健身秧歌的动机(N=240)
3.5获取信息渠道
当今人们获得健身秧歌相关信息的渠道非常丰富.调查结果表明(见表6),芜湖市健身秧歌参与者知识信息获得渠道主要有: 网络视频、电视、报纸等媒体,以及邻居、朋友的带动等.其中从网络视频中获得信息的占50%;邻居、朋友的带动占37.5%;电视占31.25%;报纸占25%.这说明了社会加大了对健身秧歌的宣传力度;邻居、朋友带动占37.5%.这说明了健身秧歌活动在社会中广泛开展,并得到人们的喜爱.
表6 锻炼人群参与健身秧歌的信息来源
4 芜湖市开展健身秧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部门重视度不够 政府是调控社会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各地政府的调控功能,利用民族民俗、重要节日及运动会等机会,组织各式各类的传统体育活动,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从而在政策上、人员上和物资上保障健身秧歌健康发展.传统体育项目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非常需要政府的扶持.一旦没有了扶持,就会萎缩,部分少数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也就逐渐消失.因此,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影响健身秧歌运动能否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健身秧歌文化是体育文化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6],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承担着传递社会文化的责任,又受着社会文化发展的规范和制约.从健身秧歌发展的历程来看,它往往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始终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只有在表演、竞赛活动时,健身秧歌才能引起当地主管部门的重视.大多数时间里健身秧歌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都依赖于群众的自发性,整个活动开展均缺乏具有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的网点.芜湖市虽然每年在全民健身日组织健身秧歌比赛,但是在系统的比赛和培训上还没有完善体制,缺乏延续性和特色性,也阻碍了芜湖市健身秧歌的普及.
4.1.2 与外界交流甚少 比赛是检验健身秧歌开展情况的最好手段,也可以激发参与者的竞赛欲望,总结交流经验,丰富健身秧歌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兴趣和鉴赏水平,吸引和鼓励人们积极参加到这一健身行列中来,更好地宣传和推广健身秧歌,从而推动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2010年芜湖市全民健身展示日暨健身秧歌比赛上,芜湖市总共有15支队伍参加比赛,芜湖市有4区4县共33个街道办事处和41乡镇单位,如果按照参赛队伍平均下来,每4个乡镇单位才组织一支队伍参赛,参赛队伍甚少也是阻碍芜湖市健身秧歌的发展.2011年中国池州第一届绿色运动会,芜湖市只选派了鸠江区13名队员参加了此次比赛,与外界的交流甚少,缺少与其他省份和县市相互学习的机会.
4.1.3 媒体宣传力度不足 目前各种媒体关注的重点仍然是竞技体育,对于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健身秧歌作为大众体育项目之一,宣传力度的不足会影响它的推广和发展.在互联网上以“芜湖市健身秧歌”和“‘芜湖、健身秧歌’”等为关键词搜索,所搜集到的内容主要是2008年到2012年芜湖市组织的全民健身日健身秧歌大赛和有关单位组织健身秧歌培训班的相关内容,且内容甚少,具体到下面区和县的更是少之又少.各种媒体对大众体育项目宣传本来不足,这些也阻碍了健身秧歌在芜湖市的发展.
4.2健身秧歌发展的对策
4.2.1新元素——打造地方特色全民健身项目 任何项目的发展过程都是继承和发展的相互融合.健身秧歌是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入适合现代人的健身需要的新元素.国家体育总局到目前已推出了六套健身秧歌的规定套路,每套都融入了各个流派动作元素.在当前参加秧歌活动的群体中,大多数人是以健身、娱乐为目的.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安徽花鼓灯都能够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民间特色,芜湖市应结合自己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将皖南文化、徽文化和黄梅戏纳入其中,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展现出芜湖城市魅力和形象.
4.2.2 新思路——呼唤中性健身秧歌 在目前健身秧歌锻炼人群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并非男性排斥健身秧歌,不喜欢操舞类的健身方式.项群理论说明,男性适合这个项目,而目前健身秧歌引导过于女性化,没有适合男性跳的健身秧歌风格.我国各地方、各民族存在着风格迥异的秧歌,从地域上可笼统地分为北方秧歌和南方秧歌.且表演性秧歌中有各种角色的动作,不仅要开发女性化的动作,也要开发男性化的动作,走中性化路线,将会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因此,针对不同人群创编不同风格的秧歌才会使健身秧歌有更宽广的发展道路.对各种秧歌加以引导和开发,将会使健身性秧歌体现大气、稳健、开朗、豪迈的民族风情,更体现大众化、广泛性.此外,如果有男性教练教出“铺身刹架、脚底生根、刚柔相济”,给人一种沉重、稳健之感觉的中性健身秧歌,今后将会掀起中性健身秧歌的新高潮.
4.2.3 新结构——为社区、学校和俱乐部搭建桥梁 在调查中发现,除正规学习班外,人们主要通过街道群练处和社会指导员处了解并学习到健身秧歌的.社区是大城市全民健身开展的主要场所和基地,许多社会指导员从正规学习班学习到健身秧歌后迅速在社区推广.城市人们的生活基本以社区为单位,社区活动使得人们在健身的同时有交流的机会[1],社区的资金投入、环境的营造、宣传的力度都是营造健身秧歌的发展视角.上海的健身秧歌主要是通过社区和协会的活动得以推动.北京的健身秧歌除社区活动外,更多的是俱乐部活动.如北京环京健身操舞培训中心,人们在这里了解到健身秧歌的信息,学到新的健身秧歌动作,参加各种健身秧歌活动等等.对健身秧歌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更应利用教育渠道来聚敛.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2].许多学校开设了健身秧歌体育选修课程,有的中学还开展了秧歌操[3],有的学校根据学生特点自己创编健身秧歌,让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体验民族风情[4].目前健身秧歌推广有关部门也认识到,健身秧歌若不像其他运动项目那样在学校广泛推广,走社区、民间的路线,就会造成健身秧歌的断层.在宣传、观念规则和道具等方面的创新,将使这项传统和现代相合的健身秧歌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身体锻炼方式.欢腾热烈的健身秧歌融入学校体育文化中,让优秀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将学校和俱乐部的资源与社区共享,推进社区的全民健身发展,为芜湖市的全民健身发展添加砝码.
4.4.4 新体制——定期参与比赛交流 比赛可以激发健身秧歌参与者的比赛欲望,并且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总结比赛交流经验,推出皖南文化项目作品,吸取其他流派的优势,整合自己独特的民族民间特色,丰富健身秧歌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参与者的兴趣和鉴赏水平,吸引和鼓励人们积极参加到这一健身行列中来,更好地宣传和推广健身秧歌,从而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5 结语
秧歌起源至今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秧歌在向健身秧歌发展过程中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在全民健身时代,秧歌发展出新的形式——“健身秧歌”,成为全民健身的有效手段之一.健身秧歌因其具有健身、娱乐、社会、民族、安全等特性而受到了大众健身者的喜爱,符合人体运动生理的规律和老、中、青年人的身体承受能力,具有较高的科学健身健心价值[5-6].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不仅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更为推进我国群众体育的开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我国群众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好机遇.近些年来健身秧歌在全国各地区发展极为迅速,群众基础日渐扩大,健身秧歌正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通过推广和普及健身秧歌,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体育的丰富内涵和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加快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步伐.
[1] 白晋湘.民族民间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25.
[2]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18.
[3] 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10.
[4] 宋修妮.秧歌舞锻炼对中老年人体质影响程度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39(1):57-59.
[5] 郝利玲,卞恒根.浅读健身健美操在我省全民健身中的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3):247-248.
[6] 王艺兰.安徽省健美操教练员知识需求、结构与培养措施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6):592-596.
StudyontheStatusQuooftheDevelopmentofYangkointheNationwideFitnessActivitiess——A case study of Wuhu
NIU Fa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Based on the document retrieval,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statistical data process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Yangko and the fitness Yangko, and then analyzes the social value of the fitness Yangko from the aspects of fitness, education, social interaction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exchange. In addition, through discussing the advantages of Yangko in the nationwide fitness activities,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shift from traditional Yangko to the fitness Yangko conforms to the cultural concept of Chinese. It has a good mass foundation and can meet the need of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hat's more, it has less requirements for the playing areas and the low cost of implementing it, so it is easy to spread and become popular.
Yangko; nationwide fitness activities; function
2013-12-18
安徽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AHSK11-12D64).
牛芳(1956-),女,山东日照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健身秧歌培训导师,国家级裁判.
牛芳.健身秧歌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开展的现状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7(1):86-91.
G831.2
A
1001-2443(2014)01-0086-06